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三师”型队伍建设探析
——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4-02王政芳
王政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自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地高校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蓬勃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因其学生在文化、思想、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使得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愈发重要。这一重大而艰巨的责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广大教师的肩上。围绕如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出了思政课教师“三师”(即教学良师、时政讲师、思政导师)型队伍建设等举措。
一、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师“三师”型队伍建设的主要依据
(一)党和国家的要求是思政课教师“三师”型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376-379他同时还强调:高校教师要“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1]37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一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三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2]
从上述习总书记讲话及中央的文件精神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至少要承担如下职责:
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对高职学生而言,立德是第一要务,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他们立足社会、支撑终身发展的根本所在。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政治使命,更要从高职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意识形态的重要责任人。思政课教师是高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成为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者。思政课教师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于课堂教育教学完成者角色。
马克思主义宣传者。思政课教师要承担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以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责任。
这些职责要求,为我们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责即角色定位指明了方向,成为思政课教师“三师”型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二)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是思政课教师“三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
一直以来,理论学术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及角色定位的研究持续不断。因条件所限,对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主要概括以下4种观点:
观点1:思政课教师职责定位的“三种角色”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侯利平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扮演“三种角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学生思想问题的释疑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3]6。
观点2:思政课教师职责定位的“三者”说。扬州大学的吴恒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扮演“三者角色”,即做主流意识形态的明道者、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者、做教书育人的创新者[4]41。
观点3:思政课教师职责定位的“四者”说。西安外事学院的李海峰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扮演“四者角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5]9。
观点4:思政课教师职责定位的“人生导师”说。重庆交通大学的姚国星认为,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扮演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即就人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6]86。
二、问题导向:思政课教师育人现状及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情况
(一)客观上缺少从事育人工作的条件
因为师资不足、学生规模较大,思政课教师整天忙于应付课堂教学,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做育人工作。许多学校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缺少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课余从事育人工作的制度、政策、氛围等环境。这些问题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较为突出。据相关调查显示,广西高职院校思政课平均师生比为1∶726,其中有近25%的院校师生比低于1∶1 000;思政课专任教师年均承担约407节计划课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120多节课时。广西有近40%的高职院校未设立思政课独立的二级机构,有近50%的高校生人均经费未达到15元/生的标准[7]34-35。
(二)主观上缺少从事育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
许多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较重,把思政课教学只当成职业而未当作事业,或者只重视教学工作而忽视教育工作。多数思政课教师下课后很少深入学生宿舍、晚自习教室与学生进行交流,不能随时为学生释疑解惑,普遍缺少从事课余育人工作的动力和行动。多数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仅限于第一课堂,没有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融入大学生群体,没有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中不能与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育人工作的针对性较差[8]250。
(三)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工作现状
从教师层面看,多数教师除了缺少做好课余育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等共性之外,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均不住校。除了行政管理及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外,对其他教师没有硬性坐班的要求。这些特点,为推进“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了障碍。此外,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在2017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前,全校性的时政理论宣讲工作,主要是由校外专家承担,马克思主义学院存在着宣讲不主动、次数较少的问题。从学生层面看,由于其成长的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真诚希望与任课教师而非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心理与思想交流,以求得到老师的指导、疏解与帮助。出于对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戒备心理,思政课教师无疑成了学生最愿意与之交流的对象。根据1 100多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具有“留守儿童”背景的高达74.6%,单亲家庭的占2.40%,在中学阶段与班主任关系一般甚至不好的占到34.80%,这几类学生加起来超过了学生总人数的2/3,构成了最希望得到教师关心和帮助的学生群体。
三、探索实践: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三师”型队伍建设的设计与实施
(一)“三师”内涵
1.“三师”的含义与思考
所谓“三师”,即是将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成为一支集“教学良师、时政讲师、思政导师”于一身,能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教育教学团队。这里的“教学”是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时政”是指时事政治、政策宣传,“思政”是指“大思政”,即包含政治、思想、德育、意识形态等方面。
定位“时政讲师、思政导师”的主要依据是党和国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及学者们的共识。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狠抓课堂教学,打造“有效课堂”的现实要求。近几年,学校整顿教风学风,以提高课堂满意率、听课抬头率为抓手,强力推进常规教学及管理,“要让学生愿意听讲”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共识,这是定位“教学良师”的主要原因。
学校思政课教师客观实际。这个“实际”就是教学任务重、空闲时间少、队伍老化、动力不足、之前没有此类任务要求、积习难改等。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职责不能过多,任务不能过重。
在“三师”的职责定位和任务安排中,“思政导师”是重点,也是难点。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政课的首要功能,思政课首先是政治课,故思政课教师应首先是政治教师,对解决学生的政治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疑惑负有重要使命。从前面的理论与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到:“上有要求,下有需求”,即中央有要求,学生也有需求。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这项工作,这不仅要打破过去的思维定式、行为定式、生活定式,而且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更多的是需要爱心、热心、细心和耐心。
2.“三师”的标准及要求
教学良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事关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打造有效课堂。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为人师表。
时政讲师。熟悉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关注国家大事。研究宣讲时政热点。宣讲方式:党委中心学习小组宣讲、形势与政策宣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安排一次宣讲课、指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协会宣讲、利用主题班会宣讲、校外宣讲等。
思政导师。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澄清非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答疑解惑,消除思想政治疑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点、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努力提高育人工作水平。
(二)工作举措
1.教学良师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课堂”活动,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提高团队教学科研水平。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世情、党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2.时政讲师
结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纪念活动制订宣讲计划和方案,增强时政宣讲时效性。将时政宣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每次思政课必须实施“时政5分钟”,关注最新国内国际热点话题,教师做好点评。利用班会或者第二课堂活动由教师指导开展时事热点专题讨论。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集体时政宣讲1次,人数不少于2个自然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时政宣讲活动。
3.思政导师
一次座谈会或者一次问卷调查。思政导师与所承担教学任务的二级学院分管领导或辅导员联系,每学期组织一次关于思政的专题座谈会。座谈会由思政导师策划并组织实施。座谈会主要以了解、掌握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规范、成长需求、思想烦恼等为主要目的,通过座谈会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座谈会可以举办多次,但每次座谈会规模不少于20人,时间不少于80分钟。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问卷方式进行。每学期组织一次关于思政问题的问卷调查。由办公室统一设计、打印调查问卷,由每位教师在所带班级确定调查对象,调查人数在每个自然班不低于1/3,调查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完成调查报告。
一次谈心谈话。思政导师每学期与所承担教学任务的班级学生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谈心谈话。谈心谈话的方式可以通过面对面、QQ、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期分批进行,因生而异、因景而异,主要聚焦解决学生“三观”及政治观、道德观等方面的问题。每学期谈心谈话不少于3人/次。
一次其他活动。思政导师每学期参加所承担教学任务班级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低于2次,可以是主题班会,也可以是其他活动。
一张记载表。所有工作都必须作好文字记录。《思政导师工作记录表》的具体要求是:座谈会、专题讲座、谈心谈话、其他活动实施时间不得占用正常上课时间;记录表上的要素应该填写完整:列明活动的具体实施时间和具体地点、导师和学生签名必须完整规范;记录表提交到学院办公室,记录表在提交时必须提供相关佐证材料。
同时,我们还规定:每位教师一个学期至少完成一轮“四个一”工作目标。(含1次座谈会或者1次问卷调查、不低于2次的其他活动、不低于3人次的谈心谈话)
(三)保障激励
1.落实责任
学院成立“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其他成员负责相关文件、方案、制度的起草、完善以及材料的收集、汇总和考核。每位专职教师负责在所任课班级搞好教学、时政宣讲、思政引导工作。学校层面的工作由领导小组安排落实。
2.强化管理
每个教学班级设立一名“三师”信息员,负责记录教师到班级进行专题时政宣讲、思政导师活动的情况,每位教师要支持班级信息员工作。每学期学院对履行工作责任情况进行一次考核。
3.加强协调
为推动方案的有效落实,领导小组要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学院的沟通协调,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4.政策激励
学院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激励为主,将时政宣讲、思政导师工作与个人年终效益奖金挂钩。
(四)实施、反馈与优化
“三师”工作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组织实施,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实施之前必先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经全体教师讨论,通过后再实施。每个月收集一次“三师”工作材料并及时通报,以督促进度,强化过程管理,防止弄虚作假。“三师”工作自2017年秋季展开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的认识需要提高。有的教师把“三师”工作尤其是“思政导师”工作当成负担,有抵触情绪,行动迟缓;少数教师呈交材料中有弄虚作假之嫌;“思政导师”工作任务偏重,要求偏高,完成难度较大。鉴于此,我们在2018年春季“三师”工作推进中,进行了适当改进:强化痕迹管理,要求留存工作照片、视频或截图等;将上学期“思政导师”5项任务减为4项,并设立最低量底线,对教师的压力有所减轻,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提升。
严格兑现奖惩措施,并且领导带头率先垂范。随着“三师”工作的深入推进,教师们逐渐认识到“三师”工作尤其是“思政导师”工作必须持续推进,不能半途而废。
四、效果评价:思政课教师“三师”型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三师”工作成效明显
1.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有较大提升
2017年以来,有2名教师的3个课堂入选湖北省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名师示范课堂”,3个团队荣获全省高职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比赛一、二、三等奖各1项,《形势与政策》课程成功立项校级素质教育网络课程。同时,教师的培训研修和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明显加强,共有17人次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培训研修,4个团队20多人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理论业务素质,而且扩大了视野,丰富了教学,加深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全院教师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观念大幅度提升。
此外,我们强化了科研对教学的支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室”“红色文化研究室”“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室”3个研究团队,仅2018年上半年就成功立项4个校级课题。
2.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我们通过“精彩课堂”、示范课、公开课活动以及常态化、全覆盖的教学巡查,大力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课堂合格率均超过95%,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网上测评平均超过97.4分(满分100分)。
3.时政宣讲工作显著加强
学院成立了“十九大精神讲师团”,对全校中层以上干部及广大教职工宣讲10场次;全体教师开展了包括《十九大精神宣讲》《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国关系》等专题宣讲活动,宣讲150余场次,覆盖了2016级、2017级全体学生,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辨别能力以及“四个自信”得到增强。
4.思政导师育人工作效果明显
学院全体教师与教学学院形成合力,努力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心理情感、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困惑,将第一、二、三课堂贯通,使线上线下融合,从教室向寝室、晚自习延伸,走近学生,尽力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求,受到学生欢迎。实施“五个一”“四个一”工作举措以来,共召开师生座谈会39场次,座谈学生800余人次;谈心谈话 85场次,与200多名学生进行了思想情感交流;参与、组织第二课堂活动108场次,内容包括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交流、参加主题班会、组织开展“学习十九大精神,共圆中国梦”演讲比赛等等。这些工作,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困惑,拉近了师生情感距离,帮助学生健全了政治观和道德观。
(二)学生反响积极
为了解学生对“三师”工作反响情况,学院在2018年9月初对2016级、2017级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 185份,回收1 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 156份,男女生比例接近1∶1,基本符合我校学生性别结构。
调查数据显示,有67.4%的学生赞同和认可学院的“三师”工作;有36.3%的学生认为思政课老师认真组织、参与了学生的活动或者与学生进行了谈心谈话;有86.7%的学生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与思政课老师进行交流,以解除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困惑。
总的来看,“三师”工作重点解决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生活和思想上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一是解开思想疙瘩,针对一部分文化知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认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为其鼓劲打气,帮助树立信心。二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针对大学生择友、交友、同学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等问题,通过谈心谈话发现问题后予以协调解决。三是解开疑惑,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各种疑惑,特别是针对反响较为强烈的评优、助困等方面疑惑,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给予解释和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