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的叙事框架及视听语言探析
2018-04-02范平凡
□ 范平凡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地位的上升,全球各国都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外媒在华拍摄有关中国题材的纪录片越来越多,而这类纪录片便成为中国形象在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08年韩国KBS和NHK电视台联合摄制《茶马古道》之后,直到2015年韩国KBS才推出又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纪录片《超级中国》。该纪录片从执政党、经济、文化软实力、军事、人口与资源等呈现出一个华丽的中国。该片于2015年1月15日至2015年1月24日在韩国电视台KBS播出,并突破了10%的收视率,远超过一般纪录片平均约5%的收视率,受到中韩媒体、学界和民众热议。而自1992年中韩建交到2008年期间,韩国电视台没有推出一部系统的关于中国形象的纪录片,这不禁让我们提出疑问:《超级中国》这样一部把中国作为“他者”的现象级涉华纪录片中,韩国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它的叙事框架是什么,又是运用什么样的视听语言技巧来塑造这样一个中国的?
一、叙事框架:发展的中国与强权的中国
我国台湾学者臧国仁与钟蔚文认为框架理论的作用是“选择”和“重组”。基于框架理论视角,为了对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更为客观的归纳与梳理,本小节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超级中国》关注了哪些议题?
第二、这些议题通过怎样的框架来展现中国形象?
第三、展现的是什么样的中国形象?
让·马克·莫哈以异国形象与本国文化的相异性为标准,将所有异国形象分为两类:意识形态形象与乌托邦形象。意识形态形象,即是指塑造者根据本社会模式而重塑出的完全适用本社会化的异国形象;乌托邦形象,即用离心的、符合一个作者(或一个群体)对象一行独特看法的话语来塑造出的异国形象。在跨文化形象学中,如果是丑化一国形象,则是意识形态式,如果是美化一国形象,则是乌托邦①。根据上述理论,为了更好地把握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本文将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倾向分为“发展”与“强权”两种框架。
本节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超级中国》的八集,即《13亿的力量》《钱的力量》《中国治世》《大陆的力量》《软实力》《共产党的领导力》《中国之路》《中国时代的开幕》所拍摄的中国形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由于本文的样本为视频资料,与文本样本的议题分析有所出入,因此本节将以纪录片中每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的片段作为一个单位进行分析,每一个片段均为一个完整的事件,或充分叙述了一个议题,按照一个分析单位体现一类议题的划分方式,本文将八集纪录片《超级中国》分成114个分析单位并对其进行编码。
《超级中国》前面六集重点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人口及资源这五个议题来介绍中国,而第七集《中国之路》主要是对前六集做一个总结概括,第八集《中国时代的开幕》则是请专家来对纪录片进行讨论。
在分别梳理“发展”和“强权”两个叙事框架时,文章先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人口与资源”这五个议题对叙事内容进行归类。“经济”议题中,出现在“发展”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19个分析单位,占“经济”议题的65.5%,出现在“强权”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10个分析单位,占比34.5%。“政治”议题中,出现在“发展”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18个分析单位,占“政治”议题的90%,出现在“强权”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2个分析单位,占比10%。“文化”议题中,出现在“发展”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19个分析单位,占“文化”议题的90%,出现在“强权”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2个分析单位,占比10%。“军事”议题中,出现在“发展”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9个分析单位,占“军事”议题的56.2%,出现在“强权”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7个分析单位,占比43.8%。“人口与资源”议题中,出现在“发展”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29个分析单位,占“人口与资源”议题的100%,出现在“强权”的叙事框架里的一共有0个分析单位,占比0%。
在“发展”框架中,这五大议题的分析单位一共有93个,占总的分析单位81.6%。也即是说,《超级中国》中“发展的中国”这一形象占了绝大多数的篇幅。其中在人口与资源议题上,纪录片对中国形象的态度是百分之百的肯定;在政治与文化议题上,纪录片对中国想象的认可度高达90%。军事方面则是《超级中国》最不认可的部分,尤其体现在在南海事件、钓鱼岛事件以及巴拿马运河事件上。
而在“强权”框架中,纪录片运用了21个分析单位对中国形象进行“强权化”塑造,占比18.4%。其中,军事是最被“强权化”的议题,经济仅次于军事议题位于第二。人口与资源议题在“强权”框架上的频数是0,可见韩国人对于中国的人口与资源并没展现出否定的态度。
由上述“发展”与“强权”两个框架可知,《超级中国》中的中国形象是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兼容式”,但体现“发展的中国”的篇幅明显比体现“强权的中国”多,其中,“强权的中国”主要在经济以及军事的议题中进行叙述。
二、视听语言分析
(一)画面语言
纪录片的语言系统由“画面+解说”构成,画面语言包括画面镜头与画面细节,在画面镜头分析上,本小节主要对长镜头与蒙太奇进行分析。
长镜头理论是电影理论学家安德烈·巴赞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电影的特征就其纯粹状态而言,正在于摄影严格遵守空间的统一性,而自始至终保持空间统一性的方法就是使用长镜头”②。长镜头通过对一个动作或事件不间断的拍摄,从而实现时空的连续性,更能呈现情节。
在塑造一个正在发展的中国时,《超级中国》多次采用景深长镜头来拍摄中国,使画面更有庄重感。例如在《共产党的领导力》这一集中,长镜头将升旗仪式的宏大规模展现在观众眼前。在拍摄故宫时,也同样是采用景深长镜头俯拍,展现出故宫雄伟的气势。长镜头的采用还体现在对中国横店电影城、海南海军基地、黄土高原等地貌、港珠澳大桥等交通枢纽的拍摄中,更突出中国雄厚的历史积淀与宏大的空间感。
在塑造一个强权的中国时,纪录片多次采取对一个事件不间断地进行拍摄的长镜头手法。例如在第一集中,便将在济州岛免税店购买化妆品的场景一气呵成拍摄下来,通过画面观众可以看到人山人海、杂乱无章的免税店现场,这样的拍摄更能引发韩国民众对中国消费者的反感。
对于蒙太奇理论,苏联导演普多夫金这样定义:“将若干片段构成场面,将若干场面构成段落,将若干段落构成一部片子的方法,就叫做蒙太奇。”③在拍摄中,拍摄者将内容分为多个镜头,再按照创作者的意图重新剪辑即为“蒙太奇”。“蒙太奇”可以利用对比、冲突、隐喻、平行等技巧来增加作品的戏剧性效果。
在塑造一个发展的中国时,例如在《大陆的力量》中,为了突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镜头首先拍摄位于寒带的积雪森林,紧接着镜头切换成位于温带的枫叶林,接着是切换到位于热带的椰子树,然后是切换到高原,最后是以沙漠的镜头结束。在《软实力》拍摄郎朗的镜头中,也是先通过拍摄北京奥运会舞台上舞蹈歌唱表演的场景,再将镜头聚焦到正在演奏钢琴的郎朗身上,以此来呈现一个在世界舞台上演出的中国艺术家形象,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在塑造一个强权中国时,例如《共产党的领导力》中李雪因为无户籍而影响生活,纪录片首先将镜头聚焦到正在一个破烂的房子里炒菜的李雪,然后又切换到正在哭泣的李雪母亲,最后将镜头切换到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李雪父亲,通过三个镜头的切换,来呈现出一个因为计划生育而无法得到户籍的穷苦家庭的生活状况。
(二)有声语言
声音语言是对画面语言的进一步阐述,与画面语言在纪录片中构成一个整体,起到了补充画面信息,延续观众注意力,以及气氛渲染的作用。纪录片中的有声语言又可以分为解说词与同期语言,例如独白、对白。
在塑造一个正在发展的中国时,纪录片运用解说词来渲染激昂的情绪。例如在《共产党的领导力》中,纪录片在叙述中南海时,解说词这样说道:“从紫禁城东门往右看,就可以看到如今中国最高权力的象征,这就是中国的政治最高权力地区——中南海。”在讲到老共产党员对党的深刻感情时,解说词说道:“这个展览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复兴全过程,更是着重记录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的老人观光此地难免感慨万分。”
在塑造一个强权的中国时,在第一集《13亿的力量》中开篇就说道:“之前济州岛接待的中国游客有286万人,他们到这里就没有把钱包关上的意思。”以此来表明中国人口之多以及中国的购买力之强大,而“他们到这里就没有把钱包关上的意思”在感叹之余,也有些许创作者对中国人到韩国购买大量商品行为进行讽刺的味道。此外,在《中国治世》这一集中,在介绍我国国庆阅兵式和军费投入资金的片段后,解说词说道:“只看军费开支也能感受到中国的扩张”。这些带有负面倾向性的解说词无疑是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利用钱来向世界扩张的形象。
除此之外,数据资料在《超级中国》中也大量被展现。在塑造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中国时,例如第一集《13亿的力量》中谈到中国的消费能力,解说词说道“阿里巴巴双十一30分钟成交量达到100亿”“中国10亿以上先进资产家240万名”。在塑造一个军事强权的中国时,则是通过图表将中国与美国的军事实力进行对比,得出了中国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这样一个结论。
《超级中国》中对白的形式较少,主要集中在第八集邀请专家学者一起讨论中国问题中,前面七集主要采用访谈的独白形式。以第一集《13亿的力量》为例,该集一共采访了34位能体现“超级中国”的代表人物,8位专家学者。这些代表人物多维度讲述自己与正在崛起的中国之间的联系,容易观众产生共鸣,更具有真实性。例如,企业家李启霞说道:“有自己的公司,有奔驰宝马等好多名车,还住着别墅,像我这样的很多很多……”通过这样的话语,容易引发韩国观众对超级中国的惊叹,甚至容易激发韩国民众的危机感。另一方面,专家学者对超级中国的评价大多分成两派,一派是肯定超级中国的积极作用,认为中国的强大也给全球带来了机遇;另一派是对超级中国忧心忡忡,认为超级中国实际上是向强权中国发展,会给世界带来危机。
三、小结
通过叙事框架的解构以及视听语言的分析,可得知该纪录片通过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画面语言技巧,以及解说词和对白的有声语言技巧,在呈现一个“发展”的中国的同时,背后也隐喻着一个“强权”的中国。《超级中国》播出后,在韩国得到强烈的反响,通过对这部“外国媒体人看中国”的纪录片进行叙事框架与视听语言的分析,我们也能更好地把握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注释:
①[法]让·马克·莫哈,孟华.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J].中国比较文学,1995(1).
②潘天强.西方电影简明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5.
③[苏]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