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2018-04-02师晓艳

视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动画片语文课程媒介

□ 师晓艳

一、概念界定

所谓媒介,在传播学意义上是指利用纸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播的工具。”①媒介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属于物质范畴,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物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都是媒介。

“媒介素养”这一提法是舶来品。本研究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并把它看作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二、农村小学阶段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由于农村小学生缺乏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而屡屡发生悲剧,对家庭和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在大量的手机、电视和漫画等媒介的包围下,在各种媒介商业化、娱乐化的诱导下,农村小学生容易对电视和网络上的内容进行模仿。但大众媒介传播的一些负面信息和内容,不适合小学生观看或学习,比如暴力影视场景、血腥的网络游戏、重口味的漫画等,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就容易出现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

笔者经过两年多的观察发现,农村小学生已经成为手机、电视的重要使用者,媒介已经成为学校和家庭之外第三大教育系统,影响力甚至超过父母。小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童年,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观察、分析、评估事件或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利用媒介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因此,在新媒介时代下,对农村小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三、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积极建设农村小学媒介素养师资队伍

教师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因此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媒介素养教师队伍。首先,学校应鼓励教师在线学习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知识,组织教师参加媒介素养培训。只有教师媒介素养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其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不像其他课程有规律可循,它需要教师对各类信息有强烈的感知力,平时善于观察、积累信息,并且能够将众多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进而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二)将媒介素养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验,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综合活动实践活动课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校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实践性学习的开展。比如以电子报制作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查找与媒介有关的知识,了解媒介的特点;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媒介知识制作成手抄报,在班内进行评比;也可以由学校举办摄影展览活动,把小作者们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媒介知识。小学生通过学习,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好迎合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需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快乐学习,达到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效果。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的“从做中学”,强调人应当从做事的过程中求学问,将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③,这一理念也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激发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和了解与媒介有关的知识。

(三)将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

目前,在农村小学把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很难得到社会和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和重视。但若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教育价值容易被人们所认可。

之所以将媒介素养与语文课程整合,是因为语文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有重合部分,可以把媒介素养教育看作是语文素养在信息时代的必要延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前言部分提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④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根据这个思路,教师可以设计记者招待会或设计讨论会等活动,让小学生在扮演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同时学会写新闻稿。这样的活动让小学生体验了语文、掌握了语文,也培养了他们正确使用媒介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媒介素养的水平。

(四)家长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水平

家长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会对小学生产生影响。首先,家长对各种媒介的认识和使用能力决定着家长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如果父母对媒介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学生在接触媒介时也不会主动和家长讨论沟通,凭借自己浅薄的认知对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孩子媒介素养水平自然不会提高。其次,父母的行为方式对孩子起着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媒介存在依赖心理,学生也会有相同的表现。对于媒介,家长要做的是正确合理地引导、教育,而不是禁止。家长需要通过一个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反思自己的过程,逐渐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完善媒介教育能力,才能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学生的媒介素养很大程度上受家长影响,在父母陪同下看电视,父母能在观看过程中和孩子交流意见,就某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也能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对孩子给予指导,培养孩子正确使用媒介的意识。

(五)建立有效的大众媒介监管机制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道德社会化是通过学习获得的⑤。除父母的教育作用外,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电子媒介上,比如通过电视、网络观看动画片等。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行为方式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习惯,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正义、不畏艰难、勇敢等精神的同时,也隐藏着暴力因素。如果学生长期接触这类动画片,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会是用拳头来解决。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部分动画片对学生有误导作用,2013年就出现过儿童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做“绑架烤羊”游戏,使同伴被烧伤的事件⑥,该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它的发生反映出我国当前动画片的制作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动画片中的暴力情节和画面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认知产生了不良影响。影视作品中体现的思想价值观,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因此大众媒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兼顾教育价值,每一位媒介工作者在创作和传播时要考虑到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制作一些具有正能量、适合小学生观看的动画片。

(六)营造良好的传媒环境

当前大众媒介中的内容题材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播放量、阅读量为主,忽视了内容是否适合未成年人阅读。有些书中的内容消极厌世,被小学生当成一种流行文化,导致小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2018年4月,央视指出快手、火山小视频等视频平台存在大量未成年人以低龄怀孕进行炒作博取关注等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媒介影响着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对这类事件如果不加以约束,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很大的影响,给社会带来极其可怕的后果。所以大众媒介首先应该选择积极、健康、有正确导向的内容题材,传递积极文化;其次是加强对媒介内容的管理和筛选,对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媒介内容严加控制,即对媒介中含有的低俗内容进行删除和查封,并对散布低俗内容的用户予以警告和批评,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最后,大众媒介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推送有积极教育作用的,能提高小学生认识的文化内容,使小学生在一个规范、良好的媒介环境中成长。

注释:

①⑥杨淑娟.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②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7.

③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71.

④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⑤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3.

猜你喜欢

动画片语文课程媒介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推荐一部动画片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