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感培养策略

2018-04-02冯秀梅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体巨人恐龙

冯秀梅

(福州市郭宅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26)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众所周知,语言的最小单位是字、词,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字词教学为载体,引领学生品词析句,从而领会语言的神韵和妙境,达到内化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这一过程的实现就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强烈兴趣,磨砺敏锐的语感?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例谈。

一、运用语境,提升思维,培养语感

北师大的王宁教授指出,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从言语作品中理解和归纳词义,进而丰富词汇的储备,提升运用和积累词汇的能力和经验,而不是只会生搬硬套字典中的条文。笔者执教二年级上册的《上天的蚂蚁》时,利用课件出示语段,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小蚂蚁的“坚持、不放弃”,从而深刻体会“连连告退”的意思。

师:面对困难,小蚂蚁是充满自信,不停地爬。这让我们不禁想竖起大拇指来夸一夸这只小蚂蚁。

这真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小蚂蚁!(自信、不放弃、勇敢)。

说得真好,现在就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这些句子。男同学当巨人,女同学当小蚂蚁,老师读旁白和老爷爷的话。

师:巨人啊,你抬头仰望,脖子都仰酸了,也望不到树尖,所以——

男:我摇摇头说:好高哟,要想爬上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小蚂蚁,树那么高,你能爬到天上去吗?

女:我能爬到天上去。巨人啊,试一试吧!也许能爬上去。

男:不行,我爬不上去。小蚂蚁,你能行吗?

女:我能行!巨人啊,试试吧,我相信你。

男:我……我,还是放弃吧。小蚂蚁,你那么小,我真有点担心。

女生:你看我能行的,说着开始爬了。

师:孩子们,像巨人这样就叫着“连连告退”!而通过你们的朗读一个“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小蚂蚁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一系列的师生对话与品读中,学生利用鲜活的语境,走进词语充分感受到蚂蚁的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学生对词语的的意义、意味、意蕴和运用都得到应有的开拓与落实。学生经历积累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过程,思维得到了锻炼,语感得到了培养。

二、品词析句,读中感悟,揣摩语感

1.以读训练,培养基础语感

语文教材中不乏有规范、优美的语言,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规范语言、学习规范表达的范例,而课上朗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培养规范的语言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把课文读熟读透,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积累语言范式,那么表述方式也规范了。如笔者在教学《乡下人家》时,就将读贯穿始终。初读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字中读出了几幅画面?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乡下人家的风景独特、迷人在哪儿呢?品读“雨后春笋”这幅美丽画面时,笔者这样引导:“多可爱的雨后春笋呀,孩子们都来当当小竹笋吧!”随后要求学生表演“从土里探出头来”。教师随即采访:“小竹笋,你为什么要探出头?”“小竹笋们”纷纷回答:“我要快快出来看看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来了,我得赶紧去投入春天的怀抱中去;春天到了,我得出来运动运动长个子……”“是呀,每一个小竹笋都带着对春天的向往,对外面世界的新奇,纷纷探出头来看个究竟,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基础语感。

2.品词析句,训练语体语感

体式语感,即语体语感,指的是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的规范领悟与把握,在言语认知与创造中贯穿于阅读与表现行为的全过程。如教学《山中访友》这一篇写景散文,可以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进行语感训练。可以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琢磨,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训练学生的语感。通常可以采用“置换比较法”和“删减比较法”。

(1)置换比较法。通过相近词语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增强学生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如把《山中访友》第5段改为普通的叙述:“这山中的一切,多美呀。清凉的山泉清可见底,哗哗的溪流缓缓的流着,雄伟的瀑布多么有气势……这样好不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琢磨,发现原文用“拟人排比、句式整齐”,读起来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把“我”与山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又如教学《山中访友》第六自然段中的“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提问:这里的动词“拾起”“捧起”等全都置换成“捡起”可以吗?学生通过巧用近义词置换的方法,很快发现用上不同的动词文章词句更优美,更有变化,更凸显作者对山中一花一叶、一草一物的热爱,训练语体语感。

(2)巧用“删减”法。如教学《山中访友》“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好,陡峭的悬崖!”提问:能不能把原文中反复用的“你好”这个词去掉?学生通过“删减法”,发现用上“你好”第二人称的表达,读来令人倍感亲切、热情,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学语言,还可以尝试用语言,如引导学生提炼出“你好……你……”句式,紧扣文本的表达特点,将所学的语言进行应用。让学生从初步感受语言到熟悉掌握语言,再到理解和借鉴语言,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体语感训练。

三、启发想象,角色体验,激发语感

语感的培养,想象这一途径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文学作品展示出来的,只是作者要表达的一部分,而更深的一部分内容,所谓的言外之音、弦外之音,则深藏在文字中,需要读者利用想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语言之下的表述。而这种感悟,正是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悬念、插图,甚至配上音乐等,让学生根据想象对文字进行再现。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沉浸入角色之中,感受文字间未曾明确描写的画面。

如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快乐必须分享这一主题,笔者进行这样的设计:当任性、冷酷的巨人发现孩子们在自己花园嬉戏他会想些什么呢?面对任性、冷酷巨人的驱赶,“禁止入内”告示牌时,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面对孩子们进入花园时花园充满生气,孩子们离去之后花园又是一片冬天的情景,此时巨人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表演,既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快乐应该分享这一道理,理解这则童话的深刻内涵,凸显了主题,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学生的语感。

四、拓展迁移,适时训练,深化语感

叶圣陶认为:“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累的结晶。在不断“写”的过程中,语言实践行为才能随心所欲。如教学《恐龙》一课时,为了给学生进行一次说明文写作训练,笔者首先创设话题情景:博物馆的展厅设计师要设计一个恐龙博物馆,读课文,围绕文本内容思考:恐龙博物馆可以分为哪几个厅?分组讨论,并列出不同展厅的名字(这是列小标题的练习),小组展示,评议哪个展厅设计最吸引人,名字最有创意,就录用这个创意。其次是语用训练,让学生当一名展厅的解说员,写一两段恐龙的介绍,可以是恐龙的种类,也可以是介绍恐龙的习性。每个学生分头动笔,再小组里交流,最后全班分享,评价修修改改。这就是于无声处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也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切身体验,更是一次生命成长的体验。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在讲故事过程中学习讲故事,是儿童学习语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猜你喜欢

语体巨人恐龙
国内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直立的石巨人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