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表达本位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8-04-02王建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彩塑语段玻璃

王建英

(仙游县枫亭中心小学,福建 仙游 351200)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包含语言的构建与发展、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的浸润和传承。其中,“语言的构建与发展”作为基础性工程,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需要在凸显教材范例价值的同时,实现从“教课文”向“用课文教”地转变,将教学的重心转向对文本言语形式和表达策略的关注,使阅读教学回归到表达本位,促进学生语言的构建与发展,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一、整体把握:探结构,理思路,发展构思意识

1.提炼概括,感知文本结构的严谨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教材文本篇幅明显加长,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关注不能始终停留在字词、语段等单位上,而需要培养学生从篇章宏观层面的视角强化对文本语言的关注。这种高屋建瓴解构文本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文本写了什么,更洞察了作者如何将信息资源进行统整设计的,为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解构的严谨奠定了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五上《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教师结合学生的预习,引领学生梳理课文描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教师将其逐一板书: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结合课文分别指向对应的自然段,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并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借助“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一句作为总结,从而认识到作者“分总”的结构。教学至此,学生还不足以窥探到作者构思的眼睛。随后,教师再次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思考:“作者选择这四种玻璃,为什么要按照这种顺序写?可调整顺序吗?”学生在深入洞察中发现,作者先用小偷偷盗被报警的例子开头,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放在开头效果显著;而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则是依照含有的科技含量来安排,让读者越发感觉到这样的玻璃不可思议,逐步冲击了读者的意识,让读者在每读一段之后,都能发出巨大的感慨。

教师借助对文本内容的结构罗列、内在结构的提炼梳理,使学生感受文本篇章结构的严密,对于后续的写作具有示范性作用。

2.揣摩洞察,品析表达思路的精妙

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素材,在不同创作者手中会呈现不同的创作构思。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深入揣摩作者“如此运用”的根本性用意,为提升学生架构素材、语言表达的能力奠基。

以经典课文《詹天佑》为例,作者为了凸显詹天佑杰出的才华,分别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置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展开,这些构思选择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这篇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进行修筑之前的背景交代,教师可以聚焦此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内容与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对于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学生在深入研读后发现,缺少了这一段描写,詹天佑临危受命的庄重感就没有任何体现,也就无法感受其爱国的品质。

对于文本整体的感知,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结构层面上,而需要深入感知文本中拓展、延伸、补充的内容,洞察作者如此构思的写作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

二、沉浸妙处:扣细节,明要点,蓄积表达技巧

1.对比中领悟表达智慧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于笼统,不能对事物进行细致化描写。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感受语言的特点,尤其是借助文本表达的精妙之处,来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和独到。

如教学《敦煌莫高窟》一文,作者在描写彩塑时,分别运用几个四字词语概括性地展现了力士、天王、菩萨的特点,将彩塑的特点跃然纸上。随后,教师将关注的视野聚焦在描写“卧佛”的语段上,并引领学生在形式上与之前彩塑的内容进行对比,发现这一段描写并没有进行词语概括,而是进行了细致化地表达,并从长度、动作、神态等不同方面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刻画,将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并没有停留在作者遣词造句精妙的层面上,而是借助语段中不同的叙述方式进行对比,了解到深入细致地表达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2.联系中掌握表达规律

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知识点的训练处于散乱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使整个训练失去了应有的有机体系,即在课文中遇到就讲一次,甚至每次都是之前学习内容的重复,无法体现这一训练点在认知程度上的递进。为此,教师需要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分层化、动态化地展现,从而实现表达训练地聚焦。

以说明文的教学为例,说明方法是不可回避的教学内容。但不管是什么课文,也不管课文处于哪个学段,教师都会采用相同的策略展开教学,学生“文复一文”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能力也只能在原有的层次兜圈子。如人教版四上《秦兵马俑》,学生对说明文的了解并不多,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把握相关说明方法的特点。而《鲸鱼》一文则在高年级,如果还停留在了解说明方法上,其教学就非常有限,教师需要结合语境,让学生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并结合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提升说明方法的教学效益。

教师需要从年段目标审视教学行为,根据不同课文、不同年级,不断夯实、聚焦某一种表达能力,引领学生在序列中有效地提升能力。

三、延展实践:巧模仿,善创生,融会表达素养

1.契合认知起点,积极模仿

对于课文的阅读,小学生最缺乏的是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关注,他们更多的是了解语言的信息和内容。正如著名诗人歌德所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开掘契合学生认知的能力,通过提炼范式、模仿实践的方式,为学生搭建语用练笔的平台。

以《敦煌莫高窟》一文的教学为例,作者描写彩塑和壁画时,采用了整体概述与细致描述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彩塑”语段,引导学生厘清天王、力士与菩萨与卧佛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借助“壁画”语段,深入感知这种写作策略的特点。最后,教师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春运期间,在火车站的候车厅,不同的人在等待乘车时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教师为学生拓展具有典型特点的图片,让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中的写法,先以整体概述的方式展现几幅典型图片,然后再选择一个典型的画面,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人物形态展开细致化地描写,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转换匹配情境,高效创生

随着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表达素养的发展不能完全局限在模仿的层面中,而要从机械地模仿转变成为积极地创生,从而给予学生灵活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达成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安徒生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西方圣诞节前的平安夜,借助人们的欢乐愉悦与小女孩的孤独、悲惨形成的巨大对比,让每一个读者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情感冲击。教师引领学生将这个故事拉到生活中来:“如果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处于现在的时代,当她再次擦亮火柴时,可能会想到哪些画面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进行细致描写。”

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生硬地模仿技法,而是借助课文的内容,重新给予学生全新的创作背景,并赋予了学生广阔的创作自由,让学生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升华了表达智慧,为学生核心表达素养地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为己任,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范例价值的同时,强化对文本形式和技法地研究,在强化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理解和表达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彩塑语段玻璃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泥彩塑:天地之美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汉源彩塑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