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2018-04-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18期
关键词:预案突发事件危机

(贵州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 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杀人案、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这些突发事件传播快,容易引起师生、媒体、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突发事件一般会涉及到学生、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如果处置不当,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产生预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合理地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突发事件与高校应急管理

《贵州省教育系统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危害,违纪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或影响教育系统乃至社会稳定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教育考试安全事件六大类。高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应当是一个组织周密、计划周全、可持续性的管理过程,在可能发生的危机要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实现降低风险、消除危机的目的。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09年,印发了《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教育系统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随后贵州省教育厅印发了《贵州省教育系统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范了各类学校常见事故的应急措施,各高校也制定了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虽然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许多高校并没有将突发事件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体系,各部门、师生缺乏日常的预备防范、危机教育、预案演练等,基本都是以自身实践经历获得的零散管理经验来应对出现的突发事件。

(二)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应急管理在校内主要依赖保卫处、学生工作处等职能部门,没有常设机构来协调校内各部门和学生团体;在校外高校与政府、媒体、家长等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不能实现联动。

(三)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低

各高校按要求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但是预案内容差异不明显,而且预案是在行政命令督促下快速编制完成,没有对相应的预案进行演练和完善。

(四)心理干预机制缺失

目前,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不甚理想,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随着高校人数激增,现有的心理咨询师已不能满足需要,且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抵触以及持偏见的态度。

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优化机制探究

(一)创新管理理念,改变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模式

应急管理模式从事后动员型向事前预防型转变,将突发事件的管理常态化,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突发事件的形成和爆发。有目的地对师生进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培训,通过防火防灾逃生演练、心理健康咨询、发放安全手册、利用官微等新媒体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教育,让广大师生在突发事件前掌握正确的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方法。

(二)建立扁平化管理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反应速度的快慢直接决定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及损失的程度,扁平化组织结构,信息传递速度快,便于领导迅速决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媒体应对策略,及时、公开、透明地向社会公布突发事件进展及处置情况,与新闻媒体进行有效沟通,达成信息共享,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三)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

依据校情,科学合理地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后,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对预案进行实战检验、跟踪考察、定期修订和完善,发挥应急预案的计划和防范作用。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是有效预防和阻止突发事件升级的关键,对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信息收集和监测、风险评估、预警预报三个子系统,信息收集和监测是前提,风险评估是关键,预警预报是措施。

(四)加强心理干预,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高校应利用心理讲座、宣传海报、心理辅导网站、开通心理咨询电话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危机教育;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负责相关信息分搜集、分析、处理及资源调配,制定规范科学的干预流程;动员和鼓励本校心理咨询专家、思政工作者等积极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师生予以关怀和支持,减少或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形成和发生。

猜你喜欢

预案突发事件危机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紧急预案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危机”中的自信
应急预案的编制
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