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栏目”这个编辑工具
——以《检察日报》栏目设置为例

2018-04-02■张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检察工作日报检察

■张 立

有人把栏目比作报纸的骨架,认为是栏目撑起了报纸各个版面;也有人把栏目比作报纸的眼睛,认为栏目能够为报纸增光添彩。笔者认为,栏目是编辑手中一种重要的工具,运用栏目,可以把有着共同特点的稿子归纳在一起,突出报道重点,引导读者阅读,丰富版面内容。深耕某一栏目,能够传递一份报纸的文化底蕴,打造这份报纸的品牌。在此以《检察日报》栏目设置为例,谈如何运用好“栏目”这个编辑工具。

围绕中心工作,做出报道声势

《检察日报》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报,贯彻落实最高检党组要求,围绕检察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是其责无旁贷的任务。在《检察日报》要闻版上,许多紧跟形势的栏目层出不穷,每个栏目都是聚焦当下检察工作的某个重点。比如,2017年12月20日,《检察日报》一版开设栏目“转隶进行时”,宣传报道各地检察机关支持、配合、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为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确保人员、职能、机构平稳转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又如,检察机关全面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之后,《检察日报》一版开设“公益诉讼进行时”专栏,及时报道各地检察机关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的动态情况。

今年4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来到报社调研,他指出,新时期的检察宣传,不仅要宣传好检察工作,更要引领推动检察工作。检察宣传如何引领推动检察工作?报社党委会、编委会经认真研究,决定开办“每周社评”栏目。开办这一专栏的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张军检察长视察报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深入有效阐释最高检党组重要决策和新时代检察工作理念。“每周社评”基本固定在每周一《检察日报》一版头条位置,相继推出了一批重头文章,在系统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地方的检察人员都表示,这个栏目确实起到了引领方向、解疑释惑、推动工作的作用。

《检察日报》三版理论版,也根据宣传报道要求和检察工作重点,不定期推出相关栏目。如,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理论版相继开设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家访谈”“十九大精神与法治建设新要求专家笔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栏目,邀请权威人士进行解读,彰显了《检察日报》的思想深度和理论特色。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多次强调,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论版于今年5月30日推出“新时代检察理念纵横谈”栏目,全方位、多角度探讨如何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检察理念,以期为做好新时代检察工作提供强大思想指引。

栏目是一个报道抓手,有了栏目,就能够目标明确地组稿、编稿,能够集中而系统地处理这类稿件,凸显编辑部的报道意图,做出报道声势。而在开设栏目时要保证稿件的质量,切忌把栏目当作一个筐,什么稿子都往里面装,避免稿件良莠不齐。一般来说,栏目名称应力求简洁、精练,有的栏目名称长达十几个字,叫出来既不响亮,设计出来也显拖沓,要尽量避免。

深耕精品栏目,擦亮检察品牌

每天出现在《检察日报》二版下半版的“社会万象”栏目,创办自1992年4月6日,已经26年了,可谓历史悠久。“社会万象”栏目集装处理若干小案件,形式上特点鲜明,每个案件的标题一律设为对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每篇三百余字,内容上都是活色生鲜的小案件,折射出人生百态、社会冷暖。案件报道是《检察日报》的一大品牌,除了深度、长篇幅的案件报道外,“社会万象”对小案件的报道自成一体,体现了《检察日报》案件报道的优势。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既有根据中心工作而随时开设的新栏目,也要有深耕细作、长期经营的老栏目。这样的老栏目,往往最能显示出一份报纸深厚的底蕴,传递出一份报纸的追求。

“法治三维”栏目于1999年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开创了《检察日报》专栏获奖的先河,至今仍在一版保持高频“出镜率”。“法治三维”的栏目定位是“折射法治、情理、情感三维”,不是简单刊发检察官办案故事,而是注重突出办案过程中检察官力求处理好“情、理、法”三者的关系,在秉公执法的同时,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温情。在“法治三维”文章中,有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依法撤案,有的刑事被害人获得司法救助金,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变更强制措施回家陪女儿高考……这些生动案例充分反映了检察机关“以人民为中心”的办案理念,追求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检察机关源源不断的办案实践为“法治三维”提供源头活水,也使得这个栏目永葆活力。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8月24日,《检察日报》一版推出“基层·现场”专栏,刊发记者深入基层检察机关和检察工作一线采写的现场新闻报道,生动反映基层检察工作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经验。这个栏目一开就是七年多,现已成为《检察日报》一版的常设栏目。报社领导出差时会挤出时间采写“基层·现场”文章,许多记者、通讯员以自己的稿件能上“基层·现场”为荣,报社2015年还开展了“基层·现场”短新闻大赛活动。这个栏目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到基层去、到现场去”是检察报人的不懈追求,“短、新、实”文风对检察报人来说永不过时。

另外还有“法治时评”栏目,代表了《检察日报》的评论品牌;“新闻眼”栏目是《检察日报》案件报道的又一代表性栏目;由检察日报《基层采风》编辑部主任郑海啸执笔的个人专栏“声若蚊蝇”,已经开设了近20年,曾获得全国报纸副刊专栏一等奖,是一个叫得响的副刊栏目。

方寸之间有气象,边栏也能出彩

“信息快车”栏目被习惯地称作“中缝”,是因为这个栏目开设在《检察日报》二版和三版之间的中缝位置。在这条狭长的中缝位置,每天大概刊发八九条短讯,每条短讯没有标题,黑体字标明地名,事件内容用一二百字写清楚。不要小看这条一二百字的短讯,在基层检察院可是大受欢迎,许多偏远地区的基层检察院,是在“信息快车”这个栏目实现了在《检察日报》登稿的零突破;对编辑部来说,“信息快车”集装处理短信息,有效消化了各地积压的来稿,可谓实现了双赢。“信息快车”自1996年“启动”以来,已经连续开动了20多年。受“信息快车”的启发,在《检察日报》六七版之间的中缝又开设了“民主足音”“文化短波”等类似栏目。

每周五出版的《绿海副刊》刊头下单栏位置,有一个“新文弹幕”专栏,由专人主笔,点评本周内发生的文化事件,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该栏目获得了第27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优秀专栏奖。与之相似的是每周四出版的《明镜周刊》刊头下的“新拍案”专栏,对本周内发生的案件进行点评剖析,揭示案件中的警示意义,笔调清新,娓娓道来,该栏目获得了第24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优秀专栏奖。

这些小栏目的成功经验说明,不要小看边边角角的位置,报纸的每一寸版面都值得用心经营。利用好边栏,开设风格独具的专栏,久而久之,会收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效果。

发掘栏目潜力,凸显文化特色

栏目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报纸稿件编排上,还能突破报纸的框架向外辐射延伸。比如,《检察日报》理论版“疑案精解”栏目的文章曾汇编成册,连续出版若干本书,成为指导司法人员办案的参考资料。“中国执法者”“公民观察”“忏悔录”等栏目也都曾编辑出版了相关书籍,把栏目的稿子积少成多,转化成沉甸甸的成果,实现二次传播,扩大了影响力。

栏目设计体现出一份报纸或某个版面的文化特色。目前,《检察日报》前四个版的栏目设计都加了检察日报社的标志——大写的字母“P”,彰显了风格的统一。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比如春节期间,“新春走基层”栏目设计极富中国民族元素,增添节日喜庆色彩;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的“代表寄语新时代”栏目设计了红旗飘扬的图案,喜庆而大气。栏目设计风格在与报纸、版面定位相一致的前提下,如果合得上时间节拍、与稿件内容契合,那么锦上添花的效果会更突出。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报纸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也体现在栏目融合上。新媒体的语境固然与报纸不尽相同,但报纸上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栏目也可以搬到新媒体上来用,不一定非要另起一个新的栏目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深化品牌效应。比如《检察日报》的“每周社评”栏目用在检察日报微信公众号上,突出了这个栏目的分量,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声若蚊蝇”栏目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公众号的名字也叫“声若蚊蝇”,收割了数目可观的粉丝与流量。

一个版面,不一定所有的稿件都要挂靠在某个栏目下。做到轻轻重重,既能突出重点稿件,又能美化版面,这才是运用栏目的最佳效果。无论是单纯的编辑做版,还是出于长远考虑对某个栏目进行长期经营,都需要编辑用心去做。小小栏目学问大,值得编辑努力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检察工作日报检察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努力实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新跨越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灵感日报
以文化建设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