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玄武到真武:宋代真武信仰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2018-04-02

史志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真武玄武道教

毛 钦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玄武本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是与青龙、白虎、朱雀相并列的四大神兽之一,随着道教对民间信仰的整合,玄武的名称、职能、形象发生了重大演变。在北宋,玄武改称真武,并升格为人格神,为官方和民间普遍祭祀。真武既是传说中的四灵神兽之一,又是北方星宿之神,还是道教供奉的玄天上帝,也是民间通俗文学所称的真武荡魔真君。真武信仰是民间信仰与道教文化互染的典型事例,研究真武信仰的当代价值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学界对真武研究已有不少成果,如唐代剑的《论真武神在宋代的塑造与流传》[1]唐代剑.论真武神在宋代的塑造与流传.中国文化研究,2000,(3).,曾召南的《宋元明皇室崇信真武缘由刍议》[2]曾召南.宋元明皇室崇信真武缘由刍议.宗教学研究,1996,(2).,宋晶的《试论宋代真武经典的伦理道德思想》[3]宋晶.试论宋代真武经典的伦理道德思想.江汉论坛,2007,(9).,王见川的《真武信仰在近世中国的传播》[4]王见川.真武信仰在近世中国的传播.民俗研究,2010,(3).等等,但对真武信仰的当代价值则关注不够。本文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将真武信仰置于其转型与演变时期,进而揭示官民互动下真武信仰的传播与真武经典的诞生,最终揭示真武信仰的现实价值。

一、圣王神话:从玄武到真武的演变

“玄武”一词原本与星象有关,古人把赤道附近的一周天,由西向东分成二十八个不等的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在北方有七宿,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个星群,“玄武”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关于“玄武”的得名,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说:“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也,虚为哭泣事。”[5](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P1308)朱熹认为:“玄,龟也;武,蛇也;此本虚、危星形以之,故因而名。”[1]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P3006)意即虚、危星形似龟蛇,故称玄武。那么为什么玄武会改名为真武呢?朱熹又说:“真武,本玄武,避圣祖讳,故曰‘真武’。”[1](P3006)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九也说“祥符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武,玄冥为真冥,玄枵为真枵,玄戈为真戈”[2]赵彦卫著.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M].中华书局,1996.(P148)关于此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的一天,宋真宗梦到一位神人,自称是人皇九人中一位,是为赵之始祖。于是宋真宗下诏:“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0.(P1801)到了十二月,“有司言:‘按周礼,孟冬祀司民。唐避文皇讳,改为司人。今请改玄武、玄冥、玄弋、玄枵并为‘真’字,遣官就南郊设昊天及四位告之。’‘诏可。’”[3](P1808)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知道,因避宋圣祖(宋朝建立之后,追封赵公明为圣祖皇帝,庙号宋圣祖。赵公明即赵玄朗)“玄”字讳的缘故,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以后,玄武便改称真武。

在改变玄武名称的同时,玄武的职能与形象也发生重大的演变。关于玄武的职能,较早有记载的是《后汉书》[4]关于玄武神的职能,《后汉书》卷22《王梁传》云:“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注一又云:“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中华书局,1965.774.(P774)。从职能来看,玄武原本是北方星宿之神,在古人看来,北斗围绕着北极星运转,而二十八宿以北斗为中心运转,因而玄武作为北方星宿之神具有掌管生死、天命等职能。另外,玄武最初是龟或者龟蛇合体的形象,因而成为水神。早在大禹治水的神话中,就有“神龟负图”“玄龟封记”的神奇传说,或为玄武职掌水神之因缘。

宋代帝王与真武有着不解之缘,从玄武到真武的演变是官方与道教合力构建的政治神话。卡西尔认为,在政治里,我们总是生活于火山似的地面上,我们必须对突然的灾变和爆发有所准备,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危机关头,理性的力量会衰退,而神话的时代又会来临[5](德)卡西尔著.范进等译.国家的神话[M].华夏出版社,1999.(P340)。考察宋代开国皇帝以及宋真宗、宋徽宗等几位处在与北方民族局势紧张之际的皇帝,莫不充斥着真武的政治神话。在五代后周时期,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就与真武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七记载,宋太祖仕于周世宗时屡立战功,在镇守瀛州时,遇到太白金星下凡,化为白衣道人,告诉宋太祖征战之功多有真武相助,并预示太祖日后必定显贵[6]佚名.玄天上帝启圣录[M].道藏(第19册)[M].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P617)。该经卷三《宋朝一统》载宋太祖遇真武显灵并得其指点一统天下之事。“近曾亲见上帝批凿,并合归宋朝为一统,永昌万世帝王之业。除淮汉已取复外,余处注定年限,各有先后,不踰一纪,以河东为首,次至南唐、西蜀、广东、福建,然后两浙,合依次收之。”[6](P588)卷三《蜀王归顺》又载宋太祖得四圣相助,真武在云空守候以致蜀王归顺之事[6](P589-590)。宋太祖如此推崇真武是通过“君权神授”的手段,借助神灵之名为登基帝位和一统天下获取正当性的理由。

宋真宗自澶渊之盟后大搞“神道设教”“天书封禅”,企图消弭北方民族入侵给宋朝统治带来的影响,这时真武神再一次浮上台面。天禧元年(1017)至天禧二年(1018),因军营现龟蛇而建真武祠,随后地下涌现可治愈百病的“灵泉”,宋真宗因此下诏兴修“祥源观”。这一时期,因与北方民族的紧张局势,宋真宗借助真武相助宋军的故事把真武塑造成宋朝保护神的形象。《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三《圣箭垂粉》记载天禧年间北燕王聂胡祈擅侵疆界,劫掠粮草,攻至瀛州,忽遇狂风箭雨,士卒中蛇咬箭伤而败退。宋军高阳关都总管房侍郎遍往宫观寺院及庙宇得知乃是真武相助[6](P592)。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加真武封号“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并撰写一篇《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其文有“国家诞膺宝命,百五十年。肆及眇躬,嗣承丕绪。欲无不获,为无不成。神人底宁,海寓静谧。妖孽不作,嘉祥荐臻。太平之休,厥为炁盛。非神茂迪,曷济登兹。宜进徽称,式示昭答”等语[1]佚名.真武灵应真君增上佑圣尊号册文[M].道藏(第18册)[M].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P42)。其中“国家诞膺宝命,百五十年”说明宋朝官方将真武奉为护国神,自宋初建国至宋徽宗大观二年已受150年的恩泽庇佑。

到宋代,真武的神性出现重大变化,由兽形神升格为人格神,有学者认为引起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专门神话真武的道书《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问世并流传[2]唐代剑.论真武神在宋代的塑造与流传[J].中国文化研究,2000,(3).。该经书记载了真武神降妖除魔的事迹,并指出真武受命镇守北方,真武也就成为了北方的守卫神。在该道经的记载中,玄武“龟蛇”的神兽形象也演变为人格神的真武形象,“被发跣足,踏腾蛇、八卦神龟”,由此踏出真武神人格化关键性的一步。

笔者认为,道书《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经》的问世与流传固然是引起真武神性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宋真宗时的“醴泉观”事件亦是真武神性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据《云麓漫钞》所载:

后兴醴泉观,得龟蛇,道士以为真武现,绘其像为北方之神,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3]赵彦卫著.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M].中华书局,1996.(P148)。

因醴泉观龟蛇现而绘真武神像,其“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的造型已明显说明真武由兽形神升格为人格神,并且这种造型为历代供奉真武的宫观所继承,当今湖北武当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其形象与此相似。

对玄武到真武形象的这一演变,朱熹过有一段论述:“真武非是有一个神披发,只是玄武。所谓‘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亦非是有四个恁地物事。以角星为角,心星为心,尾星为尾,是为青龙。虚危星如龟。腾蛇在虚危度之下,故为玄武。真宗时讳‘玄’字,改‘玄’字为‘真’字,故曰‘真武’。”[4]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P3280)朱熹认为真武起初并不是一个“神披发”的人格神形象,而是由玄武演变而成。

综上所述,玄武在宋真宗时改称真武,其形象由龟蛇的神兽形象演变为人格神的形象,其职能也由星宿神、水神演变为北方的保护神,从玄武到真武的演变是政治神话塑造的结果。

二、官民互动下的真武信仰流传

对宋代真武信仰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其起源与演变的文献梳理上,要真正深入了解真武信仰还必须将宗教史与社会文化史相结合去考察,将真武信仰的流传切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作出综合性的研究,因而本节拟从官民互动的视角揭示真武信仰在宋代的流传。

宋人造像建观祭拜真武神的风气十分盛行,在官方,有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祥源观、醴泉观、佑圣观等专门供奉真武神的道观。地方州县,也不乏出资兴修道观的现象。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四川官员认为成都作为西南的一大都会,但没有官方建造的真武祠来镇守,就上书皇帝请求建立供奉真武神的道观,于是皇帝下诏在成都建造“灵应观”。南宋大儒魏了翁并为之作记[5]魏了翁.成都府灵应观赐额记[A].鹤山全集[M].四部丛刊本.。

除了朝廷官方,民间也出资出力修造真武道观。据宋代学者陈起的《江湖小集》所载,距政和县四百步的舍人山上原本有座西山道院供奉真武神,后来因驿站改道而逐渐荒废,陈起初次经过时发现此观已然破败不堪,但再一次经过时却发现道观已经焕然一新,原来是邑人郑洽孙出资招募乡勇将之修缮一新[1]陈起.修政和县西山道院记[A].江湖小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民间兴修真武道观上,地方精英往往起了带头作用,他们与道教人士交往并号召乡民出资,如济州乡绅奉议郎陈谷出资三十万请道士史知真建真武殿,并相告里人,士族子弟薛洙又从乡里善人处募集一百三十万钱,于是真武殿得以建成[2]李昭玘.济州真武殿记[A].乐静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地方精英与道教人士和民众的良性互动,使得真武信仰在地方基层社会得以传播。

宋人信仰真武神风气的形成,是官方、道教和民间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官方的宣传是真武神的信仰得以盛行的基础。毫无疑问,就宋代的真武崇拜而言,宋代皇室对真武神的推崇是真武信仰得以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到宋真宗时期,真武神得以享有专祀。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一载:

先是,皇城司言拱圣营之西南,自去年营卒有见龟蛇者,因就建真武祠,今泉涌祠侧,汲之不竭,疫疠者饮之多愈。甲寅,诏即其地建道宫,以‘祥源’为名[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0.(P2111-2112)。

这段史料记载了真武神显灵,在真武祠旁涌现出可以治愈百病的“灵泉”事件,宋真宗为此建“祥源宫”专门祭祀真武神,并为真武神增加尊号为“真武将军曰真武灵应真君”。以此肇始,真武显灵故事越来越多,真武崇拜愈演愈烈。其后,宋代皇帝不断给真武加尊号,到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二月时封真武为“北极佑圣助顺真武福德衍庆仁济正烈真君”[4]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M].道藏(第19册)[M].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P663),尊号达18字之多,表明宋代官方对真武神的推崇。

宋朝官方何以要大力宣扬真武神呢?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之中只有玄武由神兽的形象演变为人格神,这种演变与宋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有宋一朝,一直都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自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以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东封西祀,大搞宗教活动,因此造神运动就开始了。这时,原本作为北方星宿之神的真武被统治者选中,他被赋予了北方守卫神的新职能而被大力宣扬。其后的几百年间,宋朝官方不断强化真武神的这一职能,从而引导整个社会的舆论。

道教对推动真武信仰流传的作用体现在有关真武道经的编纂和传播上。据考证,宋代产生或流传的真武经典有十余部,如《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真武启圣记》《真武灵应大醮仪》《玄帝实录》《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等等。这些经典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当时民间信众产生很大影响。真武经典宣扬真武神的神威,同时也含有劝人向善、忠孝仁义等思想,具有吸引信徒的功能。这些道教经典的产生与流传和民间对真武的崇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道教人士从响应官方宣传真武信仰的号召以及扩大道教影响力的角度出发来编纂经典,以传播真武神信仰,吸引信徒,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崇信真武神也成为真武经文诞生的群众基础。

从民众的角度来讲,宋代天灾人祸频发,民众需要有一个神灵作为精神寄托。在民众信仰的选择上,韩森认为“最为灵验的神祇也就最受民众喜爱”[5](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P44)。那么人们是如何确定哪位神祇最为灵验呢?在这一过程中,官方和道教的舆论导向无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真武神经过官方的大力宣传,加之如“泉涌祠侧,汲之不竭,疫疠者饮之多愈”等之类的显灵事件影响,真武神自然而然的成为民众精神寄托的一个重要选择。道教人士编纂的真武经书宣扬真武的神威,并通过基层神职人员向民众渗透。透过真武形象的演变也可以看出,为了适应人们的心理诉求,真武神的职能也随之不断丰富,由原本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逐渐成为民众心目中的万能神。真武神神格的确立和道教对真武神形象的塑造使得真武在民众心中传奇化,因此真武神自然而然成为民众的理想选择,进而加以崇拜和祭祀,这是官方与道教迎合民众精神信仰而进行的一场成功的合力塑造。

总之,宋代帝王出于政治目的而大力宣传真武神,其后历代帝王贯彻了这一做法,不断给真武神追加尊号。在官方、道教、民间三大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武神信仰得以在宋代广泛流行。真武神信仰的流传在民间产生广泛的影响,道教在此过程中响应官方的号召,也在一方面起到教化人心、劝人向善的积极作用。

三、真武信仰的现实价值

与西方不同,中国具有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和特殊的国情,文化建设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经典进行深入的解读之上进行全新的阐释,使传统经典焕发出时代价值,而道教文化中的真武文化就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真武道教经典当数《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据其记载,玄元圣祖八十一次显为老君,八十二次变为玄武,即老君乃是真武的前身。其中有关真武今生的记载如下:

昔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梦而吞日,觉乃怀孕。其母气不纳邪,日常行道,既经一十四月,乃及四百余辰。於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三日午时,降诞於王宫,相貌殊伦。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於北方[1]佚名.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M].道藏(第17册)[M].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P112)。

在经注部分,又描述了真武七岁即通读道家经典,十五岁就辞别父王潜心修道的经历。尽管真武的前生是老君,但其今生仍需苦修,真武历经四十二年的苦修方得功成圆满的经历激励着信徒潜心苦修,自强不息。

《玄天上帝启圣录》则对宋代真武典籍中的真武事迹作了综合,丰富了其刻苦求道、坚忍不拔的形象。其中有一则“悟杵成针”的故事:“玄帝修炼,未契玄元。一日,欲出山,行至一涧。忽见一老媪,操铁杵磨石上。帝揖媪曰:磨杵何为?媪曰:为针耳。帝曰:不亦难乎?媪曰:功至自成。帝悟其言,即返岩而精修至道。老媪者,乃圣师紫元君,感而化焉。涧曰磨针,因斯而名。蕾买麓仙人磨针涧诗曰:淬砺功多厅者精,圣师邀请上天京。我心匪石坚于石,小器成而大道成。”[2]佚名.玄天上帝启圣录[M].道藏(第19册)[M].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P573)真武初修道之时“未契玄元”,因见老妇磨杵为针之事悟出道心坚于石的道理。

总之,真武修道并非一蹴而就的,经历四十二年持之以恒的苦修方成正果。真武的修道经历对道教信徒乃至普通大众以深刻的寓意,对道教信徒来讲,持之以恒的修持早晚功课是得成正果的必经之路,而对普通大众来讲,欲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并有持之以恒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二)忠孝仁义的价值观

真武信仰大力提倡忠孝仁义的观念。在宋代,真武神格成形,其信仰广泛流传,而宋代是理学产生和传播的时代,理学尤为提倡忠孝仁义。理学在南宋产生后,其思想便深深地影响了士大夫阶层并逐步向整个社会渗透,道教也吸收理学的一些思想,因此真武信仰也就大力提倡忠孝仁义的观念。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专门批判了“不义不仁,不忠不孝”之人,经注云:“不孝尊长,不忠君主,欺凌卑小,举意慢人,造罪千种,天官摄问,斗君追魂,送下九幽,受其痛苦,罪轻者化生六道,罪重者永无出期,纵复人身,岂获福禄哉。”[1]佚名.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M].道藏(第17册)[M].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P130)

《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是一部专讲孝道的经书,全文共一卷,由经文和《玄帝报恩圣号》两部分组成。该经讲述父母生身养育之恩,子女当持念祈恩。“我今持念平等,悉灭险峻贪慎,礼帝为师,祈恩报本。愿我见在父母,福寿增延,过去父母,早得超生。”[2]佚名.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M].道藏(第11册)[M].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P473)“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样也为道教所推崇。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故子女应孝敬父母来回报。在道教的教义中,报父母之恩是大修行、大善念、大作为、大功德。

(三)惩恶扬善的劝诫功能

真武经典劝诫人们要积德行善,善恶有报。道教《太上感应篇》开篇即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宣扬了道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在劝人积德行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讲述玄天上帝事迹的《玄天上帝启圣录》中记载众多善恶有报的故事,例如其中有一则“朱氏金砖”的故事,隰州陆谅,嗜酒好杀,喜吃鳗鳝等物,其妻朱氏屡次劝诫,但陆谅不为所动,于是朱氏以自己的妆奁委托父母家人求来真武彩画一轴,并请道士钱应方作法加持,朱氏恪守戒律,敬心受持,供奉甚勤,但陆谅不以为意。十五年后,陆谅染病,躺在床上忽然看见鳗鳝之类的鲜活肉段,不久就病逝。朱氏虽成遗孀,生计萧条,仅存日给,但仍然诚信供奉真武香火。忽然有一天,朱氏本家客堂上,露一片花砖,居然是一块金砖,重达十四斤,朱氏不肯私自接受,上报官府,知州和通判知道朱氏诚心好善,认为是真武应化,特赐的黄金,官司不敢收留,于是将此事上报朝廷。后来此金砖被送入作坊,打造成真武圣像,送入武当山上清玉仙观供奉,而朱氏受到朝廷赏赐,仍旧开张丝绵铺,家业复获兴盛。

类似的例子在真武经文中不胜枚举,道教通过这样的故事使得“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劝诫世人弃恶扬善。

(四)提高自我修养的人生态度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寻道、求道固然是为求长生,为求成仙,但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的追求也就扩展了人生的精神境界,因此道教十分重视提高自我修养,认为欲得“天道”需修“人道”。修“人道”的一个途径就是提高自我修养。

真武经典中的《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教导人们要礼敬皈依真武及其关联神祇,忏悔自己的罪业,并提出了十条戒律:第一,戒阴贼潜谋,害物利己;第二,戒杀害舍生,以充滋味;第三,戒淫邪败真、秽慢灵炁;第四,戒败人成功、析交离亲;第五,戒露才扬己,谗毁善良;第六,戒饮酒过差,食诸厌物;第七,戒贪求无厌,积财不散;第八,交游非贤、居处杂秽;第九,戒不忠不孝、不信不仁;第十,戒轻忽言笑、举动乖真[3]佚名.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M].道藏(第18册)[M].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P355-378)。这十条戒律涵盖人们行为规范的各个方面,包括在思想品德方面要做到为人谦虚、诚实、友善;在价值观上要做到忠孝仁义;在生活饮食方面戒过量饮酒,挑食浪费;在交友态度上要亲贤远佞;在行为举止上要戒举止乖张。该经文要求人们修行中注重自然、朴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俗和人生态度。

人的操行和社会道德规范是道教所关注和积极提倡的内容,真武信仰正是着眼于人们行为规范的各个方面而提出了十条戒律,注重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在宋代,玄武改称真武,并由单一化的神职向多元化的神职转变,其形象由龟蛇纠缠的兽体转变为被发跣足、脚踏龟蛇的人格神。道教的真武信仰在宣扬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上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首先,提倡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其次,强调忠孝仁义的价值观;再次,具有惩恶扬善的劝诫功能;最后,倡导提高自我修养的人生态度。

猜你喜欢

真武玄武道教
武当真武像形制演变中的政治隐喻
玄武
西夏道教补议
玄武烟柳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藏真武造像
MAKING HISTORY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玄武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