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正确解读文本

2018-04-02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全远姬

师道(教研) 2018年2期
关键词:瓜洲漫卷喜讯

文/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 全远姬

画龙点睛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知:一条龙画得栩栩如生,最后的点睛之笔能够使它腾飞于九天——这强调的是眼睛对一切生命体的重要意义。诗文是作者用文字独具匠心孕育出来的生命体,它也是有“眼睛”的,这个眼就是作者寓托于文字间的魂。一篇诗文呈现在读者面前,怎样才算读懂了它呢?刘勰在 《文心雕龙》里言及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强调的是读者欲理解作者的情思,必须经过一番认真地阅读、揣摸,才能把握文章脉络,真正理解文本的要义和情思。

一、别具慧眼,大开眼界

阅读的实质在于偱文入义,披文入情,并且不要为 “粗缯大布”所迷惑,而要通过灵动的语句和精彩的情节走进作者的大千世界。《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众多性格炯异的人物演绎着诡异的情节,必须具有独特的审美眼光,才能理清人物关系,把握情节脉络。那个 “借”字便是解开文本的秘钥:周瑜谋害诸葛亮,且不提供造箭材料,又限定完成时日。如果无处可 “借”,岂不丢了孔明性命?于是智慧的诸葛亮借助鲁肃的帮助,最终到曹操那里 “借”了十万支箭。这个 “借”字便把人物和整个故事情节带活了。因此,透过文眼,我们可以更真切地进入语境,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使得阅读能够脚踏实地,培养并提升实实在在的阅读能力。

《惊弓之鸟》的故事之 “眼”就在 “惊”字上,试想,鸟若不惊于弓声如何能掉下来呢?人物形象该如何展现? 《将相和》的 “眼”是那个 “和”字,将相双方由 “和衷”为国始,经历了 “失和”追躲,再到 “容睦”共济谋国,表达出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情美,而如果失去了那个 “和”字,两人必然为了各自的利益大开杀戒,那么最终受影响的是国家的利益,因此,从他们由分歧到最后的和睦相处,使我们感知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真切关系。

文章诗词无论长短,只要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便能匠心独运、以眼传神。 “眼”就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核心之 “点”、神魂之 “根”。而若看走了 “眼”,就会恍然如望镜花水月。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只二十八个字,表达的是不舍情、惜别意。可以想象两人道别时推杯换盏,心有万千挂念、语含深情厚谊,如此复杂的心情和意境都体现在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字上,它很好地联络了两人的心声,使得王维道不尽的离别叮嘱,元二诉不完的心志、理还乱的乡情,都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独具慧眼,以眼透视,就易于深入理解文本,使人大开眼界。

杜甫的被称为 “天下第一快诗”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的是杜甫听闻家乡解放的消息后喜不自禁,与妻儿欢庆并筹划着返乡的故事。是怎样的创作背景、怎样的写作情怀促成了这样一首 “快捷”之作呢?如果不能够独具慧眼、把握诗眼,我们很难体会杜甫当时的心情。纵观全诗,作者全身心地倾注在诗意起承转合的情感就体现在那个“喜”字上——“漫卷诗书喜欲狂”。顺着这个 “喜”字,我们追根溯源,自然就会关注诗的首联:喜从何来呢?从 “剑外忽传”而来,是听闻了 “收蓟北”的喜讯,接下来描述出诗人初闻喜讯后涕泪交加的喜极之情。颔联呢,继闻听喜讯后的情绪波澜一路荡开,是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啊!看到妻儿一扫愁云,回想曾经的颠沛流离,此时的杜甫又怎能静心读书写作呢?于是,开始漫卷诗书,打点着行李,迫不及待中蕴含着多少悲喜交加的感慨呀!归心似箭只盼归期啊!再看颈联,欣喜若狂的诗人稍事回神该是怎样的表现呢?是唱歌,是纵酒,是庆贺,是与友人的热切交谈,谈的自然是回家的事,尽管我们猜测一定会有人考虑到路途安危劝其暂缓还乡,可是大喜过望的诗人哪里耽误起时间, “庆喜”之际“青春作伴好还乡”,趁着大好的春光恨不得即刻就回到故园。尾联十四个字,作者罗列了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些地名铺展着他从四川回故乡的路途,若从地理上看,要由水陆转旱路,虽然路途遥远,可作者就是傍着喜讯,伴着喜悦带着妻儿快捷地回乡。当然,这一切都是想象,长路漫漫,真正从四川回到河南老家的洛阳,还是需要时日的,但这字里行间的 “喜”却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返乡的迫切心情。

二、眼花心乱,过眼烟云

静心读书十分重要,抓住 “文眼”和 “诗眼”是关键所在。心乱则眼花,隔岸观火也只能知其大要,所读之物只会是过眼烟云,留不下什么更深的记忆。

再以 《草船借箭》为例,故事中可理出的头绪很多,如 “箭”、“算”及人物所表露出的情感色彩:诸葛亮的 “笑”、鲁肃的 “惊”、周瑜的 “叹”和曹操的 “悔”等等,当然,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然而,若果真以此解析,则无法了解全貌。曾有人以“算”为要,认为孔明借箭凭借神机妙算,他既可算天、算地,又可算人、算物,真是妙不可言。诚然,故事中孔明 “神机妙算”的心计也确为作者的表达要义,但是纵观全文,这个 “算”只是做法而已,还不能成为 “眼”,充其量只能是眼下的一个计谋。那么 “眼”是什么呢?当然还是那个 “借”,理解文本就要理清它的结构,孔明之所以要 “借”缘于周瑜限定天数又不给材料,怎么 “借”呢,这才到了这个 “算”字,所以 “算”只能是达成 “借”的方式,从 “借”顺势拓展,好 “借”还要好 “还”,我们的孙刘联军借了曹操的十万支雕翎箭何时还给曹操呢?当然可以“且听下回分解”,便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在赤壁之战中如数还给了曹操,赢得了胜利,所以 《草船借箭》的 “眼”非 “借”莫属。

很多人分析王安石的 《泊船瓜洲》时都着眼于那个 “绿”字,认为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 “绿”是生花妙笔。的确,一个 “绿”字把江南春暖花开的景致、春回大地的情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可一首诗的创作怎么也离不开作者的心境,那么此时王安石的所思所想是什么呢?经历过政治迫害、革官回乡的王安石被再次征召赴任,终于可以一洗冤屈了,他完全可以像前人那样 “仰天大笑出门去” “一夜赏遍长安花”。此时被二次拜相的王安石已经到了长江北岸的瓜洲改走陆路了,他却停下来不愿意即刻赴任,他是陶醉于江南的春天吗?不是的。他只是在向家乡的春天告别,因为他此去为官所忧的是还不知能否再回来,因此 《泊船瓜洲》的诗眼,当是 “明月何时照我还”的 “还”字。此时的春天美景,在王安石眼里依旧那么可爱,却没有更多地激起自己观赏的愿望。他想到的是官场风波,二次为相的艰辛,任相以后还能不能够长期地执政大展宏图呢?而一旦又被皇帝嫌怨,再革官外任,他还能不能看到江南秀色呢?不抓这个 “还”字,如何走进作者的心境呢?

猜你喜欢

瓜洲漫卷喜讯
喜讯
盛会欢歌
鹧鸪天·也拟疏狂似旧时
瓜洲天生是个渡口,天生留不住人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回不去的瓜洲
喜讯
漫卷诗书
漫卷诗书喜欲狂
“喜讯”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