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 『落地』的教科研
2018-04-02赵长河
赵长河
我们一线老师,如果能把上课作为一种生活乐趣,我们的教研就有救了。为什么呢?缺失有趣味有意味的教育教学行动,你的科研从何处着手?论文从哪里来?那种苦思冥想、搜肠刮肚的所谓论文写作,其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过程必然也是无趣的、痛苦的。教学归教学,论文归论文,教学拿分数,论文拿职称,油水分离,只是某些教师的一厢情愿。
基础教育的教科研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建立在备课上课研课基础上的研究。只有从实际工作中来,又能回到实际工作中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才称得上真实、有效的教科研。这也就是我说的 “落地”的教科研,以下结合个人实践略谈一二。
落地的教科研,要有微案例的日积月累。微案例,或者是日常课堂上生成的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或者是钻研教材获得的一个独特的教学环节设计;或者是对教材迥异众见的一个小的观点;或者是课堂上一个教学失误,等等。微案例,或者来自于课前对教材的钻研,或者来自于课堂的一个教学片断,或者来自于课后辅导和检测评价。正是对这样一个个日常积累的微案例的思考整合、归纳提炼,论文的观点出来了,论据也随手拈来了。这样的论文写作,有源,有趣,有用。
一个老师,一个学期积累十个八个的微案例,应该是底线。在微案例积累基础上,我们进而还能创作属于每个老师自己的 “代表课”。看 《于漪文集》,最精彩的正是这样一节节值得我们反复揣摩的课例。
落地的教科研,还要有专业阅读和写作做支撑。我校的专业阅读,依着中国教科院的专家资源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性和前瞻性。中国教科院高峡教授先后推荐的 《教育方法学》和 《可见的学习》,正是体现这样的专业性和前瞻性的书目。
没有专业阅读和写作做支撑的教科研,最多是停留于表面的经验总结。就仿佛一提及带班总结,就是 “爱心”,就是 “和学生打成一片”一样。
我们的阅读如何开展?就时间段而言,寒暑假应偏重于通识性教育经典阅读和教育经典的整本书阅读。日常教学,应该偏重于专业期刊阅读。我校为每位老师订阅的专业期刊,如果能够很好地用起来,一定能有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显性效果。不到一年时间,我校善于阅读思考教育经典和专业期刊的为数不少的年轻老师,就既有有分量的论文发表,也有成效显著的教育教学成绩,就是眼前的明证。这里特别要强调科研促进教学的常识。可能到目前为止,仍然有老师内心深处还是藏着与其读一本专业期刊不如多研究几道题型的 “老黄历”。他们认为,多研究题型,能够立刻传授给学生,分数立涨效果立现;多读几本教育书籍或期刊,又不能立即看到飙升的分数。这种短视的行为,其实是违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这样的分数,往往也是以消耗学生时间为代价的,也是不可持久的。
这里,还得提醒正确看待一下当前有关 “论文”的风向。 “不唯论文” “看淡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这其实应该是常识。但总被人有意无意地 “念歪了经”。试想,思考梳理表达的能力,难道不是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吗?那些连自己的思考表达都有问题的老师,能清晰地引导学生吗?
落地的教科研,要有经常的观课后的评课文字积累。为了给老师们提供专业写作的资料,我们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精选印发了9期 “教师发展阅读速推”资料。其中有关核心素养的就有两期。这些资料,如果能坚持常常翻阅,常常领悟,融入评课写作中,是会促进我们评课写作水平的。
评课写作,应遵循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每次不求面面俱到地说些无关痛痒、放之四海皆准的套话。选择一点,拟写标题,说深说透。坚持一段时间,形成观课评课的基本积累,一定会促进教科研写作能力的。这样的观课评课的自觉的自我修为,对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远大于专家的项目引领和理论指导。专家的科研项目再好,最终还要落地在你自己的自我修为。专家永远不可能给你现成的可以“直接拿来”的东西。
“这个环节,如果我来设计我想这样设计”,这样的评课写作角度,应该成为我们日常评课的一个“新常态”。这样的新常态,既有益上课老师,也能促进评课老师,更能为教师的教科研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落地的教科研,还要有职业和生活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的取向。仅举数端。你要培养孩子的阅读爱好,你自己不读书效果肯定不会好。这个道理,毋需我赘言。自己的孩子自己教,尤其在小学段。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幼小时,你的身体力行,比任何择校、家教都管用。
我有一个相熟的同行 (许传强,现任教于北交大附中),成为“奶爸”之后,专门发起建立了一个 “奶爸奶妈微信群”。引领一群“奶爸” “奶妈” (现在已经拥有1200多人),阅读教育经典,规划实践科学育儿法,真正是按照教育的方法做教育,从小就科学地引领孩子成长。这是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教育案例。这是典型的职业和生活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的教育取向的案例。
一个职业归职业,生活归生活的人生,是分裂的,甚至常常是痛苦的。这样的人生常常会堕入到“干一行怨一行”的怪圈。职业和生活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的教育生活,才是 “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