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2018-04-02谷爱红
谷爱红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 210000)
定量观念是化学学科的本质质疑,也是化学学科素养养成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养成定量观念需要教师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切实完善和提高化学兴趣,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学定量观的建构,基于中和反应作为教学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介绍】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初中生接触到的化学概念逐渐增多,酸碱中和反应就是其中之一,在课堂讲解的时候,以往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强化概念,多数学生对中和反应的概念并不理解,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当树立定量观念,从数量上揭示中和反应的过程中化学反应是如何产生的,对中和反应的本源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回忆酸和碱的性质,了解酸碱知识的性质,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PH值不同物质呈现酸性或碱性,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讲述一下酸碱性的化学性质?”,通过问题的抛出,所有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架构,多数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说出“酸可以跟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以及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碱可以跟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别说出酸碱溶液与哪类指示剂产生什么样的化学现象等等,巩固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夯实学生的基础,为之后中和反应的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定量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综合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明晰,使得学生人在课堂之初就能够了解到本节课的知识讲解脉络,逐步分析并规划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步骤.“刚刚我们回忆了上节课学习到的酸碱化学性质和一些基础知识,想必大家脑子中会产生一个疑问,酸碱物质可以分别与不同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那么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并结合生活实际,深入认识我们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通过教师承上启下的话语引导,学生明确了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一是认知中和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引入酸碱中和反应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胃酸、胃胀等疾病入手“大家有过‘烧心’的经历吗?所谓的烧心并不是心脏,而是烧胃,在医学上被称之为胃酸分泌过多.大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是如何解决的?”,同学们会七嘴八舌的在课堂上讨论开来,有说“酒多喝水”有说“吃花生”,有说“吃斯达舒“等等,基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向学生介绍胃酸即是化学中常见的盐酸,并向学生展示治疗胃酸的药品斯达舒的成分——氢氧化铝,在黑板上板书上二者的化学式HCl和Al(OH)3,在课堂上引入课堂实验的方式,使得学生将二者进行实验反应,观察最后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分析实验的结果.
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先对自己的实验原材料进行称重,记录,做好化学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分析二者在溶液中的离子变化,遵照课本上的实验操作逐步进行,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后的物质进行称重,分析化学成分,“同学们在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铝的实验中,可以发现最终的实验结果是盐酸逐渐消失,那么接下来进行对比试验,比较盐酸与氢氧化钠之间的反应,观察并记录结果.”,教师在总结完第一个实验之后引导学生探究对比实验,记录最终的实验结果并对比,通过两次试验的最终剩余物质的对比,使用石蕊和酚酞试液进行检验,可以得出最终的实验结果,并在定量分析的指导下,了解了中和反应进行的化学原理以及最终的结果对比,反应的过程中将盐酸中和掉,碱性物质生成中性物质,既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也不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引起胃胀,在实验探究的末尾,教师为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内容,为每一个学生深化中和反应的性质和概念,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理解和认知,通过本次实验的探究,教师既向学生强调了中和反应的概念,又让学生认识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借助实验的方式让大家认识到了化学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性,突出强调了中和反应在化学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定量观念的引导,大家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步骤有了了解,将课本中的文字知识转化成为具象的实验数量关系判定,对我们之后的化学知识和化学规律的探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家在课下对本次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积极思考,追求创新.”
教师最后在课堂上结束的环节夯实基础知识,强化学生定量观念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欢快的化学课堂中逐渐掌握化学定量观念,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案例总结】 化学定量观念的养成有助于学生认识和探究化学知识的本质,运用定量的学习方法深化对抽象化学概念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方法,改变以往的生搬硬套以及死记硬背的方式.基于本次的教学尝试,日后在化学课堂上,可以按照如下措施进行定量观念的培养.
首先,初中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观念意识的养成,只掌握简单的化学学习方法,对核心概念与定量数字之间的关系并不理解,教师要在课堂引导的时候强化知识结构与定量关系之间的关系,建立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等概念意识.
其次,在化学课堂上利用实验的方式认知新知识,突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造冲突和悬念,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制造冲突和意识,调节课堂的节奏,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了解定量观念与实验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形成正确的定量观念,由此打破传统化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改变以往的错误结论,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
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定量知识概念的形成,科学评价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实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拥有控制溶液浓度和实验用量的概念,并最终通过数据来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原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定量意识,拓宽其化学知识学习的思路,为今后更深奥的化学知识的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定量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切忌急于求成,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培养方法,定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成长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