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雏鹅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2018-04-02周立良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三农服务中心福建武夷山354300
周立良 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三农服务中心 福建武夷山 3543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绿色健康消费理念提升,具有武夷特色的岚谷熏鹅,逐渐走俏市场,引起闽北白鹅需求量骤增,促使养鹅人数和规模有了较快的发展。养鹅户在饲养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技术和经验缺乏,预防和消毒意识淡薄,造成鹅病发生率大幅攀升。雏鹅大肠杆菌病是危害养鹅业常发的细菌病之一,给养鹅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于2018年4月接诊一例雏鹅感染大肠杆菌病例,通过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取得明显疗效,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 发病情况
武夷山市洋庄乡李某在其鸿运谷养殖家庭农场采用自繁自养方式饲养了500羽闽北白鹅雏鹅。2018年4月中旬,10日龄雏鹅相继出现软脚、腹泻,甚至死亡,至接诊时已有53羽发病,13羽死亡,病死率达25%。李某曾用土霉素、青霉素拌料治疗,未见明显效果,遂来求诊。笔者接诊后,经询问得知,该群雏鹅已按免疫程序注射过小鹅瘟疫苗,育雏舍内弥漫着浓重刺鼻的氨臭味,空气阴冷潮湿、极其污浊,粪便和垫料未曾清理过。
2 临床症状
患病雏鹅精神不振,缩颈闭目,离群呆立,食欲减少或废绝。雏鹅羽毛蓬乱无光泽、潮湿、污浊,喙端干燥、污秽,饮水增加。腹部肿大,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有的表现腹泻,排泥土样粪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玷污,干涸后阻碍排粪,引起雏鹅不停尖叫。部分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腿抽筋、仰头、扭颈等神经症状,极度衰竭而死亡。
3 病理剖检
剖检16羽病(濒)死雏鹅,主要表现为雏鹅脐孔周围皮肤水肿,皮下瘀血,有呈淡黄色的水肿液。卵黄未吸收或吸收不良,有的雏鹅有心包积液、纤维素性淡黄色渗出液,浸染整个胸腔及心包膜。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肿大呈铜绿色,表面附有一层易剥离的乳白色纤维素性渗出性薄膜,质脆。十二指肠有出血点,个别出现肠黏膜脱落,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镜检 无菌采集肝、脾组织和心血送武夷山市动物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分别做肝脏、脾脏和心血涂片,自然晾干后,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单个或成丛的两端钝圆、无荚膜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4.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肝脏、脾脏和心血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平板37℃培养20 h,可见红色菌落,取菌落涂片,镜检见到的细菌与组织涂片镜检的染色形态一致。挑取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单个小菌落,划线接种在营养琼脂平板进行纯培养,37℃培养20 h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微凸起、表面光滑湿润、浅灰色半透明2~3 mm菌落。取该纯培养物接种微量生化管进行生化试验,结果吲哚试验和甲基红试验呈阳性,VP试验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为阴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为雏鹅大肠杆菌病。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 将患病雏鹅挑出,单独隔离到已经消毒处理过的干燥且温度适宜的育雏舍内饲养。对表现临床症状的患病雏鹅用硫酸庆大霉素1.5~2万U/羽肌注,2次/d,连用 3~5 d;用氟苯尼考饮水,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增强雏鹅体质,以利于康复;用止痢散(主要成分为雄黄、藿香、滑石)拌料,防止其他细菌继发感染;对症状严重无治疗价值的患病雏鹅实行淘汰、无害化处理,防止细菌传播扩散。
5.2 综合防控 清除育雏舍内粪便及垫料进行堆积发酵,并将病死雏鹅无害化处理,用二氯异氰脲酸钠粉兑水对育雏舍、料槽、饮水器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喷洒消毒;改善育雏舍的通风,提升舍内温度达到雏鹅所需的适宜温度;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及幼嫩多汁黑麦草。
经过上述综合治疗,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第2 d,鹅群食欲开始恢复;一周后,除16羽患病严重雏鹅死亡外,全群雏鹅基本痊愈。
6 体 会
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健康鹅的肠道中,当外界环境突变和饲养管理不当时可感染发病。
1)雏鹅进入育雏舍前将强弱雏选出,弱雏单独分圈饲养,在饮水中加入抗菌药物和电解多维,增强雏鹅体质,防止雏鹅在环境突变时发生大肠杆菌病。
2)育雏舍内必须加强通风和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控制适宜温度和湿度,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3)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饲喂营养均衡的配合饲料和幼嫩多汁的黑麦草,定期在饮水中加入抗生素和电解多维,以增强雏鹅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4)若条件许可,可采用网上育雏,减少雏鹅与粪便直接接触,降低疾病感染的机率,提高育雏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