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技术应用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和挑战

2018-04-02马耀庭焦若薇

视听 2018年6期
关键词:拟态传播媒介新闻报道

□ 马耀庭 焦若薇

一、VR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

(一)改变二维的新闻生产方式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当中,新闻生产方式多少都会带有记者的主观性,会有意无意地遗漏和丢失一些细节,以至于无法客观展现事实,如2016年出现的“哈尔滨天价鱼”“罗一笑事件”等众多新闻反转案例。而VR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传播媒介通过VR给予受众一个场景,可以使受众身临其境地去了解新闻事实,挖掘新闻信息,使新闻报道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闻失实和记者的主观思维偏差。

比如在《叙利亚旅行》报道当中,“受众”可以通过VR“亲临”叙利亚,亲身体验叙利亚的街景和人文风情,感受叙利亚当地的氛围。这种全方位的立体报道是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②

(二)刷新受众的感官体验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受众处在一个被动的接受状态,但是在目前全新的网络传播模式的冲击下,受众不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新闻,也开始拥有了选择信息的权利,甚至拥有发布信息的权利。VR的出现更是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颠覆了传统新闻理论中关于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的“子弹论”观点。“宣传主导型”的新闻报道将为“体验主导型”的新闻报道所取代,让受众在接受新闻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VR还原了新闻现场,带给受众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感官体验,一旦受众对这种体验进行接触,就会产生依赖和习惯,产生新的认知。因此VR走进人们的生活,最终会使受众养成新的视听习惯。

(三)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VR的重点特征可以归纳为3I,即immer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想象)。”③这三点的强调将受众置于一个现实感极强的媒体环境中,从而使受众对媒体传播内容形成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2016年戛纳创意节的获奖作品之一The Displaced,这个VR新闻作品讲述了发生在三位叙利亚难民儿童身上的故事。在这个VR新闻中,一抬头就能看见天上呼啸而过的救援机,一低头就能看见自己的家园满是废墟,面黄肌瘦的孩子坐在残砖废瓦中露出天真的微笑,山河的破败与孩子无知的童真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能感觉到直升机从头顶上飞过,闻到空气中刺鼻的粉尘气。许多人在看完这个VR新闻后,摘下VR眼镜陷入沉思或者泪流满脸,这种感受力是任何媒介都做不到的。

(四)强化媒体公信力

VR全景新闻的出现,事实上塑造的是新闻传播媒介的公信力,新闻机构搭载这个渠道报道新闻,对新闻内容加以还原性的佐证,甚至不加评论让受众充当“记者”的角色,深入事发现场自己去提炼关键点,评判是非曲直。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新闻传播媒介的公信力。

二、VR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带来的挑战

(一)给监管部门带来挑战

“在我国,大众传播媒介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从事新闻传播的机构,党和政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管部门一直对其新闻传播活动实施监督。”④但现在的新闻传播活动大多摆脱了单一传统的媒介形态,逐渐发展成以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为模式的集团化运作,VR作为新兴的新闻载体,它所还原的新闻现场远超过去,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监管部门对新闻生产方式的理解。VR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应用,是否会触碰当事人隐私?是否会侵犯国家的利益?这些尚是未知领域,对新闻监管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突破以前新闻监管的范围,重新进行探讨和定义。传统的监管体制已经无法实行有效的监管,明显暴露出立法滞后、规范不力的弊端。

(二)给新闻机构带来挑战

法国学者卢梭认为:“技术是万恶之源,技术尤其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技术的进步将夺走人的职业和饭碗,夺走人的隐私。”⑤笔者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无所谓善恶,技术只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所以,技术的善恶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的。虽然卢梭等人的理论放在今天有失偏颇,但VR中出现的弊端还是印证了他的部分预言,这种近乎于现实的VR新闻会不会侵犯人的隐私权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给受众带来挑战

日本学者藤竹晓基于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的观点,在1968年提出了“拟态环境环境化”的问题。VR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实际上助推了“拟态环境环境化”,使受众更加模糊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之间的界限,使现实社会越来越具有拟态环境的影子,受众成为媒介控制的对象。

尼尔·波斯曼曾在《技术垄断》中警告世人:“技术会使信息多如瀚海泛滥成灾,使传统世界观消失殆尽。”⑥VR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给受众带来的是其他媒介形态无法呈现的现象奇观,这可能使一部分理性薄弱的受众沉溺于感性体验的愉悦,以致渐渐排斥文字才能呈现的深度新闻报道,放弃相对耗力的阅读与思考。

三、VR应用于新闻传播可能引发的社会变化

(一)正向的社会变化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⑦2016年对VR的关注和参与,呈现井喷态势,可以说2016年是当之无愧的VR元年。《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接触过和体验过虚拟现实设备的VR深浅用户近两千万,这将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二)负向的社会变化

VR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很早之前就提出了VR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不在场的物质通过技术手段即时转换为虚拟在场,让虚拟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具有真实性,最终达到一种“超真实”的情境:那些在大荧幕下长大的孩子将再也无法辨别和体验曙光笼罩下的真实天空。

这启发我们,VR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也将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加深了传播媒介对受众的“麻醉作用”,VR所搭建的新闻传播事件将人们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都在接触这种近乎现实的媒介传播,从而降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过度强化对人的感性思维和感官的刺激,容易使人将理性思维排除在外。

四、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从口语传播到今天的电子传播,时代的每一次进步无一不在印证着这句至理名言。沉浸式的体验是VR最大的特征,沉浸式体验对于新闻传播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震荡和冲击波。但VR现在的发展尚不成熟,一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新闻事件,比如重大自然灾害、暴力血腥案件等,往往带有犯罪性的不宜展示的限制级内容,从伦理到法律都不允许直接全面地展现给观众。因此,就现在来看,VR在度过了自身的引爆点后,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不太乐观。一种新的技术被开发出然后得到广泛普及,需要一个周期,尤其是新生事物,需要在外界热切关注的时候保持自身的冷思考。VR的这个元年是起点,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

注释:

①郭祎.浅VR+新闻: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报道的多重影响及前景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4).

②③胡杨.关于新闻传播领域应用VR技术的若干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6(16).

④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0-111.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6-127.

⑥[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0—81.

⑦黄禧祯.虚拟现实问题的哲学反思[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猜你喜欢

拟态传播媒介新闻报道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中韩拟声词拟态词形态上的特征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