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狂欢:网络“直播热”现象的冷思考
2018-04-02余宁
□余宁
纵观2015—2017年,网络直播的发展态势极为迅猛,并已迅速成长为互联网新兴文化业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网络直播平台于2015年呈现井喷式发展,并于2016年在资本的推动下成为网民网络生活的重要内容,截至2017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突破4亿,占网民总体的57.5%。直播平台的便捷以及个人情感的精准释放方式造就了全民互动的入口效应,而及时有效的点赞、评论等形式强化了直播用户的融入感,进而使主播与粉丝相互助力共同打造出群体狂欢的热烈氛围,并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其中。经由网络直播,大众的媒介参与意识被激发,并迅速形成民众分享生活体验的狂欢景象。
一、娱乐盛宴:网络直播3.0时代的群体狂欢
全民娱乐化时代,网络直播已经演化为互联网生活的新常态,并成为打造草根网红的“梦工厂”、新闻采访的“最前线”,它在转变大众网络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掀起了一波群体狂欢的热潮。
实际上,中国的直播领域已历经三次发展演变。直播1.0时代,是以主播为主的纯PC端秀场直播。此时众多颜值高、身材好的帅哥美女走向幕前,在精心搭建的秀场环境中进行直播,其内容偏向暧昧、隐晦甚至低俗,主播与网友间的交流较少,更侧重个人的展示。直播2.0时代则转向内容生产,即PC端游戏等垂直领域直播。在这一内容为王的时代,主播从提供颜值转向提供趣味化、专业化信息,而电竞游戏直播也在此时期极速发展,并逐步成为网络直播的重要内容。而3.0时代又被称为移动端全民娱乐化直播,大众成为网络直播的主导人物,一直播、花椒直播、YY直播等平台迅速占领市场,颜值也好、内容也罢都不再是衡量直播的唯一要素,网民的喜好与需求被大力挖掘,分众化直播内容更为精准地投放至各大平台中以供网民选择。与此同时,直播的工具也由传统的PC端转向移动端,使用门槛的降低加速了“人人可直播,人人是主播”时代的到来。
二、参与式创作:网络“直播热”的狂欢影像
在当下“人人皆主播”的全民狂欢背后所呈现的是“移动端+平台化社交+直播”的新兴传播模式,而此种传播模式自有其显著成因:
(一)及时参与:直播平台准入门槛低
直播1.0、2.0时代,技术条件为平台增加门槛限制,网民需要借助PC端等设备观看直播,参与主播的内容创作,而3.0时代移动端的广泛使用以及各大APP的投入使用,使得直播平台的准入门槛迅速降低。随时播、随时看、随时互动,已经成为当代直播的主要特征,而这种便捷参与的形式迎合了群体狂欢、全民直播的基本诉求,从而掀起了一波波“直播热”。
而准入门槛的降低一方面形成了群体狂欢的入口效应,另一方面也造成网络直播质量参差不齐,内容无法得到精准有效地制约,甚至一部分直播频频触碰道德底线,为互联网监管与净化设置了极大的障碍。究其根本,群体狂欢的直播仍是一种粉丝经济,主播们为博眼球不惜出位,若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各大直播平台的内容走向将逐步脱离时代发展的脉络,最终也将被时代所抛弃。
(二)情感释放:新兴“舞台”造就直播热潮
网络直播分为两大主体,一是主播,二是粉丝。于主播而言,网络直播平台为其提供了自我展示与表达的有效空间,据“一直播”APP热门排行榜数据显示,约38%的热门直播与网友的日常生活分享相关,约47%的热门直播则是与吃播、化妆播、游戏播等特定内容有关。这些主播通过网络直播寻找到了自我展示的新舞台,在其中创造内容、张扬个性,并通过公开的自我表达获得了社会大众的认可,成功吸引一批忠实粉丝的追捧,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对粉丝来说,观看网络直播则是个人情感的即时释放。当代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给大众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观看直播内容既是粉丝对主播所创造的网络影像符号的消费,也能最大程度满足其猎奇心理和窥探心理,并使众多网民在直播体验中及时释放情感、宣泄压力。
但当前我们不难发现,众多主播为吸引粉丝、满足粉丝的猎奇心理,不惜创作出低俗的内容,许多粉丝也会在直播平台中花重金大力“打赏”某些主播,为其“刷礼物“”点赞”,甚至做出一系列的出格行动等,在虚无又真实的网络直播里寻求情感能量的释放,以填补现实存在感的空缺。而网络直播的乱象已为我们敲响警钟,如果不及时采取手段加以控制,参与式文化的狂欢终将沦为一场泡影,毕竟全民的媒介参与必须要在法律的监管下进行,而不是野蛮式的自由生长。
(三)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视听狂欢
互动性是社交媒体的基础要素,而其在网络直播中更是得以有效彰显。直播中,主播与粉丝以平台为中介进行实时互动,且互动、反馈同步进行,两大主体间跨越了时间、地点这两大“交流鸿沟”,有效拉近直播主体间的距离,实现无延时性交流,极大满足了粉丝的参与感。
而弹幕互动作为网络直播互动的另一新兴形式,为打造双方主体共同在场的热烈参与氛围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但笔者发现,网络直播平台中的弹幕具有更为明显的时效性与情感表达性,大部分粉丝在弹幕使用时会忽视自己的言语措辞是否恰当,通过弹幕表达的情感是否合理,从而造成弹幕乱象频生,甚至部分网友会在弹幕中传播不良信息扰乱直播环境。这虽然满足了粉丝们情感宣泄的需求,但鱼龙混杂的语言、打赏等对于直播这场视听盛宴而言危害极深。
三、净化整治:网络“直播热”的冷思考
(一)凸显特色,优化内容
从本质上而言,网络直播仍只是一个内容平台。初入各大直播软件的人或许会被主播的身材、颜值、声音等所吸引,但长久的发展还是需要优质内容的支撑。现有的一些直播平台所推出的特色栏目就是针对目标人群的不同定位,开办特定直播内容,比如直播旅游、直播传统手工艺制作、直播教学、直播当地新闻事件……不论是个人技能的传授还是生活经验的分享,都是极富文化意义的行为,并且网民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权,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直播内容进行观看,并通过直播平台进行主客体之间的交互。因而,凸显特色、优化内容,引导直播平台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直播乃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净化环境,良性竞争
低门槛、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高额回报使得直播行业呈现“野蛮式”发展趋势。而虚拟互联网空间的“全民娱乐化”为网络直播发掘出了海量用户,也在热化中逐渐模糊了媒介的边界。网民作为互联网空间的参与者、守护者,其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网络环境的纯净与否。净化网络直播环境,最关键的一步在于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提高网民的媒介信息辨别能力,完善大众进入直播平台的方式,进一步实现实名制注册,坚持正确的导向,从根源上整治网络直播的长久恶疾。此外要促进直播平台之间的良性竞争,互相监督、资源互置,打造健康、纯净的直播平台,将网络直播画入互联网发展印记之中。
(三)加强管理,合理监控
网络直播提供的仅仅是休闲服务,它并不是法外之地,个别一味博关注、求礼物的主播和平台亟须相关部门的监管、整治。同时,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未成年人观看网络直播的比例正逐年攀升,对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网络分级制度”,对网络直播的内容进行分级化管理,禁止直播中的不良信息与行为的传播,最大程度上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四、结语
伴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直播参与人数日益增长,我们很难将这种“群体狂欢”的视听景象进行定性,但不能忽视的是群体狂欢背后所显露出来的繁荣与乱象。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新业态,而新事物的成长发展过程总会夹杂着不和谐、违背社会发展脉络的符号。因此加强主流直播平台建设,积极引导网络直播的健康开展,提升网民的媒介使用素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视听狂欢。
1.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8).
2.阿希塔.浅析视频直播媒体的传播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
3.钟绪君,王燕荣.浅析网络直播火爆的原因[J].东南传播,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