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效率及其提升的再思考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视角
2018-04-02刘天祥
刘天祥
(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一、问题提出
学术界及其业界有诸多文献讨论这一专题,例如在百度搜索中可以看到,周俊岗(2014)[1]等利用DEA方法测算了农户直销模式、农超对接模式、以物流中心为主体的流通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流通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模式共五种模式的流通效率,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模式效率最低;张浩(2009)[2]等认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普遍效率较低,同时批发市场的所有制结构对其效率有较大影响的结论;苏威(2012)[3]认为农产品具有生产的季节性、商品自身的易腐性、商品流通的分散性、市场营运的高成本性,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业态是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一些地方政府商务厅局的内贸工作,从其官网也可以看出:领导讲话、工作布置其重心也主要是放在发展电子商务上。如何看待现阶段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流通效率,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国农产品批发是不能取代的;批发市场的发展及其流通效率受制于诸多约束条件,对于流通效率的提出及其路径,还应当再进行深入探讨。
二、经典经济学关于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其提升机理的疏理
商品流通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易,讨论农产品流通效率须要从商品交易效率谈起。对此,经典经济学理论有不同的论述。
从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次农业再生产的循环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与交换是中介环节,因而,农产品的生产水平、消费水平、分配水平都是对农产品交易效率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仅从生产水平看,当分工既定时,一是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周期,二是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三是生产商的规模经济水平,四是农产品的物流(冷链)配送水平等都是对农产品交易效率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再从生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这一个细分因素看,设生产者为M个,消费者有N个,生产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越高,则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有M、N的数量分别越多;此时,若其他条件不变,由生产者直销,必然有M×N次交易;由商人经销,必然有M+N次交易,由商人中介的交易其效率提升一目了然;从生产商的规模经济水平看,规模经济越大,一次交易的量就越大,单位商品的交易效率也就越高。而生产商有无规模经济水平,又受到一国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因素又还可以再细分,因此,农产品交易效率的提升是一个多元的、复合函数;这些细分因素的每一个项目都不是短期内就能够解决好的。
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基于个人自利及交互行为作用下的超边际分析引发人的最优行为选择、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分工逐渐沿着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发展;交换效率的提高影响了不同类产品生产的横向分工,引发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铸就了既定时期的产业结构;交换效率的提高还影响了同类产品生产的纵向分工,引发了产业链的出现,引发了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体系形成,引发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逐步分离,也铸就了既定时期的流通结构;商品交易条件的约束导致了批发商与零售商分离、导致分层次交易模型的出现;若控制了劳动力的使用与价值观使劳动过程出现增值、有劳动力的交易效率高于中间商品的交易效率,又内生了商品流通企业的形成;经济社会的纵横向分工又引发经济效率提高与交易费用提高之“两难冲突”。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或者是助使生产效率的提升高于交易费用率的上升,或者是使交易费用率的增加低于生产效率的增加率,则它们均可使生产的分工继续深化发展。因此,交易费用的下降、交易效率的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交易效率的提升受制于交易费用的增长。交易费用又分为外生交易费用与内生交易费用两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变化又分别受制于多因素,它们的变化又都会对交易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则假定分工、偏好、资源稀缺度等既定,个体独立行为决策。在三个既定下,从微观主体短期独立行为选择来说,经济效率的提升就取决于规模经济水平。于是有商品生产的制度决定了商品流通的制度,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水平决定了商品流通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商品流通的效率;消费的水平与结构决定了流通的水平与结构。但是它同时假定规模经济决定经济的增长,商品交易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这影响了它的解释力。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中,新兴古典经济学可以被看作是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复活;新古典经济学则可以看作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假设分工、制度、偏好等既定时的一种特殊情形。新兴古典经济学对社会分工、交易效率、经济增长的机制表现出了更强大的解释力。于是,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取决于交易效率的提高,交易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商品交易费用率的下降,交易效率的提高就促进了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也形成了与新古典经济学基于规模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之完全不同的经济增长机理解释。问题是其他条件变不变?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环节的交易费用为什么下降、如何下降?
三、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商品交易费用率下降的路径分析
新兴古典经济学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简单地说,外生交易费用是指交易过程中由于客观交易过程而非由于决策者利益冲突导致的资源、时间与精力的直接与间接耗损,人们在做决策之前都能看到它的大小,外生交易费用本质上源自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如原材料与商品运输与仓储过程中发生的商品自然损耗、劳务消耗、交易设施消耗;正常的交易程序产生的信息搜寻费用、吸引交易对象的费用、交易谈判费用、交易性物流费用、交易结算费用、商品交易制度建设与组织实施的制度性交易费用以及外部环节的协调性交易费用等。内生交易费用狭义地说[4]:是指人们在交易中非由于客观交易过程、而由于决策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引发的冲突,由于追求文化观念乃至价值观念引发的冲突,而使分工合作与交易的好处不能被充分利用,导致市场实际的纳什均衡与帕累托均衡间出现偏差导致的资源、时间与精力的耗损,如商品交易关系疏通等例外性费用,是需要以概率和期望值来度量的潜在损失可能性。之所以称内生交易费用,是由交易的次数与每次交易的费用之积决定,交易的次数又是内生的,内生交易费用本质上源自于信息不对称下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的道德风险。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内生交易费用率的增加会影响交易效率提升、影响经济的分工发展。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之间、各费用之细分项目之间存在诸多替代性,它们对于总交易费用、对于流通效率的发展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内生交易费用的降低对于分工发展就更是意义重大,是人类大有作为的一个领域。因为既然是内生的,它就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习惯的改善、道德水准的提高针对经济行为进行约束而加以减少。在其他条件既定时,不仅经济效率提高与总交易费用提高存在“两难冲突”,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也存在不可兼顾的“两难冲突”。以流通产业为例,经验分析表明,流通效率既定时,若总交易费用下降,则流通产业的分工水平上升,若总交易费用上升,则流通产业的分工水平下降;总交易费用既定时,若外生交易费用的增加大于内生交易费用的下降,外生交易费用对内生交易费用的替代中也不存在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就会出现流通企业兼并,于是流通经济的分工水平下降;若内生交易费用的增加大于外生交易费用的下降,外生交易费用对内生交易费用的替代中存在卡尔多-希克斯改进,就会出现流通企业拆分,于是流通经济的分工水平上升。
因此归纳起来,降低商品流通费用在理论上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假定分工与专业化不既定,则降低商品流通中的内外生交易费用是重要路径。首先是努力降低商品流通中的外生交易费用,并使单位总交易费用下降。经验表明:这可能会引发商品流通中的内生交易费用上升,进而引发经济运行中社会当期福利水平的下降;其次是努力降低商品流通中的内生交易费用,并使单位总交易费用下降。经验表明:这会引发商品流通中的外生交易费用上升,进而引发经济运行中社会远期福利水平的下降。二是假定分工与专业化既定,则扩大商品流通的规模经济水平,以此来引发单位商品的交易费用下降并提升商品的交易效率是重要路径。这需要整个农业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同步提升——背后涉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快速集聚、产权的明晰、要素市场的完整发育等关联约束条件的同步跟进。经验表明:这个就涉及经济乃至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现阶段很难到位。
四、现阶段依托批发市场组织农产品集聚流通降低流通费用的必然性
一是任何经济的运行都存在多种约束条件。中国既定的诸多约束条件下,农业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要比肩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一个长时间过程,引发农产品生产技术进步、生产规模经济水平、农产品流通业态变化等也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商品流通业态的发展变化不仅取决于竞争型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变化与生产商的规模经济变化,还取决于国内外消费需求变化与流通组织化程度等的变化;现阶段农业劳动力的交易效率不可能都大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农业生产或流通企业不可能大面积内生并取代农村专业户;中小商户集聚交易模式不可能完全内生为以企业为代表的生产商直销模式;“生产分工与集聚交易”模式的不断发展时会使商品交易量越来越大,又会促使交易集聚地——市场的地价不断上涨,又会出现地价上涨增加费用与集聚交易节省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当地价上涨的费用会超过集聚交易节省的费用时,交易市场的发展就出现了边界,人们就会开始进行“两难冲突”下的交易费用、既定分工下规模商品交易效益等的比较,不一定将所有的商品都拿到集聚交易地交易,一部分商品会在邻近伙伴间就地交易,这样做可以节省“舍近求远”产生的外生交易费用。于是,就会出现给定分工水平下商品市场的分层发育、流通迂回度增加、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就产生发展;这些条件加总的变化,就更延缓了商品交易业态的演进变化。
二是在专业商人组织中,不同商业业态、不同经营主体在组织商品流通时,基于各自的经营定位会提出不同的商品品质等要求,会满足不同的消费诉求、顾客群体以及商业价值观,因而演绎出不同的商品流通渠道模式。比如农产品交易中,诸多约束条件的存在,拍卖、配送等理论上具有比单个商人集聚竞争性中介更高交易效率的交易方式实际上也不可能成为农产品的主要交易模式,批发交易者就不仅要满足经济效率要求,还要考虑商品鲜活易腐性、消费时效性需求,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需要都可能深购远销、都可以踏上电子商务这趟车,踏上了也未必就是最佳选择。电子商务平台实质是商品交易市场的虚拟版,只是它对于商品的生产标准、生产规模、品质规格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中国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产品的生产体系难以达到电商业态运营对商品的上述要求,因而电子商务就不是现阶段农产品的最佳交易业态选择;新的交易业态取代旧的交易业态应当是在“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交易的诸要素中至少有一个方面效率的正向变化,并使总交易效率有正向提升的要求,农产品电商平台暂时达不到这一要求。规模经营商则基于深度拓展的目标市场需求会提出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产品品质、物流配送等要求,现阶段中国农业“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涉及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农产品交易不仅有效率要求,更还有消费者多维度效用偏好满足的要求。因此,综合起来看,在上述其他条件不变时,批发市场长时间处于农产品流通业态的主导地位。
五、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具有约束条件下的交易效率提升优势
(一)农产品流通与批发市场的经营分工
经营分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批发市场入驻经营主体通过经营区划体现出来的内部分工。如同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内部,划区经营的经营体制促使入驻经营商户商品经营的分工与专业化经营。二是批发市场业态之间的经营分工。如农产品批发市场集群会引发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比之单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的更大层次的经营分工。三是批发市场业态与商品流通其他经营业态之间的分工。如农产品批发市场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等商业经营业态之间会出现经营分工。商品流通业内部的专业分工虽然一方面会引发外生交易费用提高,另一方面却会使商品经营者会在外生比较利益的基础上培育内生比较利益——经营的熟练程度连续不断提高从而使专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不断加快、节省转换岗位必需的进入费用、转换商品经营必要的时间及经验耗损,若同分工交互作用,引发单位内生交易费用率逐步下降,且单位内生交易费用率的下降大于单位外生交易费用率的提高、有单位总交易费用率下降。
首先是通过专业化的交易带动专业化的生产。专业化交易越细致,专业化生产就越深入,生产可能性边界就越向外扩大,生产效率就越高,规模经济就越大,市场范围就越广泛;而市场范围的扩大使得生产和交易变得更有利可图,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化生产和交易向纵深发展;交易效率的不断改进则生产分工演进就越会发展,经济效率就越会提高。
其次是这些分工不仅仅会促使诸经营商户之间提升对于专业经营的商品、专业生产的生产商、专程购买的消费者群、专业服务的物流等有更多的深入的认识,用短时间的专业化经营实践加速对知识的积累和经营技能的改进,产生长时间非专业化积累的知识,引发知识资本的“跨期外部性”,而且因为不同商户专业积累的知识不同而使整个批发市场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加,引发非由投入增加而由交易效率提升衍生的流通技术进步、引发市场产品经营总种类的增加,促使批发市场的交易效率提高。
再次是批发市场的经营分工助推入驻经营商构建各自的分销渠道,这为市场入驻商户及其背后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销售网络,使中小企业将大部分原本需要用于拓展销售渠道的资金投入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上去,从而既保持和提升了其自身的竞争力,又起到了信息外溢、销售倍增效应;这些加总起来,导致了交易规模的扩大与经营技术进步的持续性,交易规模的扩大与经营技术进步的持续性又带来产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不仅避免了商品交易市场交易的边际报酬的递减,促使交易效率进一步提高,而且交易效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内外生交易费用的提高幅度,导致了最终总交易费用下降,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产生报酬递增,交易效率的提升和生产商生产效率的提升互动发展。
(二)市场集聚经营
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经营商户的集聚经营会产生信息外溢;产生关于商品交易制度、交易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学习效应;形成流通技术进步等后发优势;衍生竞争经营机制,趋动交易双方自动协商,以保障帕累托改进的出现,使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抑制机会主义行为;引发内生交易费用率下降与交易效率的提高。
(1)生产商户之间的信息外溢。农产品生产商主要是通过自己在专业市场自设门店或经销商组织与代理商而对其他同类厂商的产品进行模仿学习而轻易地得到相关新的知识与信息,可以通过对专业市场交易的其他类产品的信息进行解剖分析而轻易地得到产品开发与创新启示,可以通过引进竞争企业的技术人才而得到同类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新的知识与信息。这种学习不是单个入驻经营主体的学习,而是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集体学习”。通过“集体学习”产生后发优势,可以使每个经营企业都获得他需要的知识,又弥补自身R&D的不足。这样,企业知识积累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革新与创新能力大大加强,知识积累的增加不断诱发生产转换边界的相应扩大。更进一步分析,上游产业的知识创新对于下游产业或者末端消费者也会产生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也是通过专业市场来释放出来的。这样,在商品交易市场平台上出现的知识溢出效应机制使得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之一的生产生产商既可以扩大最优生产规模,也可以节省单位产品交易费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衍生出生产商内生报酬递增,也促进了基于知识外溢效应而刺激的同类产业或不同类产业产品经营商的空间聚集,最终导致交易费用下降、交易效率提高。
(2)经营商户之间的信息外溢。一是市场园区批发市场开发商之间的信息外溢。同一区域内,作为开拓者的市场开发商,先期在市场硬件建设、市场广告投入、经营商户与消费者培育、争取政府支持、公共关系维护等项指标上艰苦经营,不但会诱发经营商户分享正外部性的聚集经营、集中交易,过程中大大减少单一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易、减少总交易次数与交易距离而降低交易费用,而且会给后续加入的市场开发商甚至其它业态的开发商带来信息外溢与外部性;后续加入的各类开发商继续作经营投入,会反哺前期入驻的开发商,前后入驻的开发商会相互形成外部性。在流通与生产、与消费保持平衡协调的前提下,同一地区入驻的各类业态的开发商数量越大,相互间提供的信息外溢与外部性越多,导致交易费用下降、交易效率提高现象越突出。二是各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公司之间的信息外溢。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公司长时间处于同一经营环境,近乎完全竞争的运行机制下相互之间对于对方的经营理念、经营流程、经营网络都会十分了解,久而久之会自然形成知识外溢,这种知识外溢,加上相互之间形成的正外部性,共同衍生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或集群内生报酬递增的源泉。三是同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商户之间的信息外溢。同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内,作为开拓者的入驻经营商户,优秀的经营技术会产生示范与模仿效应,进而引发背后的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技术的信息外溢;先期在广告投入、消费者培育等项指标上艰苦经营产生的外溢,商户之间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引发的信息外溢,会给后续入场经营的商户带来正外部性;先期经营所形成的积累性经营技术优势会给后续入场者形成技术外溢;后续入场经营的商户继续作经营投入,会反哺前期入驻经营商户,前后入驻经营商户会相互形成外部性。在流通与生产、与消费保持平衡的前提下,市场入驻商户的数量越大,相互间提供的外部性越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衍生的内生报酬递增现象越突出。三重效应的叠加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不仅引发生产商的生产效率提高,同时引发市场经营商的经营效率提高,而且引发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经营组织经营效率效益提高,引发生产者福利与消费者福利最大化出现,这在商品流通诸业态中的竞争优势也最明显。
(三)商品交易的分层市场体系
批发市场发育与产业的分工及规模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然而,是不是集聚交易规模越大越好呢?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可知:产业的规模经济既定时,分工的发展使集聚交易的市场数量减少,每个市场的规模会扩大。生产分工、集聚交易、效率提升互动发展、同时内生;当交易效率极低时,经济的分工生成率也会很低,集聚交易、效率提升就成为不可能;当交易效率提升时,经济的分工会发生,集聚交易、效率提升就成为可能;当交易效率迅速提升时,经济的分工很发达,所有的交易都可能集聚于一地,这时交易效率还会再提升吗?交易集中度不断提高、市场不断扩大、城市不断发展等也会带来地价的飙升,于是会在地价的飙升与集聚交易节省交易费用间形成一个“两难冲突”。当飙升的地价超过集聚交易节省的交易费用时,交易集中度就必然会停止。此时,对于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人们同邻居进行直接交易,比之都到集中地交易,交易费用反而会更低。此时,人们就会对集中交易的好处与坏处进行两难冲突的最优折中,产生一个给定分工水平下,市场也会形成大、中、小的最优交易结与交易构层次数,以尽量调节高分工水平产生高交易费用之“两难冲突”。并且,农产品的鲜活易腐自然属性与生产消费的城乡分离情形决定了农产品不可能都集中交易。并且,这一给定分工水平下的最优交易结构层次数是内生的。因而,建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产地市场、集散地市场、销地市场”多极构成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就成为约束条件下的必然。
六、结论
市场经济制度下,农产品流通及其业态的发展及其效率提升方向不等于发展现实,需要结合约束条件来讨论决策。现阶段中国农产品流通业态发展方向需要的基本约束条件——生产与消费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物流、冷链条件的现代化,消费水平的小康化,市场需求的国际化等还不完全具备产销对接条件,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中国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业态;现阶段欧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的自然条件较好,生产的分工水平与规模经济水平高,面向国际市场,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流通效率相对高,中国不能盲目进行横向比较;日本、东南亚地区虽然农业生产的分工水平高与规模经济水平低,但工业经济的分工水平与效率相对高,但政府以工补农的财政投入高,中国也暂时不可能盲目校仿;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完全私人所有制与农业生产资源与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中国也暂时不可能盲目搬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公益性”约束条件下,“农户直接交易-商人组织交易-市场集聚交易”是农产品交易效率提升中业态演进的自然选择;提高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须从中国国情出发从长计议,可以从商品生产、商品消费、运输储存、制度环境等外生变量,从能够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产生影响的交易费用、偏好满足、公益行为等内生变量,以及各类变量的互动关系等来深入讨论,正视商人媒介的交易效率与商品市场集聚交易的效率,综合出台相关政策,离开约束条件来讨论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不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