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8-04-02杨楠
杨 楠
(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2015年国内掀起了双创活动的浪潮,众创空间业已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尽管国内的众创空间在数量上发展较快,但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且部分众创空间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一旦失去政府补贴,恐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目前有必要从众创空间的特征、功能与发展模式入手,分析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并探讨众创空间的发展策略。
一、文献综述
在创业生态系统层面,创客、社群活动平台、产品创新平台、金融平台以及市场平台等形成了开放、流动、动态的网络[1]。众创空间内的任何创意都不会受到打压,创客们酷爱创新、热衷实践,创业团队的成员之间乐于互动交流、分享知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创客之间还能产生跨界沟通,从而激发创意的产生[2]。李燕萍和陈武(2017)[3]认为,众创空间可为创客提供资源要素对接,有利于打通各类创业信息资源,可以搭建起“平台支撑+项目运作+机制保障”的长效机制。综合已有关于众创空间特征的研究,可以认为:首先,空间内的创业团队和项目,与空间外的创新要素与资源产生有效对接,这种创新创业链具有可扩展性、开放性和交互性,有助于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共享;其次,众创空间外部的产业资源、金融资源以及创新资源与空间内部的创业项目资源相融合,进行迭代的结构化创新,通过多中心、分布式的资源聚合,建构起自组织的创业生态体,打造出能够整合产业资源的生态孵化链条。
众创空间作为可以打通多业态产业之间关联的资源聚合器[4],在形成全产业链闭环式创业支持系统方面具有强大功能。刘志迎和武琳(2018)[5]认为,作为衔接市场端和产业端创新创业资源的服务提供商,众创空间是融合线上与线下、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平台。作为实现信息、技术、资本、人才规模性聚集的平台,众创空间不仅可以打造和培育“四新四化”特质企业,还能够为创业团队提供高端优质资源,聚焦“产业联动”,实现精准孵化,从而节约创业成本[6]。众创空间不但能够提供物理上的办公空间,还能吸引不同行业的项目进入,实现跨界孵化,并可逐渐形成知识共享、优势互补的众创空间集群,从而搭建出功能复合型的创业生态体系[7]。Eriksson等(2018)[8]认为,众创空间可以产生联盟聚合效应,使创业成功率倍增,可以为草根创业者提供高层次的合作平台,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配,最终形成多极发展的创新驱动格局。众创空间还可以从内容生产源头促进产业化发展,放大创新创业资源投入效果。Svensson和Hartmann(2018)[9]指出,众创空间相比于科技孵化园区,其进入门槛较低,更适合于互联网创业者,且具备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并更多服务于共享式的创业。作为创业资源对接平台,众创空间集平台对接、项目落地与联合办公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是实现由创意到产品的重要服务载体[10];作为高粘性的创客深度合作平台,发挥着推进创客交流、开展创客培训以及激发创客的创新潜能等重要作用[11]。
Guarini和Porcile(2016)[12]的研究发现,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即联合办公型、投资驱动型和技术平台型,其中技术平台型模式可以从产业链出发打通创新链。Capdevila(2018)[13]的研究发现,从众创空间的运营特征来看,可分为技术众创型、产品众创型、龙头企业资源整合型、联合项目型等多种模式。贾天明等(2017)[14]认为,众创空间运营的主流模式包括两类,一类是创业社区模式,将地产与其他创业元素相融合,通过收取租赁费用来实现赢利;另一类是全面服务模式,依托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注重内外部创业资源互动,提供全面的创业服务,主要通过服务收入来实现盈利。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众创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功能、特征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倾向于从概念方面向个案研究方面转变,虽然取得了较多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理论研究基础尚需加强。尽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众创空间运营理论进行了讨论,现有的众创空间理论基础日益完善,但全面、系统、深入考察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的研究仍需加强。其次,在现有研究中,学者注意到了众创空间的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区别,并进行了相应的比较。但对于如何制定适应国情的众创空间发展策略,仍有待深入研究。目前,众创空间的发展已进入内涵深化期,本研究在分析其发展特征与运行机制的基础之上,总结和凝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有助于实现从“量”到“质”转型的合理路径。
二、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
目前,众创空间的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需要将创新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内的各类要素进行高效整合。因此可以从信息、资本、市场等核心要素入手,探索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价值创造、资源整合以及协同创新机制。
(一)价值创造机制
众创空间的价值创造以服务创客团队为基本逻辑,能够为创客提供从创意设计、模具设计到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全链条式服务。众创空间拥有丰富的服务接口以及立体化全要素的创业平台,能够提供便捷的创业运营一站式服务,促进创业者和创业资源之间的对接。在产品价值创造方面,众创空间聚集了创客、企业以及供应链上的各种创新资源,形成了完善的产品创新服务体系。产品价值创造包括新利益点的确定、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用户体验的设计。
首先,众创空间作为创客交流的平台,改变了创新生态和环境,为入驻的创客及团队带来了创新的土壤,可以引爆产品价值创造的想象力,在深入洞察用户独特需求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创意的产生,打造产品新的利益点。其次,众创空间提供了线上推广与线下体验相融合的一体化运营平台,形成了线上与线下互动的产品众创体系,众创过程中企业与消费者交互创新需求,共同探寻用户需求解决方案,同时企业可以实现对于消费行为的引导。通过消费行为的引导,众创社区中的每一个创意都有机会与世界各地的用户一起互动,从而形成垂直领域的众创生态圈。这种基于垂直领域的众创生态圈联接了产品创新链中的各个环节,将创客、企业、渠道商、供应商全部整合在众创平台内,打破了传统的企业产品创新方法,即企业首先研发产品然后进行销售,而是将消费者、创客等资源整合在一个众创平台上,实现各类资源的深度互动。第三,众创空间可以为用户与产品建立情感连接,设计和实现流畅的用户体验。众创平台在线上可以透过提供内容和知识管理服务,以及在线下通过行业沙龙、工作坊、培训会等形式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资源整合机制
众创空间借助于产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进行创业赋能,能够有效提升创业效率。创业者能够掌握与运用的资源一般非常有限,而众创空间可借助于利益机制将资本、信息、人脉等各类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搭建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平台。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机制具体包括利益机制、杠杆机制以及要素对接机制。
众创空间在整合资源时,首先要设计清晰的利益机制,不同的资源依附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专利、技能、知识、创意是众创空间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创新资源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依附于行业专家、高校学者以及科研人才,可以采用众包形式将创业项目分解给这些利益相关者来完成,在利益机制上可以采用公开悬赏、竞赛等多种公开方式,链接高端资源,寻求创新创意以及技术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利益机制将各种创新要素编织成高效率的创新网络。
其次,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还需设计关键资源的杠杆机制,通过现有资源结构的重新组合和调整,带动和获取新的资源,提升创业项目与资本市场联系的紧密性。可以通过众创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利用股权方式吸引投资者的支持,满足创客的融资需求,形成良好的创业资源生态链。众创空间也可借助天使投资以及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实现技术性资源与外部金融资源的高度集成。
在创业创新要素对接机制方面,众创空间可以将信息、资本、设备、技术等各种要素与创客团队的资源禀赋进行有效衔接,提升创客的创新势能。众创空间能够通过社会信用、激励惩罚等对接机制使各类创业创新要素有效互动,使其在衔接过程中的成本降低。在各种创业创新要素的有效对接和匹配过程中,完善了众创空间内外部的创新创业网络系统,提高了创客团队运用资源的效率和能力,实现了创业创新价值链的优化和创业者的高效赋能,从而通过快速的技术迭代打磨出更多创新产品。这种面向创业项目的要素对接机制,不仅可以形成创客团队的核心竞争能力,也为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协同创新机制
众创空间能够实现设备、数据和创客团队的融合,并与外部创新资源共同构成创新生态系统。在该系统内,各种创新要素彼此间建立网络连接并产生交互效应,协同作用并相互制约,形成了由诸多创新要素结合而成的新型复杂体系架构,可将原来处于空间内部的封闭型创新要素转化为面向产业的共享型创新要素。随着创新活动的逐步推进,创意信息在众创空间体系架构内连续产生和流动,通过与外部产业资源对接,实现创意的商业化过程。
众创空间是集聚创客、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合作体系,可以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资源弹性配置,并形成聚合效应和叠加效应。它不仅为创客团队提供了实现突破性创新的要素和资源,还为协同创新搭建了深度互联的网络服务平台,有助于创客团队进行全向度创新。而且众创空间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够不断演化,形成正反馈链条,从而加速产品创新和迭代速度,打造出融合、开放、多元的协同创新生态圈。
众创空间的上述运行机制颠覆了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将传统的创新流程分解成独立的单元模块,实现了对原有创新任务的解构,带来创业创新资源的网络化动态配置,使创业的技术风险和投入成本大幅降低,使大众化研发成为现实。其中价值创造机制是众创空间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众创平台发展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不仅打造了开放共享的价值网络,而且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众创空间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服务素质,更取决于各创业主体构成的价值网络的综合能力。
在实践中,中信重工形成了创客群体一体化的协同运行机制,发挥了国家双创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中信重工打造了多层次的创客群,构建了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首先,成立了技术创客群。以首席技术专家为引领,全面推广应用创新设计技术。第二,成立了工人创客群。以大工匠为引领,以课题为核心的工人创客团队,与技术创客形成互补。第三,成立了国际创客群。充分整合海外创新资源,打造以全球研发中心为基础的创客团队,助力企业转型。第四,成立了社会创客群。成立与高校共建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联盟,向社会创客群发布重工产业链需求信息,并带动社会创客的创业与就业。
三、众创空间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创新型众创空间
现有的众创空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众筹型,第二类是企业主导型,带有政府引导的性质,注重垂直产业链条的整合,往往聚焦于资源对接和产业化发展。随着共享理念在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可在生产资源、科研设施、知识技术共享等领域大力发展分享经济,借助创新型众创空间来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实现生产线分享、厂房分享、品牌分享以及创客分享,从而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在创新型众创空间里,创客团队可以分享行业公共数据资源,建立实验数据、工艺、技术标准等知识共享体系;各个创客团队可以分享订单,并能够分享创意和智慧,充分利用冗余创新资源,有效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创新型众创空间作为链接技术与市场的重要载体,其服务更加精细化,成果转化会更加迅捷,大大提高了创新效率。作为技术共享平台,创新型众创空间可以对接产业应用场景,以技术创新服务为切入点,有效叠加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形成独特的创新生态,帮助科技创业者与设备仪器、供应链、研发技术等资源实现对接,推动科技初创企业加速落地。
通过对创新要素的共享,创新型众创空间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成为推动科技初创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国情,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创业的大方向,应聚焦大数据产业领域,围绕产业生态系统打造创新型众创空间,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大数据产业众创平台。在运营中可通过投资参股的方法,采用“创业辅导、投融资、科技支持”的服务模式,聚集科研机构、技术人才、科技资本等资源,扶持科技初创企业成长。
(二)构建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的创新网络
为进一步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需要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培育创新网络。目前国内高端创新要素缺乏,创新生态圈有待完善。为优化双创生态系统,可围绕优势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引导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供给平台入驻众创空间,形成技术、产业、资本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体系。
首先,众创空间的打造应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升级。应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向传统优势产业转移和流动,由聚焦相关产业的专业化众创空间进行技术承接,打造以优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的众创平台。当前,装备制造业作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急需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因此可将智能制造众创空间作为扶植的重点,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平台资源,打通众创空间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领装备制造业实现高端化。
其次,众创空间的打造应围绕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优势产业的培育。应聚焦新兴优势产业,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系统,瞄准新兴优势产业培育创客群体,打造线下空间与线上能力相结合的众创平台。众创空间应与高校建立深层次协作关系,链接创业投资、智力资本与产业资源,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全要素的供给和全产业链资源的对接,深层次挖掘新兴优势产业发展的新空间。通过众创空间来衔接创新链、产业链与市场链,为做强新兴优势产业提供强大支撑,使众创空间在建设开放创新高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打造众创空间联盟
首先,打造众创空间创新联盟。对现有的众创空间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创新联盟管理委员会”,通过行业自律发展提升众创空间的运营效率。创新联盟的构建可以充分显现众创空间的创新载体作用,通过打造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线下优质空间,实现各联盟成员所拥有碎片化资源的集聚,依托各自优势合力发展,推动优质服务资源的共享与衔接。创新联盟可采用“市场配置、服务集成、提质增能”的协作发展思路,聚焦细分垂直领域,打造多维度、立体式创业扶持生态圈;并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创客分享、创新沙龙等活动,建立各创业团队、众创空间之间的全要素创业微生态圈。众创空间创新联盟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异质资源的开源使用和跨界分享,促进了联盟成员之间多维度的对接与合作交流,可推动众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众创生态体系。
其次,打造众创空间产业联盟,根据产业特点形成“创新、创意、创业”的全链条产业服务架构。相对于独立的众创空间,产业联盟可以整合更多的创客资源,打通各个众创空间的服务资源和产业链条,为创客、投融资机构和产学研等多种创新元素搭建沟通的桥梁。为提高产业联盟的创新服务水平和成本管控能力,还需建立较为完善的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和统一的产业联盟管理机构,促进政策集成,注重绩效考核,统一运作、经营和管理模式,发挥众创空间的产业集聚效应。应围绕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众创空间产业联盟,推动数字创意、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