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基于直播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学习新形式*
——以某直播网校为例

2018-04-02冯朝胜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年5期
关键词:助教学习者社交

伍 艳,冯朝胜

(四川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610000)

一、引言

随着网络直播技术的迅速发展,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网络直播已经引起极大的关注,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深度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1],2016年被称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2]。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手段被引入教育领域,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能够身处异地的进行实时交流互动,这种特有的远程“对话”形式打破了传统远程教育的单向传播性,将远程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相应的网络直播平台也相继出现:腾讯直播课堂、一直播、YY课堂等,各个培训机构也争相推出自己的直播平台和移动直播APP,俞敏洪携新东方周思成、艾力等斗鱼直播平台推出“鱼教鱼乐”开展教学直播,海天考研机构、华图、中公公务员培训机构也花样百出,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形态。“直播+教育”是“互联网+”学习的新形态,受到众多教育者、培训机构的青睐,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是由个体或组织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结构。以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的Web2.0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不仅具有传递和承载信息的媒体属性,更具有支持人与人建立关系和行动的社交属性,其宗旨是“以人为中心”,它们将不同个体基于某种共性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利用社交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互联网直播学习平台注重个人知识的汇聚以及传播,结合移动APP、线下交流活动等多终端学习与交流服务,并与QQ、微博等其他热点社交平台对接[3],利用直播平台实现现场答疑、实时互动的功能,辅以社交软件进行课下交流、探究等活动。因此研究直播平台和社交网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问题迫在眉睫,对促进学习者深度投入学习、建立关系亲密的网络学习群体、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直播教育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二、直播平台和社交网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例研究

本文以某直播网校的直播课程为例,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基于直播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学习形式。该网校是面向全社会针对公务员考试、各类事业单位考试的培训机构,由于参与培训的学习者遍布全国,线下授课实施难度大,因此主要采用网络直播的上课形式,与研究主题相符合。

对该网校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学习过程主要分为课上和课下两个部分,直播课堂上又分课前准备阶段、直播教学阶段和课后分享交流阶段,都在直播间进行;课下则是利用社交软件微博、QQ等作为直播的延续,将学习者联系起来,在交流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群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效果良好,此种教学方式在直播教学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其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某直播网校基于直播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学习过程

1.直播课前奏——课前准备

直播课程开始前学习者要先注册账号进行选课报名,此时还未开始直播,每个直播课程配备一名助教老师,助教在课程开始之前上传讲义等学习资料,学习者可自行下载、打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到直播课程开课前半个小时,直播间开放,但此时还不是教师正式上课,而是助教主持的,在此期间不同终端的学习者陆续进入,在互动专区可以跟大家打招呼、聊天、跟助教交流,助教主要负责跟学习者聊天,了解学习者基本情况、讲解课程相关安排、介绍主讲教师等,一些轻松的话题、小玩笑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课前的聊天就像传统班级教室里铃声响起前同学之间的小对话,轻松和谐又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融洽的学习氛围,调动积极性,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正式的直播上课做铺垫。学习者之间虽然身处不同地方,但是大家基于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成为同学,在对话之间建立联结,相互依赖的归属感上升,根据西美尔的信任理论,认为正是互动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4],个体容易与有共同点的人建立信任,在相互信任的关系中展开文字形式、语音形式的对话,有利于提高直播教学效果。

2.直播课核心——直播教学

正式上课开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教师通过屏幕与学习者对话,发布任务、提出问题,学生可在互动区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讨论,通过文字的形式与教师产生对话,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实时答疑解惑,巩固薄弱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教学路径调整,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得以解决,知识内化能力提高,并且参与感强烈,在认知层面和心理层面同时得到满足,达到学习目的。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选择开或不开自己的摄像头,助教亦可不定期禁言和允许发言,具体视情况而定。助教主要负责整理课堂笔记、组织学习资源以及知识扩展补充,起到引导学习、协助学习、促进思考、鼓励激励的作用等。同时服务于教师和广大学习参与者,其重要性不可替代。

直播过程中,老师在课件上板书、讲课,像普通教室上课一样提问、运用一系列教学策略组织课堂,学习者在互动区给老师相应的反馈,老师根据反馈采取措施,又作用于学习者,这样一来一回的“对话”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实课堂,学习者像是在普通的教室一样参与学习,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孤独感。教师选择性的打开教师端摄像头,让学习者看到老师的真容,对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老师不能看到移动端学习者的影像,不能根据学习者的表情、神态变化判断学习者的心理,但是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相对于文字、语言等所传递的信息量,表情变化所包含的讯息所占比例并不大,而且学习者的困惑可以转化成语言告知教师,因此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不算大。助教在此期间同时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服务,其导学、协学、促学、激励作用也是直播顺利进行的关键。整个直播课堂相当于一个虚拟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课堂。

3.直播课尾声——分享交流

教师直播结束就相当于下课,此时直播间还未关闭,助教和学习者仍有十分钟左右的交流时间,紧张的学习结束后与一同学习的小伙伴聊天、分享学习心得、学习经验,能对所学起到巩固作用,学习者之间也能慢慢的建立起信任、互助的学习伙伴关系,此过程类似于传统课堂下课后的课间休息交流时间,对构建亲密的学习伙伴关系、和谐稳定的学习空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直播课课下延续——社交网络联结

直播课结束之后,直播房间关闭,此时社交网络作为直播课堂的延续,承担起沟通交流的重要职责。学习者加入同一个QQ群,在群里,可以传讲义、聊天、互相督促学习,可以分享资料、互相进行疑难解答,充分发挥了QQ的教学功能,同时它又兼备论坛的讨论功能,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讨论、交流做题技巧等。在微博中,学习者关注老师的微博以获取相关学习资料,微博留言也可以实现与老师的深度交流。同时,实行了“微博抽奖”活动,只要在微博下留言、评论、写感想的都有机会获得相应的奖励奖品。每日“打卡签到”活动也无形中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起到提醒督促作用。

身处异地相互独立的学习个体因为加入同一个QQ群而被联系在一起,学习者之间基于此,进行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在不断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学习群体,就像一个班集体一样,班级成员彼此联系,形成和谐的亲密关系,共同构建和谐的网络学习空间。处于群体中心的学习者活跃程度大于边缘学习者,学习效果也相对显著。微博、QQ强大的互动功能为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提供便利,在这个社交网络中不断与其他学习者进行社会交往,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关注、回复老师的微博使“直播课堂的对话”得以延续,微博抽奖等激励机制延续了学习者对于直播课程的积极性,每日打卡签到能营造一种学习的紧迫感,督促学习者持续有效的参与学习而不是半途而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整个直播教学过程依托于直播平台、QQ、微博等工具,它们保证了学习者能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正常的直播活动,保证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正常交流,使学习者在这种虚拟的学习环境中体会到归属感和参与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这也是直播融合于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三、基于直播和社交网络学习方式的特点分析及可改进之处

1.特点分析

基于直播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学习具有师生共同参与、持续且高投入的学习、学习群组关系紧密等特征。

(1)师生共同参与,直接“对话”

直播注重对话,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上,最大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通过直播房间的互动区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传递信息,直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对其进行点评或展开讨论,合理的调整教学思路、进度或课程走向。虽然老师和学习者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布在不同的网络终端,但是可以进入同一个直播房间,师生共同参与,直接“对话”,这里的对话并非一定是语音对话,更多的是语音与文字之间的对话,也即教师通过语言与学习者的文字进行交流,但这并不影响学习者的交互体验和交流效果。让学习者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参与进去了,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这也是区别于传统远程教育、在线学习最大的不同之处。

(2)持续且高投入的学习

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源于自我内部需要[5],参与网络直播学习的学习者大都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内部动机明显,能促使学习者遇到问题时与其他学习者或老师交流,这是认真投入并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前提。

在每次直播开始之初都有助教与学习者聊天,参与调查的学习者表示很喜欢助教的参与,能使自己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为正式直播热身。课堂上的实时对话互动有极强的参与感,感觉自己不是孤单一个人在学习,在话题讨论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学习状态,在这样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习使自己能投入更多的专注,注意力集中不易分散,尽管这个学习环境是虚拟的、基于网络存在的。

八成以上的学习者表示能坚持整个直播教学活动周期,因为课程内容是连续的递进的,错过会导致知识不连贯,而且其他移动端的学习者都在坚持,有什么问题还可以互相帮助,自己也没有理由放弃。

(3)学习群组关系紧密

借助社交软件建立基于直播课堂的交流空间,具有凝聚力、关联性、持续性等特征,虚拟学习班集体中,有老师,有助教,有同学,可以共同探讨知识点,交流学习心得、技巧,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渐小于物理距离,亲密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减小,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并使学习者能与学习伙伴保持持续的互动。处于群体中心的学习者学习效果要好于边缘学习者,他们乐于分享敢于交流,在关系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社交软件让学习者与他人产生联系、互通有无,避免信息孤岛现象产生,在交往过程中能帮助别人也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因此能获得愉悦的感觉,从而建立亲密的群组关系。

2.存在的不足

虽然学习者反应普遍情况比较乐观,但仍然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网络卡顿导致学习者接收到的信息缺失,却又不可以倒退重复观看,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信道受阻将导致传播损失巨大;社交QQ群中资源上传者大都是课程管理人员或助教,学习成员上传资料的情况较少,而上传资源是分享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对学习效果也有影响;互动区与课程内容无关的评论较多,课前课后的闲聊能增进感情,但是直播上课期间就会干扰有用信息的传播,学习者需要更多的精力去筛选,有用信息可能遗漏,不利于交互的连贯性等,这些不足都有待改进。

3.改进建议

将直播课程保存并以录播形式发布出来,可以保证错过直播学习时间的学习者有机会弥补,从而保证信息源能完整的传播给受信者;从互联网的角度则可以加强网络建设,保证4G网络、无线网络的通畅。其次,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学习成员多积极主动的收集、上传、分享、讨论,也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的手段之一。另外,较有权威的人士应多抛出问题,比如助教、授课老师都可以提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引导普通学习者围绕问题讨论互动,共同创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则可有效减少无关交流。

四、研究总结

基于直播平台和社交网络的学习是“互联网+”环境下直播应用于教育的新型学习方式,结合直播平台、社交软件的功能最大程度还原教室上课场景,解决远程教育中单向传播的问题,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是远程教育的一大进步。

直播发展不过最近几年,直播应用于教育更是初步尝试,它依赖于直播平台、社交软件、网络带宽、教师能力等多方因素,很多学习者反应网络卡顿情况经常发生,导致学习积极性、投入度受影响,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有的直播教师水平有限影响效果,而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不能全面、有效的评价学习效果,因此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研究的地方。

网络直播是信息技术充分融合教育的产物,对远程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需要老师、学习者、教学资源、平台、网络等各种事物共同推进,其潜力无限,存在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思宁.一段亲密关系的虚无:论网络直播的传受关系[J].新闻研究导刊,2017(10):74-77.

[2]刘佳.“直播+教育”:“互联网+”学习的新形式与价值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1):52-59.

[3]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OL].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57.

[4]张琳,马晓婷,施雁.西美尔信任理论对建立医患信任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A),2016(8):57-59.

[5]赵佳男,王楠.基于社交网络(SNS)的非正式学习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6):19-22.

猜你喜欢

助教学习者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社交距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