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拉山口气象站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历史作用探究

2018-04-02任宜勇李冬梅

关键词:阿拉山口永丰气象站

■ 任宜勇 李冬梅

1956年,国家气象局从全国大规模气象站网布局的科学性、覆盖性、代表性考虑,特别是修建中苏(苏联)友谊铁路的需要,决定在铁路出境点博乐县阿拉山口建立一个气象站,以填补该地区气象数据的空白。

以大风而闻名的阿拉山口气象站,有着不为人所知的另一面。1956年,阿拉山口气象站在一片方圆几十公里无居民点、无单位存在的戈壁滩上建立,尽管建站时间不长,但这个普通气象站不仅完成本职工作,还在特定历史阶段、在保卫祖国领土的问题上,誓死捍卫、锱铢必较,赢得主权。如今,这段历史骄傲地陈列在阿拉山口市展览馆1号展厅,提醒后人分析总结、抽丝剥茧,以铭记前人的奉献与功绩,激励后来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 阿拉山口气象站建站

阿拉山口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中哈边界,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干旱少雨,年蒸发量高达4000 mm以上,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31.9 ℃。更特别的是阿拉山口是闻名全国的风口,是世界上五大风区之一,全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最多达188 d,历史极大风速55 m/s。

因地处边境,阿拉山口成为中国与苏联陆路交通运输的重要关隘。1956年,国家气象局从全国大规模气象站网布局的科学性、覆盖性、代表性考虑,特别是修建中苏(苏联)友谊铁路的需要,决定在铁路出境点博乐县阿拉山口建立一个气象站,以填补该地区气象数据的空白。根据安排,委派刘英(阿拉山口气象站第一任站长)和郑文同2人骑着马,仅依靠一个指北针从博乐来到阿拉山口开始气象站选址和建站工作,建站材料、仪器全靠马车运输,自己装卸安装,人住在地窝子里,喝的是苦碱水,照明使用的是柴油灯,做饭取暖烧火用的是梭梭柴。同年7月1日,这个站除了简单的气象仪器外,在没有其他任何办公设备的简陋条件下,正式开始了气象观测,名称为“博乐县阿拉山口气候站”。当时阿拉山口距离博乐(时称博乐县)80 km,没有路、也没有交通工具,上山办事或下山回家都得身揣指北针,有时骑马,有时步行,步行一般需要走一天一夜。同年10月,一间土坯房的落成,让气候站有了真正意义的办公室兼宿舍。由于环境恶劣,当地人自嘲:“夏天晒流油,冬天冻破头,石头满天飞,大风刮死牛”,博州气象台蒙古族职工博力健于1982年在这里参加工作时,就听说了这个顺口溜。

1957年11月1日,该站改名为“博乐县阿拉山口气象站”。因为这一带没有其他机构,在当时出版的地图上,以“阿拉山口气象站”作为这一区域的标注(图1)。彼时,气象站新迁了站址,办公室和职工宿舍是土木结构的新房,人员增加到10人,交通工具是木轮马车,很多在这里退休的气象职工都认为,“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图1 博乐县阿拉山口气象站在1957年出版的博乐市地图中被标注(右上角箭头处)

1960年5月,这个站改名为“博乐县阿拉山口气象服务站”。

在阿拉山口市展览馆里,有这样的讲解词:“1962年8月20日,阿拉山口边防站第一任站长吴光胜奉命带领17名建站官兵,牵着骆驼,背着行军锅来到阿拉山口,……初到这里,只有气象站和兵团的一个民兵班两个友邻单位”,橱窗下赫然摆放着由博乐阿拉山口气候站1957年填写上报的《基本气象观测记录年报表》(复印件),其中特别记载了1956年6月建站,7月1日开始进行气象观测业务的事项。由此可见,气候站早于边防站6年存在于阿拉山口。

在《国门前的崛起》一书中的《边陲第一家——记阿拉山口气象局》,这样写道:“直到1962年,阿拉山口设防,建立了边防站,阿拉山口才有了第二户居民。”该文还记载了一次大风过程:“1984年4月24日的一场大风刮的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气象站两排平房上的瓦全部被风掀走......两名强壮的职工匍匐在地,用了将近半小时的时间才接近百叶箱,可百叶箱早已被大风刮倒......”

2 中国与苏联关系紧张阶段的气象保障

1949年伊始,面临着国外的重重压力和复杂局面,我国与苏联于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签署的《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商定“无论是在苏联的中亚共和国和远东地区的领土上,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满洲和新疆境内,都不给外国人提供租让权,并不允许有第三国的资本或这些国家的公民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的工业的、财政的、商业的及其他的企业、机关、公司和团体的经营活动”。彼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加上新疆干部严重缺乏,遂使用了许多苏联籍干部,中方在边界上很少驻兵,也没有划定边界,这种有边无防的情况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而阿拉山口气象站就处在中苏边境敏感地区。

起初是为修建中苏友谊铁路而设立的阿拉山口气象站,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保卫国家利益的斗争中去。根据费永丰(1959年10月—1974年5月担任阿拉山口气象站站长)夫妇回忆①作者于2017年10月2日前往已经定居在乌鲁木齐市的费永丰夫妇家中进行了口头采访,文中多次提到的费永丰的回忆均是依据本次采访记录内容而摘录的。,在1962年边境形势紧张的阶段,气象站职工与相邻的兵团农五师红星十五场的一个民兵班共同执行巡逻任务,他们亲眼目睹了苏方拖拉机借耕地名义,一步步进逼直至伸入我方领土,直到1962年8月设立阿拉山口边防站之后,巡逻和维护边界稳定等任务交给了边防站负责,苏方的行动才有所收敛。收集到的一份《阿拉山口气象站边防工作简结》((65)阿气发字01号)(以下简称《简结》)中,记述了1965年前气象站干部职工在承担气象业务任务外,还肩负着国家安全、领土完整、边境稳定等任务,包括对职工开展形势教育、政策学习,以统一思想,提高对当时严峻形势的认识,特别是协助边防站监视边境周围情况,气象站职工“养成了一眼看天一眼观察边防的好习惯”。

据费永丰回忆,1962年7月,在处理一起我方马匹越境苏方的事件中,气象站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时任站长的他毫不畏惧地与公安边防人员一起冲到已被苏方单方面划入其境内的中苏友谊门(苏方在1970年前后拆除)前与苏方边防人员交涉,坚持在原国界线上接受被返还的马匹,维护了国家利益。此事件在《简结》中也有提及。《简结》还提到根据当地武装部的要求,1963年气象站成立了民兵班,配备了枪支弹药,在边防站军人的指导下开展了民兵训练,一边开展气象业务,一边苦练军事技能,每个同志都基本掌握了射击技术,投弹距离也从最初的30 m左右达到了45 m左右,在实弹射击考核中,全站12名同志有7名同志达到优秀。据《简结》记载,气象站坚决地执行边防登记制度,对来往过路行人进行严格细致的审查登记。

这期间,阿拉山口气象站结合气象业务,为国防工作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并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气象台关于我州上半年“五好”评比会议总结的报告》((64)博气台发字第21号文)中,先后写到“阿拉山口气象站的同志们自觉地开展了补充预报工作……根据国防的需要而进行的数次服务效果很好”,阿拉山口气象站“同时在边防保卫工作上也作的很出色,曾获得边防委员会的奖状。结合军事训练大抓了民兵工作和站上的制度,使站上正在走向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集体”。

随着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边境紧张形势也进一步升级,气象站职工所肩负的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的任务进一步强化,这个阶段的气象站俨然成为一个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捍卫国家利益的一个准军事单位了(图2)。

图2 阿拉山口气象站民兵班合影(前排左一是费永丰站长)

3 文革时期的坚守

在文革期间,阿拉山口气象站依然没有忘记担负着保卫国家的任务。在一份1966年油印的《阿拉山口气象服务站政治工作制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经常对全体职工进行反美、反修、战备和政治时事的教育,经常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使他们能身在阿拉山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时时刻刻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做好战备工作,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

在另一份《关于成立阿拉山口气象站革命领导小组的批示》(1970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博州革字(70)第52号文件)中有这样一段指示:“阿拉山口气象站,地处反修斗争最前哨,你们要遵照毛主席‘新疆的主要危险来自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伟大教导,‘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密切注视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活动,保卫我们伟大祖国的领土完整”。

根据费永丰夫妇口述,文革最初也波及到气象站,但很快被制止了,理由是边境地区要保持单位的秩序,内部不能乱。尽管如此,气象站的主要工作内容还是变成了三项,即抓革命、促业务、守边防。1969—1970年,气象站多次组织夜间紧急集合演练,以提高大家居安思危的意识。

费永丰特别提到,1962年边防站设立之后,作为阿拉山口仅有的友邻单位,气象站与边防站的关系非常密切,使命有所不同,但对组织、对国家的奉献相同,两站每逢节日共同欢庆,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同志一直是保持联系的好友。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能够查阅到的大部分照片来自1972年,据费永丰夫妇保留的文字记载,是当时《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前来采访报道阿拉山口气象站在国防建设中的突出作用而留下的。

在《博乐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1973年10月13日,召开第二次民兵代表大会,…会上表彰燎原公社民兵营、阿拉山口气象站民兵排等16个先进集体和32名先进个人。”由此可知,当地政府对阿拉山口气象站民兵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中苏边境形势陡然紧张,当地政府要求气象站的家属和子女迅速转移到内地老家,据费永丰的女儿费晓红回忆,当年12岁的她随同10余名气象站的孩子一同被卡车带到乌鲁木齐,然后再乘火车,大家分别在不同的地方下车,她被送到了上海的姨妈家。

阿拉山口气象站的作用也曾得到了相关领导的积极评价。1970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杨勇同志到阿拉山口视察边防时就肯定了阿拉山口气象站在保卫这片领土中的特别作用。1978年,时任中央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来到阿拉山口气象站调研,赞扬他们为祖国西部边疆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为气象监测收集资料,测风雨,观云天;还有一件特别的贡献,就是看守住了祖国西大门(图3)。

4 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阶段,与新疆接壤的周边国家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图3 1978年中央气象局邹竞蒙局长与阿拉山口气象站职工合影(第二排右四为邹竞蒙局长)

据1994年4月26日签署的中哈国界协定,1997年9月24日签署的中哈国界补充协定,以及1998年7月4日签署的中哈国界补充协定的规定,中哈边界问题得到了全面彻底的解决,处于中哈边境地区的阿拉山口终于迎来了安宁与稳定。

独特的区位和特殊的作用,让这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为国家铁路公路一类口岸;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2012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阿拉山口市;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疆成为中国与欧亚各国交往交流的大通道后,昔日的神秘之地阿拉山口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西部的桥头堡,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口岸城市,城市职能更加细化,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国际合作、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气象提出了更高要求,阿拉山口市气象局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现在,是历史的延伸,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特别是对于阿拉山口气象站(图4)的历史,我们更不应该忘记。

图4 目前的阿拉山口国家基本气象站

深入阅读

博乐市志编纂委员会, 1992. 博乐市志.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 2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层气象台站简史. 北京: 气象出版社.

猜你喜欢

阿拉山口永丰气象站
我国在珠穆朗玛峰架设世界最高海拔气象站
永丰余造纸(扬州)有限公司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阿拉山口成为西北汽车整车进口重要口岸
阿拉山口成为西北汽车整车进口重要口岸
黑龙江省宾县永丰陶粒用板岩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研究
自动气象站异常记录分析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