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唐诗中的丝绸之路

2018-04-01张慧芳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西戎金河唐人

张慧芳(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古代中原与西域的贸易之路。现在,丝绸之路已经不仅仅是一条沟通中西的经济通道,更是一条历经千年、绵延万里的文化之路。

一、丝绸之路与《赋得西戎献白玉环》

公元618年,李唐王朝结束了中国的分裂格局,再次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唐太宗李世民奉行“华夷一体”的民族政策,使得丝绸之路再次繁荣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华夏大地与西域诸邦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此,代宗朝(762—779年)张惟俭《赋得西戎献白玉环》(《文苑英华》卷一八六)一诗,曾有生动的描述: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

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此诗只有短短六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两句反映出唐朝所推行的平等开放的文化政策,以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中间两句描绘了在丝绸之路的推动下,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最后两句表达出唐朝的大国风范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全诗惜字如金,意蕴深远,尚存盛唐气象的余韵。

二、唐朝文化开放的见证

当时无外守,方物四夷通。

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

唐朝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往来空前繁荣,四面八方的物产都能够在国内流通。土地幅员辽阔,疆界最北直至金河以北,就连玉门关以东的各国也不远万里,朝拜大唐。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国,“无外守”意指对外开放程度空前。以西安为核心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沟通着中国和中亚、西亚的贸易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根据记载,先后有70余国与唐朝发生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保持如此频繁的国家交往,丝绸之路的作用可见一斑。

据记载,不管是哪一国的使节来到大唐,他们都按惯例享受交通及住宿的免费优待。这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多国使节来唐,为唐人带来了很多接触域外方物的机会,使西安呈现出“四夷通”的盛景。这些“四夷方物”都曾吸引皇帝、官员的眼光,得到文人骚客的歌咏,可见唐朝对文化开放基本保持肯定态度。

作为当时的兵家必争之地,金河与玉门关在唐代诗文中一直是遥远边塞的象征。唐初上官仪《相和歌辞·王昭君》有“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语,可见金河和玉门关的遥远。杨炯曾写下“路指金河,途连玉塞,尘沙共起,烽火相惊”来表现其环境的恶劣。边塞诗中的金河、玉关常常和寂寞牺牲、思乡怀人联系在一起。唐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丝绸之路的繁荣畅通离不开戍边将士的牺牲与坚守,边塞诗的苍凉悲壮更显得“列土金河北,朝天玉塞东”的难能可贵。

三、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自将荆璞比,不与郑环同。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

中间两句应和“西戎献白玉环”之事,用“荆璞”、“郑环”的典故衬托出西域国家与大唐友好交往的诚意;以“正朔”的沿袭和“衣冠”的风格表现西域文化与唐朝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荆璞”典出《韩非子·何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郑环,典出《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有环,有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此诗将“白玉环”与同为美玉的荆璞、郑环相提并论,意指子产拒绝给予的郑环不同,西戎所献的白玉环不仅像和氏所献的荆璞一样价值连城,而且饱含着进献者渴望交好的一片赤诚之心。

“正朔虽传汉,衣冠尚带戎”,是西域文化与唐朝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有力佐证。唐王朝传承了汉王朝的“正朔”,其中“正”即正月,为一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一月的第一天,“正朔”指古代改朝换代时新立帝王颁行的新历法。“定正朔”对于一个新兴的王朝有着固本培元的重要意义。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身世带有少数民族的色彩,因此唐朝对汉代正朔的传承,不仅意味着对汉文化的推崇和靠拢,更象征着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衣冠尚带戎”一句意蕴更加丰富。首先,传承汉文化的唐人同时受到了域外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开放性;其次,唐人对域外文化的接受与融合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唐人欣然接受域外的饮食和服装,《旧唐书·舆服志》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妇女对胡妆的喜爱也体现了域外文化的强大魅力,《新唐书·五行志一》载“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注唇,状似悲啼者。圆鬟者,上不自树也;悲啼者,忧恤象也。”胡旋舞、拓枝舞、骠国舞等域外舞蹈也风行一时,也大受人们的欢迎。这种自上至下的、全方位的推崇和热爱,是域外文化对汉文化产生影响的真实写照。

在域外文化丰富唐人生活的同时,汉文化对来唐的外籍人士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唐新语》载:“胡着汉帽;汉着胡帽,亦须汉里兼求,不得胡中直览。”其中“胡着汉帽”“汉着胡帽”的现象证明汉文化对在唐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外籍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大有“汉人胡化”、“胡人汉化”的趋势,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随着留学生归国、唐人西游以及和亲等多种途径,汉文化对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四、中华文化自信的硕果

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

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

最后两句提到白玉环获得皇帝的提携佩戴,足见唐朝对西域的重视,也不白费朝觐者精心雕琢、打磨的郑重和诚意;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国风范的展现和强烈的文化自信让远隔千里的西域国家也争相趋附,渴望学习唐朝的文化。

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同一般的意义。孔子有言:“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君子的德操像玉一样,温暖而有光泽,这便是仁,这一比喻显示出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琢磨”在此意指雕琢和打磨玉石,语出《荀子·大略》:“人之於文学也,犹玉之於琢磨也。”又有《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幸承提佩宠,多愧琢磨功”刻画出一个满怀诚意的朝觐者,为大唐献上一个象征真诚和美好的信物。

然而在价值连城的白玉环的背后,“上国文教”的独特风范正在熠熠生辉。“文教”指文章教化,“上国”指唐朝。“绝域知文教,争趋上国风”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存在三个推动性力量。一是唐朝得力的交通系统。二是唐朝采取了种种措施,吸引外籍人来唐。三是唐朝自由的社会风气。这三个推力无一不在展示“大唐盛世”的大国风范,其根源是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支撑的强烈的文化自信。

《赋得西戎献白玉环》讲述的唐朝风气之开放、文化融合之广泛、文化自信之蓬勃,是丝绸之路的一大功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繁荣昌盛的的见证。诗人张惟俭在历史上仅留诗一首,却足以成为唐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开放的见证、文化融合的产物、更是文化自信的硕果。

猜你喜欢

西戎金河唐人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Characterization of premixed swirling methane/air diffusion flame through filtered Rayleigh scatter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field under mechanical stirring∗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丽江-小金河断裂全新世滑动速率研究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从日藏《唐人相扑》装束看清代中国戏曲的在日传演
古代也有交规,唐人超速要“打屁股”!
庄浪县出土北方系青铜器及有关问题探讨
“窜三苗于三危”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