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儿童视觉发展视角看当代儿童绘画教育问题

2018-04-01卢熠曈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辅导想象力事物

卢熠曈(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在教育水平和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较早就开始接受绘画教学。在家长的认知里,绘画成了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几乎所有学龄儿童都在接受着不同程度的美术教育。但一些教育者采用的教学方法只能单方面讨好家长,不能真正使受教育儿童得到启发,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应只看表面现象、盲目制定计划,正确的儿童绘画教学以对儿童视觉发展的关注为前提,应做到不为了“教”而“教”,不为了“学”而“学”。

一、过分强调“技巧”

过分的强调绘画技巧是当今绘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为了使儿童绘画达到某种效果,辅导者会要求他们在绘画时做到画面中物体大小有别、远近有序等。事实上,在儿童绘画作品中常见到所描绘物体大小不能区分;儿童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大小比例和现实中的参照物有所差距等问题。关于此类问题,阿恩海姆曾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做出相关论述,认为儿童早期绘画处于一个“无区别”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有事物都被看作是大小相等的,甚至同一事物的各组成部分也都大小相同,这也许就是许多儿童人物画中五官大小都几乎相同的原因,因为“知觉对象之间的相等,相对来说并不取决于大小的相等。”[]

通过观察一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绘画过程,发现儿童绘画中的“无区别”现象主要集中在2—4周岁的儿童中,其表现特征分为三类。一,画人物时五官的大小几乎相同,这是因为在此年龄阶段的儿童不能对知觉对象的大小做出合理判断,在儿童的视知觉中人物的面部识别度最高,五官对于儿童绘画来说是辨别人物及表达心情的关键。二,在画人物时先画出头,然后画五官,其次是身体,这样依次向下画的顺序常导致儿童画中的人物头重脚轻的现象。儿童在创作时往往会先画他们认为重要的部分,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表现力驱使下的本能表现,早期儿童的视知觉是不能感知比例关系的,他们只是将所见事物的各部分排列在画面中。第三,在儿童的绘画中几乎看不到透视关系,画面中的元素呈排列状或交错状。这是因为儿童在年幼时期视知觉发展尚未完善,知觉对象的相等不等于实际大小的相等。辅导者如果只重视教学成果,为其预设一个标准并灌输一些符号性质的绘画技能,就会忽视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儿童作品标签化、同质化。

二、夸大“想象力”的作用

在绘画教学中经常见到教育机构或辅导者过分强调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固然是儿童创作的宝贵财富,但若打着培养想象力的旗号让儿童凭空去画,就脱离了对事物的观察和感知,那是对想象的曲解。“因为想象是对感知材料的加工、改造和组合,离开了感知材料的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绘画是对生活体验的涂鸦创作或表现再现,需要拥有对事物的直观体验并积累一定的视觉经验才能依靠想象力加以表现。想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成年人世界里的想象也是来源于对事物了解之后产生的,因此,在绘画教学中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辅导儿童,要给他们提供观察的机会。让儿童接受绘画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培养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等,它旨在使儿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反复观察后在画纸上展现出具有个人情感与个人特色的内容,这种过程在儿童世界里将会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三、误导儿童模仿作画

在儿童绘画教育的一些实例中,所谓的“创造”变成了口号,为了训练儿童掌握所要塑造物体的造型,辅导者过多提供作画步骤。这种行为往往还被辅导者认为是必要的教学方法。儿童在被养成这种概念灌输的方法后就会更加注重模仿,无形之中对思考和创造的过程进行省略。

一些辅导者过于注重辅导成果,在教学时提供过多的作画步骤,刻意强调对与错,将绘画方法变成概念灌输。不当的简笔画教学和范画教学都会影响儿童视觉发展,陷入“固定思维”的教学局面。当儿童有了临摹意识时,习惯性的范画教学能快速提高儿童的临摹技能,忽视了视知觉发展阶段的完整性。导致他们缺乏对真实事物的感知与观察,不能有效提升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儿童绘画重在表现和情感表达的意义;同时,也容易误导儿童将优秀作品的标准定义为为“画得像”,影响到儿童绘画的积极性。成人的审美不能代替儿童的审美,儿童的视知觉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对事物的判断标准各不相同,范画教学或简笔画教学应作为辅助运用。优秀的儿童绘画是通过练习获得的绘画技巧与视觉发展螺旋递增的。

四、不合理的评价制度

我们常在儿童绘画作品中看到千篇一律的主题和式样,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源于教学方法不当,一方面也与不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较为常见的不合理评价制度分为三类:一、将一些儿童绘画作品与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相比较,并给予“有天分”、“有才华”等较高评价;二、将能力和兴趣当作是儿童绘画教育进度快慢的决定性因素;三、班级中盲目的个人表扬机制。这些评价标准是根据成人经验划定的,不合理的榜样制度和评价体系直接忽视了儿童绘画作品中的真实信息,混淆了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导致儿童将积极性用在完成模仿成人喜欢的作品之中;过分褒奖则会导致其他未受到表扬的儿童失去创作信心,从而模仿甚至抄袭受到肯定的作品。阿恩海姆也提出了教育的影响:“由于学生们一味的模仿受他们敬重的老师们的方法,就有丧失自己的直觉能力的危险,因为这时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对这种形式的使用上(用这种形式去创造),他们就会渐渐地对自己创造的作品丧失自信和满足感,甚至不知所措,最终丧失了一个儿童所特有的诚实。”[]

在教学中教育者应杜绝机械刻板的教学方案,被压抑了情感后就会使儿童缺乏表现欲望,缺乏情感的投入也就意味着其作品与体验失去了直接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经验与技能共同的进步,要在了解儿童视觉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拒绝采用单一的技能教学、盲目的想象教学和极端评价制度等不恰当方式。而应了解儿童视觉发展规律,采用保护个性、关注情绪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③滕守尧.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53,273

②赵跃庆.绘画创作与儿童视觉经验的发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猜你喜欢

辅导想象力事物
看见你的想象力
美好的事物
打开新的想象力
奇妙事物用心看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