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情景再现”在朗诵作品中的运用
——以《赞美》为例

2018-04-01姚凯迪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朗诵者基调传播者

姚凯迪(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朗诵是指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二次创作。一篇朗诵作品的好坏并不是表面上的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传播者的口语呈现。如何将作品文本生动的传递出来需要传播者身临其境的代入,这种代入感首先需要传播者走进作品,找到作品文本的感情基调和主线,这就需要理解作品的大背景和历史年代。传播者可发挥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文本内容当中切身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使传播者和作品之间产生共鸣。

1 `何为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指在播音员主持人理解作品文稿的前提下,以作品文稿为素材基础,让作品文稿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场面、情感融为一体,使其像放电影一样在传播者脑海中滑过。播音员主持人在日常工作中会使用情景再现这个方法来调动自身情感,更好的去体会作品文稿的内容和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作者自身的有声语言加上传播者的艺术创作来将作品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

2 `“情景再现”在朗诵中的运用

传播者在进行有声语言的传播时,为了使台下或者银屏前的受众感同身受,需要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达到此效果。首先朗诵者应该理解作品文本为基础,在作品文本上身临其境走入作品深层次感受,通过自身有声语言的再次创作,以抒情、讲述、突进、爆发等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出自己眼睛所见,内心所想。下面以第19届齐越朗诵艺术节优秀奖作品《赞美》为案例分析,体会情景再现在朗诵者有声语言上的传播,以及它在朗诵过程中的作用。

2.1 深入文章,划分层次

在朗诵作品的准备期间,朗诵者应该对全文上下有着深入的了解。这并不是要求将作品熟记于心,而是确定文稿的感情基调、理解文章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和最后的主题升华。作者使用以景抒情,描述了太多中国在侵虐中的模样和任务内心的波澜,如“沉默的爱情”,“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要以带雪的手”和“佝偻的人民拥抱”。随后以一位田野中的农夫为主体,写出了中国人民没有因此而放弃沉沦,我们站起来奋勇反抗,一个伟大的民族已经起来。以朗诵作品《赞美》为例,熟读全文之后我们得知此文是一篇境意朦胧的诗歌。作者穆旦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劳苦大众为了摆脱压迫毅然崛起,写出了名族的凝聚力、必胜的信心和赞美的华章。

2.2 身临其境,感悟角色

全诗一共分为四个片段。第一片段描写了走不尽的山峦、河流、草原、荒凉的土地、干燥的风、单调的流水、忧郁的森林等。“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句,抒发了受尽苦难的人民期待着得到自由与释放。诗人要用“带血的手和他们一一拥抱”,体现出诗人对其的怜悯之心,从此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一段也确定了全文宏伟向上的基调。

第二段开头描写了一位艰辛的农夫,他是中国数以万计劳动人民的缩影,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此时敌对势力的大山正压在他的身上。“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是指出中国百姓没有被绝望所打倒,他们义无反顾地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加入了反抗压迫的队伍。正是这些社会底层的淳朴人民的呐喊,鼓舞了千百年来沉睡的中国,从此中国站立起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三段“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他们期待的是这漫无计日的黑夜早一些过去。“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他们希望父辈们可以极力反抗夹在他们生活中的贫穷、饥饿等等。“农民”并没有被打到,他们要将践踏中国大地的“豺狼”赶出中国。

第四段开头“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写出了中国饱受侵虐长达数年。“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好似以第一人称视角走过那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用生命换来的光明。“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重复两遍,更加体现了作者当时的激动与内心的澎湃,中华民族是不会轻易屈服的。

2.3 传递情感,真情流露

朗诵过程中只有先感动自己,才会感动他人。当朗诵者真情流露,受众也会随机被感染。朗诵者在抒发情感之外也需要结合有声语言的播音技巧,加上播读节奏的抑扬顿挫。以朗诵作品《赞美》第一段为例。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这里我们要感觉到拖着疲惫的身躯在艰难的前行着,身体此时已经真的极其的劳累了,朗诵时寻找这种感觉,多使用气声,轻声.”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这里的鸡鸣狗吠体现出侵虐年代里,中华大地的一片萧条景象,这里声音的变化要注意留有停连.“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这里的干燥、低压、单调要注意用语言表达出来,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当你想象自己在一片远到天边的荒原中,四面夹杂着刺骨的烈风,抬头望去暗云密布气压让你喘不过气,只有一条即将枯竭的水无情的向东流去。“它们静静的和我拥抱”这里“他们”二字,要满怀深情地,似乎像亲人站在面前一般的呼唤他们,随后“静静的”语气语调要发生改变,即停后语气随即沉稳符合环境要求,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我也毫不吝啬的与他们一一拥抱。

所有的朗诵作品中,第一段多为确定文章主体、感情基调,这一段我们并不能用以往一贯宏伟的朗诵主旋律,特定的环境时代、特定的时间场合让我们只能揪心的去感受侵虐者在中华大地上的所作所为,声音上要表达出中国当时的憔悴、恐惧和劳累。这样才能奠定基调,为下文情感的流露作为铺垫。

3、总结

创作一篇好的朗诵稿件首先离不开备稿六步: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突出重点、确定基调。但如何熟练掌握备稿六步就需要对稿件进行“理解作品——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表达作品,只有朗诵者真正的走进作品具备感染力,才能站在稿件文本表面的基础上,向观众流露真情实感。“情景再现”要让情随于景、情源于景和情延于景,二者不可生搬硬套。

猜你喜欢

朗诵者基调传播者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论木版画的色彩基调与印刷细节控制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浅谈朗诵者应该如何选择朗诵稿件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我是小小朗诵者
俏丽基调
总基调:稳中求进
2015 医改奋力求进总基调:稳重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