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艺术的地域性与国际性
2018-04-01高兴台
高兴台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一、艺术的生成与流变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或者说能够进入历史的作品,应该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着所处时代。而每当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之时,思想总是充当先行军。正如贡布里希所言一般:“艺术从来就不是技术的发展史,而是一个思想的转变过程。”在文革期间,艺术相对处于较为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文革时期,美术作品的形式多表现为“高大全”与“红光亮”。而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而在此之前,人们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突然间的现实形势转变,使得人们慢慢迈出第一步,开始各种新的尝试。时代的突然转变,国外的各种思想与潮流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之前所固守的种种刻板印象与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新的艺术思潮进入的同时,也在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此而出现了别具时代与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如王广义的政治波普,徐冰的天书,谷文达用错位、肢解书法文字做水墨画等,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启迪,但在其创作过程以及作品中,始终带着某种中国符号。而这也是艺术家在其所生活的地域环境里受到着来自本土的深层影响,生活环境对于艺术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以及形式和内容,都有着潜移默化的资润与推动。如艺术家蔡国强就曾表示,泉州对于他的艺术来说,二者有着割不断的紧密联系,泉州当地的生活和习俗等对他艺术表达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那么,也就是说,优秀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由此而展开的深度思考。在全球化的当下,艺术要避免同质化和同一化,作为个体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思考是不可或缺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如果又只是固守地域和民间,那艺术也将会陷入一潭死水。如何把握好地域与国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若只是闭门造车、固守一方,那我们的艺术终将钻进死胡同。
二、符号的生成与流变
自文革以后,国内美术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盛况,诸多艺术家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鲜明的形式符号。方力钧的光头泼皮、蔡国强的火药画等,艺术家的创作媒介以及作品形式都被打上了深深的符号烙印。当然,符号化是艺术家个人风格的标志与重要体现,有所成就的艺术家都应该有属于自我的表达方式与方法,以及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
而艺术家个体符号化的建立也为艺术工作者带来着一定的阻碍。如艺术家某个形象的创立在学术与市场等都得到极大的认可,随之给其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与利益,艺术家就会因此而陷入某一形式单一和重复的描摹,这对于艺术家的创作而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还有就是,当某一艺术家的某一艺术创作方法以及艺术形式获得巨大成功后,众多艺术工作者就会趋之若鹜,争相模仿,这也为艺术的发展增加了巨大的绊脚石。而有的艺术工作者盲目地为了求异创新、特立独行,由此而为了形式而形式,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显得矫揉造作、空虚肤浅。
市场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刺激了艺术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使得艺术被市场控制,让艺术变得越加商业,缺乏自我和艺术本质上的深度思考,艺术家很有可能为了贪图安逸,将艺术符号沿街叫卖。
三、观看与解读
当下世界,观念艺术盛行,对于作品有了与之相对应的解读,在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有时候可能会感到匪夷所思,无法理解,而文字的解说为我们了解作品带来了便利,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到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但过多的文字解读,使得艺术作品本身所存在的意义变得虚无,只要有好的解释,作品本身或许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作品本身不能说话,而单纯地靠文字语言解释,使得艺术变得虚无,也扰乱了观众对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认知,这也将我们的艺术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很多糟粕进入到艺术展览当中,通过一番美妙的文字解释,使得其以次充好,这不仅扰乱了公众视线,还严重影响了艺术的良性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约翰·伯格认为观看先于语言,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位置,而语言被我们用来解释这个世界,但语言并不能够抹杀客观存在的事实。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艺术也应该与时俱进,而我们在此同时,更要注意艺术作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做艺术不能只是“标题党”,观念固然重要,但作品本身也应该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高湘泽、冯玲(译) 商务印书馆 2001 P3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P21
【3】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杨照《我是这样想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