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传播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探析

2018-04-01李俊强

视听 2018年9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网民舆论

□ 李俊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72亿,其中,青年大学生群体占据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网民群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受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舆论传播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乐于接受新鲜的事务、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诸如自控力和甄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较差等不足,从中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还具有不稳定的因子,因而注重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促使其发挥正面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论传播的内涵

(一)网络舆论传播的涵义

网络舆论传播是公众以网络媒介为平台来传播舆论的一种类型,具体来讲,就是公众在网络媒介的基础之上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个人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①当下网络舆论的传播和传统的舆论传播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在各大互联网的门户平台上,许多的网络舆论不但来自于各大媒体的自发报道,而且还来源于众多的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网民,每当一件热点事件发生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账号来发表言论,再经过转发扩散形成舆论热点。

(二)网络舆论传播的特征

1.网络舆论传播具有快捷性的特点。由于当下互联网的普及,只要手中有一台移动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就可以进行舆论的制造与传播。目前,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亿多人,其中青年大学生群体占据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说只要每个大学生网民登录其社交账号,通过发微博、跟帖子等方式,就可以对近期的热点社会问题和国家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2.网络舆论传播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网络舆论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网民在互联网各大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就股市、房价、国际局势等各个方面进行参与。而网络传播的隐蔽性特征也使得许多人敢于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换言之,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我国普通民众发表观点的主要领地。

3.网络舆论传播具有自发性的特点。当下,每个人都能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某个社会热点出现时,便会引起网民在微博等各大平台上的激烈讨论与关注,然后通过大家的转发和舆论的不断传播,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热点问题,最终会形成网络舆论的洪流。舆论洪流的形成是具有自发性和不可控性的,如2017年底的北京大兴火灾事故,就引起了网民的激烈讨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事件的热度不断上升,引起了巨大的舆论洪流。

二、网络舆论传播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一)政治认同内涵

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②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简言之就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③

(二)网络舆论传播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1.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当下,大学生了解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许多大学生都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观点和诉求。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各大网络平台来收集和了解民众的意见,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当某一热点社会事件发生时,大学生都会通过网络去了解事情的进展状况,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提升政治参与的热情度,逐渐形成政治认同。

2.通过政治形象的塑造能够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产生影响。网络中各个热点事件的产生和传播是不可控的,但可以引导网络舆论传播的走向。例如一些官方的媒体可以通过有选择性地发布消息来塑造政府和领导的形象,以实现引导网络政治传播的舆论、提升民众的政治感情、提高民众长久的政治认同感的效果。

3.容易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变得虚假化。当下我国关于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机制还十分不完善,而且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比较激进的政治态度。然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他们更多表现的是对当下意识形态的拥护,这就极其矛盾,会使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虚假化。

4.容易加剧大学生丧失政治信仰。现在登录各大网络平台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信息,其间良莠不齐,存在着不少负面信息,这对正处于三观不断完善期间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如网络上的一些色情暴力信息、有偏颇的报道各地贫富悬殊等问题,都会对大学生正确把握社会的发展和思考社会问题产生巨大的影响。

5.不利于当代大学生保持政治认同的稳定。许多大学生都是通过网络平台来了解各种社会现象的发展情况和走向,通过社交账号来发布自己的观点,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认同感。但是由于网络的群体具有变化性大的特点,所以在网络中形成的政治认同也是较短暂的,会逐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该社会问题的解决而慢慢淡化,该群体所形成的政治认同也会随之变化。

三、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分析

(一)新媒体方面

1.改善网络内容质量,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当下,不少门户网站上的照片与文章的质量都比较低,大多都是复制粘贴拼凑而成,这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各大互联网公司应该加大审核力度,确保在网络上所供应内容的质量,比如可以与一些文笔比较好的专栏作者签约等。

2.加强网络机制的构建,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必须通过网络问责机制的构建,促使各大网站在某一重大事件发生时,及时地报道真相,进行辟谣和舆论的引导,而不应该为了所谓的“流量”发表一些与实际不符的报道来吸引大众的目光,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主动引导舆论的正确发展。

(二)大学生网民自身

1.主动学习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应该主动地学习有关网络政治参与的知识,不仅要学习我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学习国际局势、世界各国的历史等。只有多学习理论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参与政治的能力和政治认同感。

2.提升自身的政治鉴别能力。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因此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政治鉴别能力,能够在网络信息的洪流中识别出负面与虚假的信息,不参与虚假网络舆论的传播和扩散,应该努力做到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与分析问题,对于某一热点问题的言论,应认真思考其正确与否,并主动审视自己发表的言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做到立场坚定、观点鲜明,有效避免自身出现不当的政治参与行为。

(三)政府方面

1.促进网络舆论传播和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机结合。由于网络的普及,当代青年大学生主要都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动态,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在意识形态传播上发挥的作用,使网络舆论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传播充分结合,如可以通过政务微博在网络上宣传典型的先进革命事迹,报道社会上鼓舞人心的正面事迹等方式,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来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领域内的传播,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贯穿在网络平台的传播当中。

2.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明确具体的责任所在。目前,我国网络领域仍然存在着大量问题,如隐私信息泄露、网络攻击、利用网络舆论煽动民众的情绪等,因此促进我国关于网络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制定相关法律条款时,必须明确政府、网络公司以及个人的具体职责所在,以便问责到人,这有助于提高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的责任意识。

注释:

①刘晔.网络舆论传播的外在形式[J].决策探索,2012(06).

②鲁全信,杨绍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学术交流,2014(03).

③陶文昭.论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03).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网民舆论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