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历史研究法视域下《人民日报》不同时期的灾难报道演变

2018-04-01马婧王梓瑄

视听 2018年9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灾情灾难

□ 马婧 王梓瑄

灾难报道具有传递灾情、引导舆论、安抚受众情绪、社会监督等积极作用,不同时期的灾难报道因为社会历史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报道特色。本文对1970—2010年间的几起重大灾难报道及其标题进行分析,发现不同阶段《人民日报》灾难报道的标题、语言、内容、功能、基调均发生了变化。

一、报道标题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以唐山大地震报道为例。唐山大地震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7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极为关怀 中共中央向灾区人民发出慰问电”“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 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的两则新闻。之后一周内,《人民日报》的报道部分标题有“首都人民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在毛主席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坚守岗位英勇抗震”“英雄的人民不可战胜”“在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军民大力支援下 唐山灾区人民以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英勇抗震救灾”“毛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是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天津人民团结战斗誓夺抗震救灾的胜利”。这些标题政治话语强势,人定胜天凸显。

20世纪80年代——以大兴安岭火灾报道为例。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的特大火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火灾。《人民日报》对大兴安岭火灾报道的标题有“大兴安岭林火肆虐未已各路灭火大军奋力扑救 死伤二百多人 漠河城已被吞噬威胁塔河县城火情已基本控制”“虽局部控制但不容客观大兴安岭林火仍有扩展之势 大批生产资料林木资源和人民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京津沪等七省市区已经把大批救灾物资运到灾区”“林业部公布火灾损失 过火森林面积65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 对木材生产影响不大,不会引起木材价格波动”。这些标题有数据辅助报道、传递灾情信息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1998年特大洪水报道为例。1998年长江流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灾是20世纪发生的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其持续时间长,造成损失重大。此阶段,《人民日报》部分报道的标题如下:“江苏将防洪抗洪当作头等大事 岳阳50万人日夜护堤防洪”“洪峰顺利通过三峡坝址”“江西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安徽全力保皖江大堤安全”“长江沿岸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 数百万群众坚守防汛抗洪第一线”。

21世纪初——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破坏力巨大,人员伤亡严重。2008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8篇新闻中,4则是有关汶川地震的文章。部分标题如下:“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 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温家宝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抵达四川指挥抗震救灾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汶川地震发生一周内相关报道的标题为:“温家宝主持会议部署抗震救灾 强调当前抗震救灾的核心任务仍然是救人”“温家宝乘直升机进震中汶川 强调把救人摆在抢险救灾工作的第一位”“人民生命高于一切”“10万救援部队开进所有重灾乡镇已有6万多名伤员获救,遇难人数估计超5万”。这些报道的标题以救人为中心,干群关系融洽。

二、报道特色的演变

(一)报道语言——由抽象模糊到具体准确

在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两篇灾难报道中,只有“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很大损失”“唐山市遭到的破坏和损失极其严重”“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三处是对灾难的破坏力做出的叙述,“很大”“极其”这些程度副词的使用使灾情变得抽象。在大兴安岭火灾报道中,用数据说话,使用“调动20余架飞机”“6500多人投入灭火战斗”“470台风力灭火机支援”“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等数据,使灾难报道语言向具体、准确迈进。在1998年特大洪水的报道中,对灾情的报道主要使用数据,如“洪峰流量56400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为每秒5.28万立方米”等。数据的使用减少了作者的主观判断,使报道更加准确、简明、严谨。

(二)报道内容——由隐匿灾情到传递信息

《人民日报》对唐山大地震的报道全文六百余字,有关灾情本身的报道仅百余字,占全文的六分之一,其余篇幅重点表达党的关怀,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人民日报》对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中,显眼的政治语言已不存在,报道重点是对受灾面积、伤亡情况、救援情况的陈述。从“两片火区面积共约43万公顷,其中过火林地面积达26万多公顷”“火灾已烧毁民房60多万平方米,贮木场的木材70多万立方米”“目前,已死亡142人,伤88人”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灾难报道已开始公开报道灾情,公布伤亡情况。《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采用了新华社稿件,文章以“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截至12日17时28分,发生300多次余震,最大震级6级”“截至13日零时,四川地震灾区已发现死亡人数近万名,甘肃、陕西等其他地区死亡人数180多名”为内容,明确公布了地震地点、等级、余震情况、伤亡人数、波及范围以及军队、医疗、物资救援情况,报道更加细致全面。

(三)报道功能——由政治宣传到舆论引导

1970—2010年间,我国灾难报道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起初,新闻强调政治引导,新闻报道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之一,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和教化性,在特大灾难发生之后,新闻报道隐匿灾情、伤亡情况,将重点放在阶级斗争、传达领导慰问上,弱化群众知情权,强化“抗灾动员”。其后,在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中,军人救灾报道凸显出来,“火光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解放军是我们的主心骨”“可爱的子弟兵”“扑火勇士”等体现出报道的引导性。再后,1998年特大洪水的相关报道,强调军民团结、顽强拼搏,并且列举数据,起到了鼓舞士气、准确传递信息的作用。最后,2008年汶川地震的报道,以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导向,第一时间对灾情进行全面的报道,通过干群友好、军民联动、众志成城的议程设置正确而有力地进行了舆论引导。

(四)报道基调——由人定胜天到以人为本

在唐山大地震的报道中,无论是报道内容还是报道标题,都出现了“人定胜天”的论调,强调人的意志不可战胜,强调要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显然,这种论调是不合实际的。汶川地震报道时,人定胜天已经改变为“以人为本”。在报道标题中,多次出现“把救人摆在抢险救灾工作的第一位”“核心任务是救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字眼,强调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这种报道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怀,能够增强向心力、凝聚力,调动救灾热情。

三、灾难报道的演变——以社会历史研究法为视角

社会历史研究法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所谓社会历史研究法是一种按照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去解释文学活动的文学研究法”①。新闻虽然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但新闻报道的语言、标题、内容也受到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新闻报道作品可以映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这些社会历史背景为依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时期的灾难报道呈现不同特色的原因。

历史因素。20世纪70年代,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受到当时“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强调其政治宣传功能,用正面手法处理灾难新闻,注重终极性的抗灾成绩而不重灾情。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一路线的指导下,新闻事业逐渐从“左”倾错误中修正过来,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因此,出现了大兴安岭火灾用数据报道灾情的准确做法,灾难报道更加透明公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政策逐渐开放,灾难新闻报道也更加真实、客观,灾难报道的功能由政治宣传向传递信息、引导救灾转变。21世纪后,传播渠道多样,国内外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国民素质不断提高,要求报道更加及时透明、真实准确,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的思想也起到了促进报道文本改进的作用。

政策因素。1950年4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给各地新闻机关发布《关于救灾应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方面的报道》,指示要求“各地对救灾工作的报道,现应即转入救灾成绩与经验方面,一般不要再着重报道灾情”。1987年7月18日,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新华社在《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条规定,“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等)和灾难性事故,应及时作报道”。政策放宽使灾难报道的界限逐渐放宽,新闻媒体开始及时地、多角度地报道灾情。2003年,国务院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2005年国家保密局宣布对原《民政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中的相关内容予以废止,对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的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2007年,国务院通过了我国首部有关保护公众知情权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8年5月1日施行。随着国家对于灾难报道政策的改进与规范,灾难报道的选题禁区不断突破,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逻辑主导向遵循新闻事业规律的回归演进之路。

民族因素。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国民的思想和行为。中华民族深受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且在儒家“和为贵”、道家“少私寡欲”、墨家“兼爱”等思想指导下,在自古与灾难、战乱的抗争下,已经形成了和为贵、舍己为人、喜好和平、团结互助的民族意识。中国的家国文化、血统文化、军民文化使得国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灾难面前,媒体报道纷纷突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举全国之力”,反映出民族精神潜意识中对我们的行为影响。

四、结语

社会历史研究法提示我们将报道文本放入社会历史的宏观角度去分析,透过报道思考其写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再以社会历史背景为基础研究报道。以社会历史研究法为视角,对不同时期的灾难报道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能够为我们研究新闻报道提供更加全面的解释。通过对灾难报道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1970—2010年这40年间灾难报道方式的变化,从而折射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启示我们,要坚持新闻基本规律,坚持党的领导,不断解放思想,打破灾难报道禁区。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的知情权落到实处,使新闻媒体更加取信于民,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注释:

①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灾情灾难
雷击灾难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长庆油田:灾情就是命令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情再显城市短板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