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构实操性强、开放的新闻伦理道德标准的思考

2018-04-01余子奕

视听 2018年9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职业道德伦理

□ 余子奕

媒介伦理研究学者斯蒂芬·华德(Stephen J.A.Ward)在分析媒介伦理概念的时候,提出伦理(ethics)即“在现有的最好的原则下,对人类交往是否属于正确的行为、负责的实践以及公平的分析”。①对于媒介伦理的认识而言,既要包含对伦理的表达方式、形式及道德原则的客观性分析等内容的研究,也包括新闻实践方面的应用性研究。②

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滋生,记者受贿委托事件频发,2013年新快报陈永洲事件更是引发全民关注,新闻界被社会公众“围观”,新闻伦理事件成了“社会事件”,受到热议,常有争议。企业与媒体的关系显得更加微妙,牵涉到利益各方。

尽管触及新闻法规红线的报道越来越少,新闻工作者心中的“底线意识”越来越强,造假撒谎的现象不断减少,但在新闻伦理层面上讨论的报道却越来越多。同时,不同级别的媒体对于处在道德边缘的行为,例如隐性采访的接受度不一。国家级的媒体较少通过隐性采访去探求事实,但往往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消息更具有冲击性,例如2014年央视记者暗访东莞色情业,最终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整治;地方级的媒体则较经常地使用偷拍、隐性采访等方式来寻找新闻线索,曾听闻在《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的学生被要求前去暗访,该行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均受到质疑。

法律处理的是相对客观的外部行为,无法对人的内部思想进行管控,因此引入了新闻伦理道德。新闻伦理道德相对于法规而言,是一个边界较为模糊的概念,例如新闻自由、媒体/记者独立、保护信息来源等,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并未有明确的规定,这既不符合国际规范,也不符合现实的国情需要。

为何新闻伦理道德问题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频频出现?究竟是市场秩序还是新闻业本身对伦理道德产生了冲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应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整改措施?本文将结合知名学者的分析,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解答。

一、新闻伦理道德建设中强国家—弱社会的大背景

2009年第三次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共七条:第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第三条,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第四条,发扬优良作风;第五条,坚持改革创新;第六条,遵纪守法;第七条,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③

可以看出,与国外媒体着重强调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不同,中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尽管近年来《准则》中政治口号式的话语有所减少,但新闻生产实践中“正面宣传”的要求以一种更加隐性的方式呈现,舆论的倾向性强,仍有许多政府官员认为舆论的批评会危害政府形象和政权稳定。

学者周翼虎在《抗争与人笼:中国新闻业的市场化悖论》中认为,在一个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结构中,这种新闻体制使“新闻记者既不是单纯的新闻专业主义者也不是主流话语的接受者,而是一群见风使舵的机会主义者”。记者的工作动机掺杂着个人的新闻职业理想和社会谋生目的,当新闻理想持续受到政治化指令的冲击,现有的新闻体制无法满足个人谋生需要时,有些新闻从业者因此禁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通过新闻职业者的话语权来换取名利的回报,新闻寻租时常发生。

从大学的新闻理论教材上看,新闻无非是传播信息,反映舆论,不存在什么权力。但是在我国的实际生活中,新闻媒体的权力背景,是人们都能够感知的。正如现任财新传媒社长胡舒立在《新闻寻租不可恕》一文中所云:“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多数媒体又有官方背景和政府隐性支持。因此,倘缺乏自律与他律,媒体很可能在市场与权力之间‘套利’。”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曾被问及香港记者、西方记者不收“红包”而中国大陆记者收“红包”的原因,他回答道:“首先我反对收‘红包’,此外也要看到香港和西方的其他行业也不收‘红包’,而中国大陆这不是媒体一个行业的现象。”他认为新闻伦理问题是共性问题,不是媒体独有的问题,是中国本身的社会秩序使然。④

中国式的新闻伦理制度放大了意识形态上的正面宣传作用,却对新闻伦理制度的核心“真实性”加以弱化。我国现有的国情是,真实与事实之间难以画等号,人们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核心理念和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边界阐释不清,以宣传核心取代新闻核心。

同时,我国对新闻媒体的管理方式是依照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而设定的,但又要求新闻媒体承担起盈利等目的。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它们均需要通过播发广告、发“软文”推广等方式赚取广告费,以维持生计。受众难以区分媒体内容是广告还是正文,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对新闻媒体专业性和客观性的质疑。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掌握在新闻从业者手中的话语权被再一次分散,过去的集体主义伦理向当今的中国式个体主义伦理转变。学者肖燕雄认为,个体主义具体表现在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经济利益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实用理性主宰价值理性,不同程度地呈现空乏、浮躁的精神状态,自我意识高涨等。当个体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和个人利益不断冲击,在理想与现实间,有人迷失,有人坚守。

二、新闻伦理标准建构的做法和要求

社会问题永远是伦理道德阐释的依据,恰当合理的阐释,既要能回答职业道德的核心问题,也要能解决现实的道德困境。因此,新闻伦理问题不仅仅应对新闻从业者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大环境予以整治,例如通过颁布可操作性强的新闻法律,从而从国家层面积极整改新闻行业的伦理道德问题。

首先,国家层面应积极建构新闻行业(包括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认可的新闻伦理标准,至于如果不遵行它们则要受到何种惩罚则是次要的。如果始终以党政部门的管制理念代替伦理阐释,那么产生的条例将始终难以作为共同体得到广泛认同,且落后于现实要求。因此,新闻伦理道德问题应更多地让媒体和新闻从业者从现实需要出发主导制定,立足新闻行业的现实的“疑难杂症”,共同讨论、制定有关的道理伦理标准,使标准得以满足现实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性并得到广泛认可。

其次,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媒体人不能借口社会存在这种不良风气就原谅自己的行为,也不能消极地等待社会环境净化。媒体人应以积极的态度,在净化社会环境中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既包含了新闻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责任,也包含了新闻从业者个人在职业行为中做出合乎伦理要求的行为标准。

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新闻职业道德除了具备一般职业道德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包括阶级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职业性和大众性的统一,团体责任和个人责任的统一。因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使得职业规范包含了对社会阶级的认同、社会群体知晓的义务、自身社会义务责任的统一,个人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义务的统一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确的新闻理念和情感归属是,亲临现场,尊重事实,从人类生活的本真目的出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发现真相、探明真理,并且做到真实、公允地记录。

同时,新闻道理伦理的建设应更加开放包容地倾听公众的意见。新媒体时代,职业评价和监督开放化,使得公众的意见愈发重要,对新闻伦理道德符合现实需要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学者尼克·库尔德里(Nick Couldry)提出建立一个将媒介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考虑在内的媒介伦理体系⑤,史蒂芬·沃德(Stephen J.A.Ward)也提出了“开放的媒介伦理”和“全球化的第五等级”概念,打破了“传播者—受众”的二元划分,强调了公众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⑥在传统媒介环境中,媒介伦理是闭合的,仅仅与专业媒体相关;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关系到所有在全球媒介系统中传播流言、事实和观点的人,传播的内容和规范不再掌握在少数职业媒体手中,一般的网民也能够而且应该在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有所参与。

三、总结

道德规范,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为自己的行为建构的准则。任何道德规范人们只有从内心认同,才会遵从。这就要求任何道德规范的制定,必须符合行为对象的客观本性,符合对象的内在逻辑,同时还要符合人的内在本性,符合人类生活的本真意义。

因此,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构只有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客观本性,又符合人性的需求,同时把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当作目的,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认可的,新闻从业者有可能从内心接纳并在新闻实践中践行的优良道德规范。

注释:

①Ward S J A.Global Journalism Ethics:Widening the Conceptual Base[J].Global Media Journal Canadian Edition,2008(1):137-149.

②Dimock.S.,Tucker.C.Applied ethics:Reflective moral reasoning[M].Toronto:Thomson,2004.

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修订版全文[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11-27/198 8722.shtml.

④范以锦.社会环境与新闻道德坚守[J].传媒,2014(01):56-57.

⑤Couldry N.Media ethics:towards a framework for media producers and media consumers[J].Media Ethics Beyond Borders A Global Perspective,2010.

⑥Stephen J.A.Ward,Herman Wasserman.Towards an Open Ethics:Implications of New Media Platforms for Global Ethics Discourse[J].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2010(4):275-292.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职业道德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