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人”的技能竞赛改革实践
——以浙江省为例
2018-04-01代绍庆周一飞李久胜孔德彭
代绍庆, 周一飞, 李久胜, 孔德彭
(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分院,浙江 嘉兴 314036;2.浙江工业大学 技术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杭州 310023)
0 引 言
技能竞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技艺展示舞台,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浙江省自2007年举办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以来,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技术能手,为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把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各类大赛的技能引领、成果检验示范、择优选拔、创新激励的功效。通过赛事的组织、参与及互动,有效的将教育教学与大赛进行无缝链接,深度融合。技能大赛在训练及测试内容上与产业应用内容接轨,训练标准与企业及行业标准一致,赛教一体模式有助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更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形式,更好开展工学结合,挖掘课程资源建设,展开工学模式探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营造技能竞赛文化,营造技能文化,把技能大赛办成展示学校办学水平、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平台,成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力抓手,促进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培养更多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从浙江省域来看,每年每个参赛的学校及参赛的个体由于所处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水平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办学软硬条件不均衡,在大赛的参与及赛事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如教赛脱离、培养人才技能与素质及素养不匹配、增加学校负担等。
1 现状分析
(1) 教学与竞赛“双轨制”现象突出。众所周知,技能赛事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技能切磋、经验交流[1]。以此来强化学生技术及技能的操作水平,培养学生解决工作实际技能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素养。但是目前不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到赛事与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如技能竞赛项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不能与日常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国家职业认证及鉴定的能力也与教学、大赛的目标不一致。通常职业能力鉴定、技能大赛训练与常规教学保持步调一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然而,大赛考评利益驱动下,教学方不得不采取差异化策略,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为了快速出成绩,追求短平快的效果,通常为选手进行专项训练、另起炉灶,配置优秀的专门人才,为大赛所需采购特殊的设备器材,出现了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形成“双轨制”,常规教学省吃俭用、技能大赛不限量的经费分配制度,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人财物”局部浪费,增加了学校潜在的负担。
(2) 教学资源使用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大赛效益促使学校采取了竞赛教学与日常教学分类管理,在教学设备使用、资金分配、师资队伍配置等方面都进行一定的倾斜。据统计,一个学校的办学经费及师资队伍的数量都是有一定的限额配置的,由于少数参赛的学生占用了最优质的资源(如师资及设施),而占人数较多的学生却只能分享较薄弱的教师及资源,基于结果导向的大赛不但未能促教,某种程度上造成学校的教学资源使用不均衡、人均比不匹配。尤其是资源匮乏的学校,本来专业教师及设备配给不足,一切为大赛让道,学校只能将很少的一部分资源分给常规教学,设备及工位极其短缺,无形之中影响了常规教学,弱化了大多数人受教育及训练的机会。而且大赛每年都要进行,对学校来讲是一个持续长久的支出,加剧了教育不公,影响了普适教育。
(3) 过分强化单一技能,易导致偏才的出现。在大赛荣誉驱动下,学校除了在财力、物力和人力全面支持之外,也建立了所谓长效机制,如遴选“苗子”、设立“竞赛班”、配置“竞赛训练小组”等技能应试模式。该教育模式以大赛获奖来衡量教育成果,以一片树叶来衡量整片森林的评测模式对外进行宣传。无可厚非,竞赛训练与魔鬼式的培养,参与赛事的学生的确受益匪浅,不但学到一技之长,而且也获得一系列的荣誉及各类奖励,收获“颇丰”。但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内容单一的训练,思维只是局限于赛项的规则及标准要求上,限制了发散思维模式培养,造成选手可能只能任务式进行学习、模式化地接收指令,有的学生一进职校就深度参与了单一方面技能的训练,在人文素养、基本素质塑造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比较欠缺,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宗旨严重不符,形成了所谓的“技能偏才与怪才”,这样的人才走向社会无法得心应手地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影响职业生涯拓展,不能全面可持续发展。
(4) 竞赛设备被商家“绑架”,影响了竞赛的公平性。针对某一赛事,所有的设备型号、品牌及供应商是统一指定的。为了参赛,各校设备只能“单一来源采购”,商家定价[2],价格较高。由于仅此一家、不存在竞争。这样一来,对于经济实力不高的学校来讲,无法完全采购到所需设备,由于缺乏设备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锻炼,屡屡因不能掌握技能竞赛的规则及得到充分的训练而放弃了比赛,造成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的不公平现象,即便具有购买设备能力的学校,因虚高的设备价格无形中增加了学校负担,造成国家经费的浪费[3]。
2 赛教融合的改革
“面向社会、面向人人”是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定位之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逐一对接,使现代置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4]。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岗位实际需求与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强化市场意识,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各课程体系要以技能提升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门槛,课程目标可一元也可多元,既要注重比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当代职业教育不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关注人的综合素养及终身可持续发展[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生产一线的需要[6],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7]。为此,需要转变技能大赛观念,充分认识技能大赛不仅是个别尖子生展示技能的舞台,更是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技能的重要抓手,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展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渠道。技能比赛的价值追求是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用之才。各地教育部门、各个职业学校要强化“面向人人”的理念,在继续办好各级现有选拔赛的基础上,扩大技能大赛覆盖面,通过每个专业开展“人人、班班、校校”技能比赛,把大赛办成面向职业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基本覆盖职业学校主要专业群、对接产业需求、反映职业教育水平的学生技能赛事[8],形成“人人学技能、班班比技能、校校抓技能”的你争我赶的良好局面,构建“人人参与、班班比赛,专业大覆盖”的技能大赛体系,助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全面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9],为此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 构建一体化的新型“教赛模式”。技能竞赛是教学活动及效果的延伸,日常教学与技能竞赛相辅相成,离开竞赛谈教学缺乏竞争性,竞技成绩背后离不开良好的常规化的教学集成,且需要日积月累;只谈竞赛不谈教学,技能竞赛缺乏可持续及系统性。为破解“双轨制”难题,需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赛管理及科学的选拔机制,即赛教融合,在同一时空内既要完成日常教学也要兼顾技能竞赛训练,因竞赛是日常学习的延续及拔高,做到共存共融、巧妙互动、不分伯仲、统筹兼顾为最佳。切合实际的对竞赛组织、选拨、实施及资源配置进行规划,促进学校的教学深度改革,将产业需求、行业标准建设融入到专业体系建设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竞赛项目进行课堂化操作,形成素材融入课堂体系中,适当修正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教学改革,转变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手段, 加强专业建设,在改革的同时,满足传统教学的需求[10],尽量为竞赛提供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教中有赛、赛中融教,真正体现技能竞赛所倡导的“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知、以赛促建”的宗旨。
(2) 梳理岗位核心技能,构建“理论、虚拟仿真、实践一体化”实训环境。为了加快信息化步伐,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水平,需要构建长远的竞争战略举措,为此从职校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创新、整合和共享的优势,促进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教学内容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管理创新与科学评价。通过开发专业素材库、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数字化特色资源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关键时期,培养大规模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与产业发展对从业人员的需求。
技能竞赛是一个发现人才与成就人才的过程,是链接学校与用人单位衔接的桥梁与纽带, 更好解决资源“不均衡”问题,为此可以建立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优化赛教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好学校、企业的设备及教师的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环境,促进课堂理论知识落地并得到检验,缓解教学资源短缺问题。为此深入各个专业并从以下6方面进行着手改革。①采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对教学场景进行打造,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场景,促进办学模式的改革;②利用基于智慧化、移动教育装备,进行微课程、MOOC等借助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进行培养模式改革;③采用软件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数控微课及在线制造技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远程观摩与在线专家指导诊断引入课堂,实施教学内容创新;④继续深化专业建设,开展课程开发和校本教育资源(微课、MOOC)制作,基于云服务技术,构建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⑤通过实现可视化、智能化的改造,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本领,同时促进了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提高实训装备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促进学情分析,革新教学评价,实现管理创新与科学评价。⑥实施过程中融入智慧学习元素、远程在线实训与现场教学结合、学生可以在云制造平台上获取订单应用教学并设计后及时推送。
(3) 以竞赛为抓手,注重选手身心全面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12]。从参赛选手的角度来讲,赛场上发挥得好坏不仅取决于技能的熟练程度,某种程度上受制于选手的专业基础知识、文化知识、个人心理素质及团队合作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因此, 技能操作与系统学习是一个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在注重技能的同时要进行系统知识学习很有必要。若过分强调单一的技能训练,不但不能全面较好的发展选手水平,影响成绩,若长久下去,更关乎到未来职业的发展。首先,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一定基础理论之上的,因而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利于对技能深层次掌握与理解,其次,选手的心理健康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内容,面对激烈的竞技角逐,心理安抚、疏导与互动,可以有效缓解选手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的情绪,增加应赛的自信心,更好赛场水平。再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能很好完成各个细节动作。突出团队合作尤其重要,团队合作越来越能体现企业生产的实际,教育与大赛中处处彰显团队合作精神,日常教学与技能训练中将团队合作意识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和竞赛训练中,同时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及适应社会能力本领,在竞赛常规训练中,激发选手的创新能力,关注选手的个性发展,培育选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按照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培养参赛选手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加大对选手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规范等素质的教育,使竞赛选手不仅能够适应当前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还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革,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3 “面向人人”技能竞赛实践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现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是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13-14]。“面向人人”技能竞赛是“面向人人”教育理念的创新及有益的补充,值得提倡。2015年在浙江省教育厅领导支持下,率先发起了“面向人人”技能竞赛,为了较好地完成创新赛事,特意成立了“面向人人”技能竞赛指导办公室,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全省全面的调研,剖析当前赛项存在的不足,厘清赛事与专业之间的正确关系,初步设计为(校级、市(县)级、省级)三级赛事,2015年确定了电子电路安装与测试为首届“面向人人”的特色项目。首届“面向人人”技能竞赛在理念和操作上完全不同于传统赛项,参赛选手由大赛组委会从浙江省中职学籍管理系统中抽取,每个项目以各设区市为单位,10~12名,赛前一周公布抽中的参赛选手名单,参赛方没有时间为这些选手另起炉灶,倒逼其要培养好每一名学生。比赛项目重点强调“教、学、做、比”四统一,如在设备选材上,着手于引领性、导向性和服务性进行设计,彰显成本低、知识点全面、技能实用等原则进行全面设计[15]。①成本控制。单块电路板的开发和硬件成本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元以内,无论是谁比赛还是日常教学,设备的成本不会成为学校的负担;②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赛事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手段,采用线上(理论)+线下(实操)的模式进行,线上部分采用赛前试题入库加密[16],比赛现场随机抽签获得试题,利用计算机虚拟测试仪表协助作答后提交答卷,分数自动获取。线下操作设计体现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岗位能力的需要,以职业成才为目标引领,落实技能的核心使得学习者的素质和职业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获得一定的提升,真正实现面向人人的目的;③趣味性及艺术性融合设计。职业教育尽量规避开刻板及死板教学,竞赛器材及呈现手段处处彰显趣味性及艺术性元素。操作器材设计之初,呈现形式全面征求了专家、教师及学生的意见,本次赛事对电路板进行了艺术性设计,并开发了七色灯、跑马灯等创意,在评分环节依靠现象就可以判断部分功能分数的高低,减少了耗时检测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进行了专业喷绘艺术设计,让选手们在比赛的同时就像是制造艺术品一样激动与仔细,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和结束后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通过首届“面向人人”技能竞赛,总结其实施过程如下:①成立“面向人人”技能竞赛指导办公室,办公室的任务与职责:组织专家团队,总结大赛经验;全面分析赛项与专业之间的关系;遴选特色项目,论证并开发赛项可行性报告、规划、组织方案等;从“公平、公正、公开”角度出发,探索“面向人人”赛项组织、学生遴选、办赛机制、承办方式、命题与成绩等管理办法及具体要求;②由“面向人人”技能竞赛指导办公室制定科学的大赛内容更新机制,确保在赛教一体化模式下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具有全面性、实时性和实用性。“面向人人”技能竞赛信息管理平台试题库(技能理论考核)每年赛事结束后3个月内为试题征集与完善期,试题来源优先采纳职业学校一线教师自主命题;试题库常年对外开放,赛场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考核。“操作竞赛”采取模块化方式进行,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提炼具体工种或岗位若干核心技能,开发对应实训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定数量的考题类型,作为日常学习训练素材。赛场随机抽取模块题目,临时组成完整套题[17]。③试题更新遵循“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典型岗位需求分析、核心技能商榷、人才规格界定(含知识、能力及素养)、课程体系配套、课程标准更新、师资队伍保障、赛教一体化实施”原则。④由“面向人人”技能竞赛指导办公室研究并制定科学的品牌推广策略,规范“面向人人”技能竞赛从组织流程、题库开发、技能操作、赛场宣传到结果分析等各环节的实施步骤,建立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南,使“面向人人”赛项最终成为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优化的催化剂和重要抓手[18]。⑤为“面向人人”项目实施提供其他理论及技术支持。
“面向人人”比赛项目是与传统大赛项目完全不同的新生事物,赛前和赛后调研显示,有着很深的民意基础和成长潜力,完全可以成为引领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自有品牌和重要抓手,但在萌芽期建议要以循序渐进的速度推进,试点一个、成功一个、推广一个。浙江省教育厅领导积极参与引领,提出在2015年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2016年是否有继续推广的必要性,哪些专业、合适与否都需要甄别判断,在此基础上继续分析、研究推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4 结 语
基于2015年“面向人人”技能竞赛的经验总结,根据赛事需要,进行了如下完善,①建立“面向人人”信息化平台(含发布文件通知展示、专家库、裁判库、试题库等功能)。②设立“面向人人”技能竞赛分类委员会。除了常设办公室之外,下设机械类、电气类、交通类等11大类委员会。③建立“面向人人”技能竞赛专家及裁判库。制订专家库采集表,由“面向人人”办公室起草文件全省域下发通知进行专家征集。专家由大学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知名讲师、经验丰富的博士,高职、中职专业大师、技术能手和高级讲师等组成;每个专业本科、高职及中职分别汇集100名左右;入库的专家颁发聘书,工作突出者颁发奖励证书。④建立“面向人人”各个专业试题库。全省征集试题,按学科大类进行征集,每个赛项征集100~500套试题,尽量是中职学校教师自己提供,“面向人人”专业委员会进行遴选与甄别,合格者入库,完善试题提供教师专家的激励与奖励制度。
在2015年“电子电路安装与测试”赛项成功的基础上,2016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组委会提出,推进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整体职业技能水平,“面向人人”技能竞赛项目由原来的一项增加为零件测量与计算机绘图、电气控制电路安加。“面向人人”赛事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教学与竞赛的痛点,深得参赛方及学生的好评,但就如何建立起成绩与市县教育系统考核评估挂钩、如何完善针对比赛成绩背后财政驱动机制、团队绩效(团队、学校、地市)分配等问题将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陆建军.职业学校会计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5(17):118-120.
[2] 王健娟,丁晓明. 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现状分析与建议[J]. 职业教育研究,2012(12):46-48.
[3] 孙泽平. 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2):18-19.
[4] 王秀花.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突出“面向人人”的功能[J].宁夏教育,2015(11):10-12.
[5] 李义丹. 论“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内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23-27.
[6] 袁 茜.基于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职生素质教育策略研究[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96-99.
[7] 沈绮云,万伟平. 政府有效介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 职教论坛,2014(25):71-74.
[8] 张东志. 高职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6):252-253.
[9] 让每一个中职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记2015年宁波市职业教育技能(才艺)大赛[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15(3):2.
[10] 朱慧芹. 高职院校从“校企合作”到“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3):83-85.
[11] 朱晓丽,闫帅平.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订单培养班的探索与实践[J]. 电大理工,2015(1):66-68.
[12] 骆秋琴,吴春琴,谢志远. 刍议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J]. 中国高教研究,2014(4):98-101.
[13] 本刊记者.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J]. 中国职工教育,2014(13):5.
[14] 毛殊凡.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38-42.
[15] 孔祥华,汤延庆. 面向人人理念下的高职发展路径探讨——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6):21-24.
[16] 代绍庆,李久胜,陈安妮,等. 智慧教育终端与智能终端比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4):129-134.
[17] 王忠昌.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探究[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75-78.
[18] 沈绮云,万伟平. 政府有效介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 职教论坛,2014(25):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