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7S模型与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
2018-04-01祝杨军
祝 杨 军
(首都师范大学 招生就业处,北京 100048)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越来越凸显出其对于国家举足轻重的价值。大学生有知识、有能力、有积极性,是创业大军中的主力。如何帮助大学生唤醒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锻造创业精神,是摆在广大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大学,特别是美国一流大学已结合自身特色建成“多元复合型”“学科辐射型”“创业引领型”和“社会需求型”等综合性创新创业中心,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1]。相比之下,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企业家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训体系,也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与教育发展现状的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2]。高校创业实验室以全新的实验室模式推动传统创业工作体系转型升级,实现“校内实训=创业实践”的目标要求,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青睐。然而,高校创业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3]依旧处于起步时期,相关的管理理论发展滞后,导致管理实践中困难重重。本文试图通过引入麦肯锡的7S管理模型,解决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存在的“双重定位”难题,提升管理效能。
1 麦肯锡7S模型运用于提升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可能性分析
1.1 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存在的“双重定位”难题
高校创业实验室存在的诸多难题中,最根本的是“双重定位”。“双重定位”难题是指:①高校创业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实验,是仿照理工科实验室的理论假设、实验规范、操作流程等建立的。这就要求高校创业实验室必须按照理工科实验室那样有科学、严格的管理,必须要实现三个标准化,即任务、流程和产出标准化。标准化意味着要有定量化、理性化的衡量方式和操控方式而不能仅仅是定性描述。比如享誉世界的德国波茨坦地学研究中心管理模式,具有机构定位明确、科研布局矩阵化、管理体制严谨、支撑网络强大、合作交流丰富、国际联盟多样化等特征和优势[4]。②高校创业实验室毕竟不是化工、材料、机械等领域的实验室,而归属于创业领域,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理工科的实验结果一般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设备非常关键; 文科的实验结果却呈现多样性、不确定性,资源比较重要[5]。这就是说,创业虽然在内容上与各种各样的技术相关,并且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理工科技术,然而其本质上更多的与管理、营销、财务等人文社会科学靠近。这样一来,高校创业实验室就进入了“双重定位”困境:既要有理工科实验室的标准化,又要有文科实验室的灵活性。如果不解决这一难题,高校创业实验室就可能变得“不伦不类”,导致管理效能的降低甚至无效。这就需要有一种管理模式,既能体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性,又能以其艺术性切实成为推动创业工作的好抓手。麦肯锡7S模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的。
对“双重定位”疑难的理解不能够极端化。以上对理工科实验室和文科实验室特征的判断,绝不是说两类实验室毫无相通之处,而仅仅是说,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在管理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理工科实验室,虽然强调标准化,但同样需要艺术化的管理。而文科实验室,虽然强调灵活性,标准化的管理却也必不可少。事实上,同为实验室模式,两类实验室不乏共同之处,尤其是在管理方面。同样注重员工的学缘结构,同样在经费使用上强调制度。甚至于可以说,两类实验室在管理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主要的。
1.2 麦肯锡的7S模型及其积极意义
麦肯锡的7S模型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通过对IBM、惠普和麦当劳等43家的模范企业深入访谈后,经过多位学者,尤其是汤姆·彼得斯和吉恩·贝内特等人反复论证提炼的成果。模型一经提出就大获成功,挽救了无数在低迷经济下苦苦挣扎的美国企业的信心。有鉴于此,7S模型被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部门及政府机关应用于分析组织的变革和发展,成为诊断组织问题、变革组织机制、创新组织范式的有效工具[6]。该模型进入中国后,同样很快赢得各类型企业的共识,一时成为各大咨询公司广泛采用的分析工具。所谓7S,是指企业组织的7个要素,包括: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人员(staff)、技能(skill)、风格(style)和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因为这7个元素的英文单词都以s打头,故称为7S。其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称为硬元素,人员、技能、风格和共同的价值观被称为软元素。各元素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是:战略是组织的基础,代表着组织发展的终极目标,一切工作都以其为旨归。结构是组织的骨架,支撑着组织功能的实现。制度是组织的规则,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人员是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组织活动的实际执行者。技能是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内部管理和外部关注的工具。风格是组织的活动偏向,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共同的价值观是组织的灵魂,贯穿于其他6大元素之中,是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不竭动力。7S模型的成功得益于7大元素的协同,它提醒管理者既要注意到组织的7个部分,投入精力进行规整,又要注意运用系统思维,在各大元素之间形成张力。
尽管麦肯锡的7S模型最早运用于企业,但是在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中,同样可以借鉴。从形式上看,虽然企业往往以盈利为目的,高校创业实验是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的内部组成部分,在资金投入、产出结果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仍然可以进行企业与高校创业实验室的类比:二者同样是系统化的组织,都有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制度规范,都需要进行人员管理、技能培训,也都有组织风格和共同的价值观,都有绩效诉求。从原理上看,“7S 模型中强调的是7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强调硬、软件两部分的同等重要,尤其是对人的关注,特别有新意之处就是强调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和可以量化评价操作性的研究”[7]。换言之,7S模型中同时具有硬元素和软元素,同时强调标准化和艺术化的管理,不仅对解决企业问题有用,还能够解决高校创业实验室的“双重定位”疑难。从以上分析可知,将7S模型运用于提升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水平是可能的。
2 高校创业实验室的“硬元素”管理
2.1 创业实验室的发展战略
战略着眼于组织发展的全局,目的在于解决组织长期性、决定性和带有方向性的问题[8]。在发展战略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战略管理的科学原理为依据。战略既不能太高,导致员工实现无望而沮丧;又不能太低,沦为一般性的目标而丧失指导意义。高校创业实验室的发展战略是,建成集创业教育研究、创业实习实训和创业实体孵化“三位一体”的实体机构,帮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成长为创业型人才。这一战略具有如下含义:①专业性。高校创业实验室只关注大学生和大学教师创业,所有的教学、实训和孵化都必须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进行。②协同性。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是当前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教育、实训和孵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必须在实体环节中衔接起来,实现协同。③前瞻性。战略是方向,是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创业实验室的创业理念、培训技术和帮助扶持要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潮流。高校创业实验室的其他6大元素,必须服务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又必须分解为具体的可行的目标,规定其他6大元素。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创业实验室的成功与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高层领导的态度是决定教育机制的导航,需要以战略的高度,妥善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科技的前沿,拓宽教育的范畴,与区域经济发展共进步[9]。唯其如此,创业实验室的发展才有动力,才会走得远。
2.2 创业实验室的组织结构
根据发展战略,高校创业实验室要设定自己的组织结构,以期实现预定功能。具体而言,从垂直管理的角度,高校创业实验室要设置管理层级,有领导机构、执行机构和辅助机构。从职能管理的角度,出于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的需要,高校创业实验室要成立创业教育与研究中心,负责全校创业教育、教材编写、项目研究和第二课堂等方面的内容。出于创业实习实训的需要,高校创业实验室要成立创业过程仿真模拟中心和创业实践基地等相关机构,负责全校创业沙盘培训、创业教师教学过程模拟及诊断、学生反向创业等方面的内容。出于创业实体孵化的需要,高校创业实验室要与教育、实训对接,成立创业孵化基地,负责师生创业项目的遴选、扶持、资助,创业过程监控和创业咨询辅导等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讲,高校创业实验室基本应该包括这4大机构。当然,出于其他业务需要,创业实验室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或合并机构。成立机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还要配套相关的资源,如仿真教室、师资、制度等,使其充分实施实体运行。
2.3 创业实验室的规章制度
任何组织机构要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层级不同,效力也就不同。从实验室整体考虑,要制定章程。从职能分工考虑,要制定各种各样的管理办法。章程毋须多言,这是实验室的“根本大法”,应该包括高校创业实验室的定位、目标、组织、结构等内容。管理办法则必须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但至少应该包括三类。①学术管理办法。即实验室作为学术机构,应该设置学术委员会等类似的学术管理机构。学术管理应该突出学者治理,顺应学术规律,不应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干预。②物的管理办法。即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等的使用、租借、防损等方面。物的管理要严格、规范,本着节约原则,尽可能地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③操作程序的管理办法。即实验室中各类实验的操作流程。要求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中开展活动时,要严格按照教学要求合理操作,避免人身危险和物品损失。合理、规范、科学的制度能够大大减少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却能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在7S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称为硬元素,原因在于:三者并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变化,但是能够进行理性和科学操控,这正是理工科实验室的管理特征。战略一旦制定,所有中心工作都必须以服从战略为最高目的,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例如相关的讲座、课程,必须符合创业实验室的战略要求。同样的,结构和制度一旦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例如实验室人员的配置,经费的使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等,都要按照标准化的方式进行,从而大大减少例外情况的发生。这就保证了高校创业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管理者都对硬元素给予了关注,但是却依然没有获得理想的组织绩效。这是因为管理者没有用平衡、整合的方式追求7S,他们往往忽视了其他关乎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即软元素。
3 高校创业实验室的“软元素”管理
3.1 创业实验室的人员调配
高校创业实验室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人员调配。然而,由于高校创业实验室处于初创时期,同一般的文科实验室一样,还存在许多人员管理问题,例如管理模式多以校级管理或校院两级共同管理为主,管理人员多为教师或辅导员,管理经验丰富,对实验流程等相当熟悉,但懂技术的管理人才缺乏[10]。因此,这里的人员调配包含两层含义。①人员结构。依据高校创业实验室的战略布局,至少需要三类人员:教学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校外导师。教学科研人员主要负责承担创业教学、科研、辅导和咨询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负责人、财、物的管理,校外导师主要对接企业、政府、孵化器等方面的资源并承担咨询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类员工互不相通,恰恰相反,他们都要对不同的业务有大致了解,这有利于他们从全局定位自身的工作内容。②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优化是指通过人才引进、培训等方式提升高校创业实验室的师资水平。其中最为关键性的环节是实现校内校外导师的双向互动,例如实验室教学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校外导师入校参与集体备课。人员调配重在制度建设,尤其是要出台一套人才引进、培养、晋升、评估和奖励制度,以期能够吸引人、留住人,人尽其才。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工作实体,高校创业实验室应该配备一部分专职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招生就业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的实体机构往往容易沦为纯粹的虚拟组织,很难发挥作用;专职工作人员能够促进高校创业实验室实现专业化,并能提高工作实际水平。
3.2 创业实验室的核心技能
高校创业实验室的核心技能取决于两个方面:①战略发展要求。高校创业实验室致力于师生创业教育、实训和实体孵化工作,其核心功能也正在于此。职是之故,高校创业实验室应通过组建具有不同技能的科研和教学团队满足核心功能。比如,石家庄经济学院创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平台有创业认知、创业机会发现、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创业孵化等9个子系统[11]。②人员状况。技能以人员作为承担者。创业工作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个独立的创业研究领域应该是建立在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的,而相对成熟的学科领域也需要依靠对创业现象的研究作为其发展的突破和延伸”[12]。从实际需求看,创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业学、教育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和经济学等方面的学科背景。这就要求创业实验室在组建教师团队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缘和学历构成。一般来讲,高校创业实验室应该配备一部分博士学历工作人员,以提升科研层次。技能的获得和提升重在培训。培训应包括定期培训和专题培训。定期培训既能够及时解决人员的“本领不足”问题,还能够营造一种学习气氛。专题培训则主要针对一段时期内的工作,以解决特定问题为目的。高校创业实验室应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终身学习”制度,不断促进人员技能水平的提升。
3.3 创业实验室的文化风格
高校创业实验室作为一级组织,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文化风格一般有两个来源,①来源于正式组织。实验室及其管理机构会紧密围绕战略要求建构实事求是、积极向上、踏实敬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相一致的组织文化。②来源于非正式组织。实验室有自己的人员构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习惯和做事风格。具有类似风格的人往往容易比较亲近,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有时能与组织文化相一致,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时与组织文化相抵牾,不利于甚至破坏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高校创业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文化,使其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高校创业实验室的文化风格中,至少应该包括科学精神、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三个方面。创业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综合。推崇创新精神是因为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鼓励冒险精神是为了激励人们开拓进取不畏失败,同时也提醒人们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危机意识和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强调科学精神是为了反对对创业活动的“神秘主义”理解和提倡创业者科学实干的作风[13]。创业实验室应该将文化寓于教学和管理,对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创业实验室的价值规范
价值问题,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讲就是“好坏”问题……价值是指主客体之间的客观关系状态;价值观念是对这一客观状态的主观认识或表达[14]。高校创业实验室作为专门机构,要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规范。也就是说,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要能够做到以创业服务为中心,精细、科学、真诚,以创业师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在创业工作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共同价值具有同化作用和传承作用,对实验室的新老人员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构建共同价值关键在于示范和引领。管理者和老员工要率先身体力行,努力践行共同价值。例如对于普通员工而言,要认同价值观,首先就要认同管理者。因此,管理者要能够主动作为,关心员工,在管理方式上下功夫,获得员工的信任与支持。只有以此为基础,员工才能与管理者一道,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共同价值是整个7S模型的灵魂,体现在所有元素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创业实验室的价值取向,人员、技能和风格更是能够传递价值观念。共同价值如同一根线索,将其他6个元素关联起来。
人员、技能、风格和共同价值在7S模型中被称为软元素。原因在于,这4个元素都无法使用标准化和理性化的方式衡量,而只能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人员需要激励,然而激励并不是一套僵死的程序,物质奖励虽然有效果但是未必能真正提高士气,领导关怀、目标认同等反倒有时能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技能需要人员承载、获得和发挥,培训效果和运用能力因人而异。人的性格多少有些随意性,因此非正式组织对不同事件的反应很难预测,以主流文化进行引导并不容易。同样的,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有的人虽然从事创业工作,但未必能真正用心用情,有时甚至离心离德。要求共同的价值规范虽然是提升组织战斗力的必要手段,但是如何团结不同价值取向的人需要高水平的管理艺术。软元素管理是文科实验室的典型特征,7S模型通过识别人员、技能、风格和共同价值四大元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有效解决了管理难题。
4 运用麦肯锡7S模型提升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基本原则
4.1 系统性原则
高校创业实验室的核心模块是创业过程仿真模拟,而模拟仿真实验管理通常是对一个复杂实验项目全过程、全系统、全要素的综合管理,它以复杂系统科学、建模与仿真、现代管理技术等为基础,以提高模拟仿真实验质量和实验室人才培养能力为终极目标[15]。麦肯锡的7S模型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其系统性思维。虽然形式上它将组织分解为7个元素,但是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内在关系。高校创业实验室管理必须“软硬兼施”,首先是从战略、结构和制度方面立规矩,保证运行程序科学有效,保证产出水平。其次是从人员、技能、风格和价值方面进行软管理,激励员工心智,凝聚团队力量,增强实验室效能。所有元素的管理依据都源于战略,人员管理和技能培训离不开制度,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组织相辅相成,刚性制度和柔性风格互相补充,诸如此类。只有系统性的思维,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7S模型的效用。
4.2 结果导向原则
高校创业实验室有自身的特定使命,因此,在整个设计、运行过程中,要始终以结果作为导向。也就是说,无论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理论如何丰富,设计如何精巧,师资如何强大,最后都要体现在绩效中,包括创业教学评估、师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水平、项目实体的孵化率、创业团队的工作质量等。尽管教育教学应该摒弃功利性,但是必要的绩效要求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实施结果导向原则,就是要把评估和监督作为高校创业实验室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实验室应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7S。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4.3 柔隐原则
虽然高校创业实验室是“双重定位”,同时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管理特征。但是,理想的管理状态是柔隐化。所谓柔隐化,就是尽量淡化管理机构的作用,实现人员的自我管理。柔隐管理包括两层含义,①制度化。良好的制度既能体现人的需求,又能“远离”人,从而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制度管理的效果有时要比学校管理要好。②管理机构要创造条件服务被管理者。管理机构创设情境,为员工提供自我管理的条件,从而把“领导要我干”转换为“我要干”和“我能干”。柔隐化之所以要淡化管理机构,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听命令”“当下属”,如果能够将管理转变为制度和服务,员工就能更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逾矩。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时时铭记,管理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实现高校创业实验室的自我管理,依托制度管理,依托员工自我管理,而不是动不动就加强管理。实践证明,柔隐管理能够带来更高的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5 麦肯锡7S模型应用于高校创业实验室的实效
首都师范大学是国内较早提出创业实验室概念、组建实体并采用麦肯锡7S模型进行管理的高校。几年来,依托麦肯锡7S模型,创业实验室制定了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和项目孵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先后成立了创业过程仿真模拟中心、创业教学与研究中心、创业实践实训中心和创业实体项目孵化扶助中心4大机构,配套了一系列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制度。创业实验室安排4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行政事务,同时面向全校选聘了26位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面向社会选聘了24位企业家和培训师作为校外创业导师,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学缘结构合理、技能互补和分工明确的师资队伍。创业实验室致力于构建以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创业、关注教师发展为主旨的实验室文化,营造同心同德、追求卓越、创享未来的共同价值观。创业实验室成立以来,开设了“创业基础”校级公选课,开发了面向师范生的创·课教学模式,与院系合作开办创新创业管理辅修专业,举办高端精创论坛和国是论坛,发表了多篇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文章。与此同时,创业实验室还每年设置百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创业和教师进修。正是以麦肯锡7S模型为管理架构,我校打造的高水平创业实验室工作模式已成了学校特色,取得了丰硕创业教育成果,荣膺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
6 结 语
高校创业实验室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鲜事物,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方面的学科支撑和经验内容,管理水平的提升面临“双重定位”难题。麦肯锡的7S模型提出了包括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能、风格和共同价值观7大元素的互联管理模型,强调系统思维、结果导向和柔隐原则,针对性的解决了“双重定
模型能够全方位、大幅度提升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田 夏,顾 婷,付宇卓. 国外一流大学综合性创新创业中心建设经验与启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2):149-151.
[2] 方 伟.中国大学生创业实训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47-149.
[3] 祝杨军.高校创业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259-262.
[4] 刘文浩,郑军卫,赵纪东,等.德国GFZ 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468.N.20170302.1535.001.html:1-8.
[5] 赵 红,李著成.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69-171.
[6] 张立荣.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变革探析—以麦肯锡7— S系统思维模型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6(6):95-97.
[7] 冯 婕,周艳玲,祝杨军.麦肯锡7S管理模型与领导艺术的提升[J].化工管理,2005(5):16-19.
[8] 徐丽琍.麦肯锡7S模型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69-71.
[9] 米银俊,倪 钢,张育广,等. 依托区域优势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322-324.
[10] 李风芹,张祥丽.新常态下高校文科实验室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6(3):18-20.
[11] 初汉芳,朱燕空.创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97-100.
[12] 张 健,姜彦福,林 强.创业理论研究与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3(5):71-74.
[13] 林 强,姜彦福,张 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85-96.
[14] 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学术研究,2007(12):13-16.
[15] 孙青虎,张 英,荣 昶.模拟仿真实验管理模型建构及效能提升策略[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0):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