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法的艺术价值及困境

2018-04-01杨金艳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300040

丝路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戏法艺术

杨金艳(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天津 300040)

引言:近年来,戏法在综艺节目中的出众表演震惊了观众的眼球,这些戏法凭着眼疾手快的隔空取物、眼花缭乱的动作变化、惊心动魄的险象表演激起了现代很多人对其的关注。但是我国传统的戏法远远不止是我们所了解的这样,我国的戏法具有丰富多彩的演绎内容,曾经在历史上有过极度的辉煌,尤其是在我国古代的宫廷中受到了大的欢迎与追捧。但是现在来看我国的戏法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戏法文化已经淡出了观众的视野,可以看出戏法传承力度低,传承人越来越少,推广力度不强等等问题成为了我国戏法受到传承与保护的重大问题,戏法于2010年被国家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深思如何将其传承与发扬,改变现有的传承困境,使其作为我国的艺术文化瑰宝永久流传。

一、戏法介绍

戏法是我国传统杂技表演中的一种,在表演的时候,戏法艺术家凭着快速灵敏的手法变化,让我们的观众在视觉与听觉上面产生很大的错觉,从而认为这些艺术家可以将很多现实中不可能完成的现象表演出来。戏法在我国的传承历史悠久,根据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记载,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汉代就有了吞刀、吐火、画地成川等戏法类艺术表演,这些戏法应该属于人类世界最早创造出的戏法。戏法不同于其他艺术,它是一种产生于民间,盛产于宫廷,然后又回归于民间一种艺术表演。戏法产生于民间,所以戏法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我们民间的日常生活,例如锅碗瓢盆、凳子、椅子、梯子、笼子、柜子、箱子、刀子,戏法的表演形式也具有随时随地的特征,既可以是民间繁闹的街市,也可以是剧院等大型艺术殿堂。

我国的戏法表演表现的是戏法艺术家的手段灵活,其关键手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分别是捆、绑、藏、掖、撕、携、摘、解等技巧这几种手法技巧,虽然只是我们熟知的几种手法动作,但是要想在成百上千的众目睽睽之下将这些表象动作做的完美无瑕,从而将动作背后的真相掩盖得彻底,对于戏法艺术家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眼中看到的艺术家以夹带藏掖为表演手段,同时借助口彩相连加以辅助,全方位的吸引观众的眼光,以实现艺术家手法的细微变化,成功的完成表演。

二、戏法的历史传承

戏法在中国传承历史悠久,可以说戏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魔术之一,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戏法在中国,历史史料中出现是在公元前108年,汉书《西域传赞》记载,汉武帝刘彻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作巴俞都户,海中砀极,漫衍鱼龙,鱼抵之戏之以观视之。这其中提到的漫衍鱼龙就是汉武帝用来招待外宾的戏法。

戏法传承至明清时期,已经很少在宫廷中表演,缺少宫廷式长的戏法在民间广泛传播,并且其形式与内容得到了大量的创新,使得戏法在民间占有强大的市场,并且发展成熟,在当时,戏法艺人如果混迹于大街小巷画地为台进行表演是为“撂地”,如果戏法能够受到富户人家邀请进得厅堂进行表演,则称为“厅堂”,“撂地”与“厅堂”是当时最主要的两种表演方式。

清末明初时期,出现了繁多的著名戏法表演艺人,他们改变了传统流浪街头的表演方式,开始将表演场所固定为人口众多的公共场所,例如北京天桥夫子庙、天津三不管地方,而且由于演出场所的固定,按照演出方式与内容逐渐分为南北两派。至此戏法的表演内容与表现表演方式得到完善与成熟,成为了广大民间的艺术产物,在民间街头 巷尾广泛流传。

清光绪年间,戏法艺术大师唐再丰用时30多年时间将中国传统戏法按表演方式与种类统计记载了320多套,并且绘制成了《鹅幻汇编》一书,这是中国关于戏法最完整的记载,成为了后期学者与艺人研究与学习中国戏法的重要文献资料,但是比较遗憾的是这320多种戏法,传承至今的仅有20多种。

辛亥革命以后,曾在清朝宫廷内任“掌仪司”四品顶戴的张宝清来到了天津,组建了中国戏法协会“义和堂”,从此开始在天津广收门徒,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戏法艺人。其中罗文涛、穆文庆,闫文景,刘文智,王文邵等五位最出名的门徒被称为当时戏法的“五大文”。罗文涛是著名的古彩戏法艺术家,因为其学艺精湛,戏法艺术高超,每每在演出的时候,演出手法干净利落,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戏法表演得天衣无缝,能在观众炸眼的瞬间,将将装满水的金鱼鱼缸和熊熊燃烧的烈火转换在观众的眼前,令人拍案叫绝,因此被称为了“罗满台”的称号。而穆文庆(艺名“大天一”)是张宝清最得意的门生,在向张宝清学艺完成之后,也曾到世界各地进行戏法艺术学习,以国外系法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最后将戏法艺术发扬光大,收取了大量门第众生,我们所熟知的杨晓亭、陈亚南、徐剑秋等都是其学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以天桥艺人为班底,组建了中国杂技团和北京杂技团等专业团体,其中的古彩戏法演员,几乎都是大天一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穆派戏法也因此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由于穆文庆对中国戏法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穆派“天一门”创始人。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另一位戏法传承人王殿英就是北派戏法的代表人物,他师承王文绍、郭璧臣。王氏戏法注重口彩,语言幽默,观众不仅能欣赏演员的手上的神奇变化,还能听到相声一样的语言,感动非常亲切。惋惜的是王殿英于2010年逝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法的代表性传承人肖桂森挑起戏法传承的重任,他挖掘整理并重现王殿英先生的优秀传统节目,使之重新搬上舞台,他的代表节目有《六连环》、《鸳鸯棒》《纸条变鱼》、《仙人摘豆》、《亮摔》、《金玉满堂》等,现在肖桂森正在把戏法的传授给王殿英的孙子王迎,继续传承北派戏法。

三、戏法的艺术价值

(一)戏法的文化价值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戏法在中国的传承有几千年的历史,戏法在每个时代表演的内容表现形式都有着与时代相适应的特色,所以戏法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演变,每一个细节无不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

戏法起源于民间,所用到的演出道具与内容均来自于民间底层生活,所以我们研究戏法文化是最大的特征没有脱离中国底层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它随着历史的变化呈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所以戏法的演变也没有脱离与他同时代的民族历史与社会环境,戏法在传承的过程中,依靠的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的内容是积淀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生存的智慧结晶

(二)戏法的表演风格

戏法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条历史长河中,也经历了数千数万名戏法艺人的演绎与创新,他不仅集结了历史时代文化的智慧,同时也是数千万戏法艺人的智慧与精神结晶,通过戏法的表演风格,将历史传承过程中的精神面貌,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全面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在戏法起源的时候,由于缺少乐器伴奏,所以戏法艺人在演出的时候是一边说一边演,从而练就了他们手与口紧密配合,手到口到,口到手到的出色演绎风格。而且他们在说的时候语言的诙谐幽默,虽然是对手上动作的介绍,却可以感觉出是在听一场有声有色有形的相声表演。

(三)戏法的社会价值

时代的辉煌与更替,政治的盛衰与繁荣,战争的胜负与激烈程度,经过时间的磨灭,唯一能够反映出当时情景的只有文化,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盛衰富足来讲,只有当这个民族的文化能够被世代传承,才能体现出这个民族存在的意义。所以戏法的演绎与传承,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再现与传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戏法丰富多彩的表演也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戏法传向海外是在1899年,当时的中国戏法艺术大家朱连奎先生组建的司法班在美国国际博览会演出,得到了海外朋友的大加赞赏,尤其是口吐百丈、空竿钓鱼、碎纸还原等节目在海外引起了很多艺术家的关注,并且对这些艺术节目进行模仿表演,从此以后中国戏法享誉海外,受到了众多外国艺术家的追捧。

四、戏法传承的困境

(一)遗传承人的急速减少

戏法传承人的急速减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热爱戏法、参与戏法传承的人少,二是对现有的戏法传承人进行培养时困难重重,不能达到传统戏法艺人的艺术境界。

1、戏法传承人数量少

纵观国内所有戏法传承人,现在能够带来票房效应的也仅仅有20人左右,而当年戏法演绎兴旺繁盛的年代,仅天津一个市区就有48对有名气的戏法演员,在当时的晚会中,戏法是晚会的必选项目,最多的时候一场晚会中有五场戏法表演,而且都是不同的戏法团组与演员进行表演,表演形式也各不相同,每次晚会结束,晚会观众津津乐道的就是晚会中的戏法节目,而现在这种盛况已不复存在。

2、培养人才困难

戏法的表演主要涉及的都是肢体的动作及灵活度,所以要想把戏法表演得炉火纯青,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例如有的戏法在表演的时候,演员身上的负重将达到六七十斤,而且很多道具里面都是带水带火或者玻璃等非常危险的物质,而演员要带着这些危险的东西,上窜下跳,行走自然,还要做到表情自如,让观众看不出戏法演绎得破绽,这就需要演员有坚强的毅力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才能完成,而在当代社会能够培养出这种精神的人才非常少。而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年轻的人受到网络时代的冲击,影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很多吃苦耐劳,通过踏踏实实的刻苦训练与技术演绎获得报酬的工作往往难以胜任。比如西方的魔术表演,很多时候只需要简单的道具,经过简单动作的训练,就能够获得观众的掌声,赚取大量的财富,这样的艺术表演更能够获得年轻人的喜欢,这也使得戏法的传承市场更狭窄。

(二)戏法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首先是戏法学习困难,传承戏法的人才变少,使得戏法的影响力更小,同时戏法的演绎的时候,所置办的道具费用很高,如果戏法演员没有学到炉火纯青的演绎技术,得不到足够的报酬,往往入不敷出,是很难继续戏法表演的。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任何一场的舞台综艺节目表演中,各种歌唱、舞蹈、小品、相声等各种表现形式云集,而节目时间有限,任何一项戏法的表演都需要十分钟以上的时间,这也造成了很多节目没有条件去安排戏法类艺术节目表演,久而久之,使得戏法的影响力变小,逐渐失去了演艺市场。

(三)戏法的现有节目有限

戏法的传承除了市场与时代的影响以外,戏法本身在传承的过程中节目变得越来越少,也是其被市场冷落的原因。在清代的时候,我国的戏法名目有370多种,而传承至今仅仅有几十种,表演形式极度有限。究其原因,第一是与戏法的传承方式,戏法传承讲究一对一口传心授,而且需要,多年时间的刻苦训练才能最终掌握戏法的表演,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戏法的规模化发展。第二,学习戏法的人越来越少,有天赋、有能力继承高超戏法的人才越来越少,经过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很多中国历史上动作难度大,技术高超的经典戏法未能传承下去,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续头术、贯金石、吞刀吐火、杀马剥驴等大型戏法节目,传承至今,已经鲜有人能够演绎得炉火纯青。

五、戏法传承展望

虽然戏法现状堪忧,现有的戏法艺人及相关组织结构一直在为戏法传承努力前行。天津戏法大师王殿英先生之徒肖桂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一直在努力从事戏法传承的工作,他的徒弟王迎和陈梅都在戏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陈梅,现在是黑龙江杂技团优秀魔术演员,是现今唯一的从事落活的女演员。曾经的上海世博会以肖桂森为首的戏法艺术团在“天津周”连续表演了六天,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热烈关注,很好的发扬了戏法艺术。

结束语:

戏法相对于其他艺术行业,其门户观念与师承思想相对严重,属于一种保守型的艺术传承。而要打破这一僵局,需要现代的戏法艺术大师具有更开放的眼光与开明的思想。一是要挖掘我国传统的戏法表演种类,通过翻阅史料,查阅中外资料,对戏法表演节目进行地毯式搜索,加以学习传承,保证我国戏法传承的完整性。第二是对现有的戏法艺术节目及传承大师进行统计挖掘,传承与发扬他们的戏法艺术表演。第三,将现代的高新科学技术运用到戏法表演,增强戏法表演的感染力,同时也使戏法表演能够与时俱进,吸引更多青年人的目光,激起更多人的学习与传承兴趣。

猜你喜欢

戏法艺术
中国戏法亟需保护传承
鸡蛋戏法
纸的艺术
登堂入室
硬币戏法
消失的硬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