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优势 促进教学科研共发展
2018-04-01尹艳丽周克兵王文宇王红美陆军装甲兵学院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北京100072
尹艳丽, 周克兵, 王文宇, 王红美(陆军装甲兵学院 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 北京 100072)
0 引 言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和军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部队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军队院校的学科水平和科研教学实力,为新装备的研制与发展提供研究平台,为装备保障提供技术支持,为培养高水平装备保障人才和创新型科技英才提供优势环境[1]。10余年来,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形成并逐渐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 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
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家从事机电设备和武器装备再制造领域的政策研究、基础理论、关键技术、质量控制、设备研发与工程应用的国家级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唯一具备再制造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硕士、本科各层次人才培养能力的教学单位[2]。重点实验室拥有高速火焰喷涂系统、自动化微弧等离子熔覆系统、机器人智能光纤激光熔覆再制造系统、超声相控阵探伤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工艺、检测设备,实验教学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2 以科研融教学,实现教学科研相长
2.1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重点实验室探索形成了主讲教员资格审查和岗位责任制度,要求正高、副高职称的科研人员每年需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长期坚持教学第一线,逐渐形成了再制造学科教学团队。同时,重点实验室还加大实验队伍培训力度,选派中青年实验骨干到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3-4];充分利用学院政策,科学定制人才资源开发措施,积极设立实验岗位,并通过组织开展理论研讨、业务培训和实验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实验队伍素质能力。
2.2 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
重点实验室牢固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发展,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5-7],鼓励和引导教员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堂、融入教材,以科研创新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实践,及时将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教学能力。鼓励教员根据课程类型增加科研方法训练环节,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经历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读书报告、文献综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员在完成科研课题时,将科研课题分解作为教学示例,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例如,本科必修课“装备再制造工程”,由重点实验室负责撰写教学标准,并采用重点实验室撰写的教材,教学内容直接选材于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将装备再制造寿命周期理论、装备再制造工程设计、装备再制造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也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2.3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创造良好的学术条件,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学术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8]。重点实验室每学期都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室做各类学术和学科专业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重点实验室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比如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再制造国际论坛等。通过参加学术活动,学生接触到了学科前沿动态,开阔了学术视野,扩展了知识面,为专业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重点实验室鼓励教员利用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科学研究,以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9-10]。为提高学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行导师制度,聘请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
2.4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紧密结合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新途径,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取得了多项教学改革成果。其中,以重点实验室人员为主体完成的“再制造工程学科专业的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军校机械加工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3 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拓展教学
3.1 实验教学
重点实验室承担“装备再制造工程”“工程材料”“装备应急维修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利用重点实验室先进的实验平台,积极开展自主式、研究式教学。重点实验室组织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按要求按学时编写“实验指导书”,供学生学习参考,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发展,激发开展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重点实验室还将部分区域和实验设备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3.2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初步完成工程设计和科研实践基本训练的综合性教学环节[11-12]。为此,在毕业设计选题中坚持与教学、科研、部队紧密结合的原则,既要有一定难度,也要工作量饱满,以工程实践性、应用性课题为主,适当控制纯理论性课题,力求具有先进性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实践表明,结合重点实验室科研课题开展学生毕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及时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和技术发展现状。此外,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还有利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3.3 创新训练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研究兴趣;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科研,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13-15]。多年来,重点实验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平台和基地,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高水平科研项目,吸收了众多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成效
重点实验室根据新时期军队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立足科学前沿研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2012年,重点实验室成功申报国内首个“再制造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为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我国再制造学科专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2名博士后依靠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其中,2篇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篇学位论文获得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学位论文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学位论文获得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学位论文获全军优秀硕士论文,2篇获全军优秀硕士论文提名。实验室毕业学生分赴国内科研院所从事再制造研究工作,成为我国再制造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5 结 语
实践表明,通过加强教学研究和改革探索,进一步强化了教学科研良性互动、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既有利于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也为重点实验室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龙 勇, 李 克, 袁 静,等. 加强重点实验室开放性 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 34(2):253-256.
[2] 装甲兵工程学院. 徐滨士院士科研文选[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 龙 勇, 谢 建, 袁 静, 等. 推进重点实验室改革 促进教学科研全面发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5): 128-130.
[4] 李明河. 论重点实验室改革,重点实验室建设与重点实验室技术队伍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2): 1-4.
[5] 李晓豁.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促进教学科研工作[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 2010 (4):29-31.
[6] 季敬璋, 吕建新. 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 高教论坛, 2009(1):70-72.
[7] 陈国华, 高 原, 邹 娟. 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 10 (4):161-164.
[8] 何 勤, 张志荣, 黄 园. 依托重点实验室优势构筑药剂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8):9-11.
[9] 黄作喜, 王自丙, 彭文露. 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12):110-112.
[10] 张 艳, 刘应征. 依托重点实验室 培养科技创新团队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5):126-129.
[11] 周合兵, 祝凤荣, 陈 琦, 等. 构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6):713-716.
[12] 包晓华. 蒙医药重点实验室在构建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J]. 实验室科学, 2013,16(6):116-118.
[13] 戚国强. 现阶段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2): 30- 32.
[14] 吴 康, 王车礼, 孙小强,等. 浅谈重点实验室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5(6):83-84.
[15] 孙正伊, 王馨苑, 李数霞. 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中医内科学硕士创新能力的探索[J]. 大众科技, 2015, 17(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