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家国情怀

2018-04-01刘德林

实事求是 2018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初心中华民族

曾 力 刘德林

(1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湖南 娄底 417000;2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所受到的良好家风和家教成功地塑造了他亲民爱民、爱国如家的勤政作风和执政理念,习近平把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把对家庭的关爱上升到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家国并重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情怀。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

新时代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世界的认可,也标志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代风采,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告别了旧社会的悲惨生活,远离悲情世界,向着更高更远的梦想前进。

一、人生经历培养了他亲政爱民的人民情怀,辗转多地的一线工作经历,升华了他心系祖国、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1.家庭教育。家庭是个人成长的起点,是个人接受社会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中国古代有“养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凸显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影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把家庭排在社会个体接受教育的第一位,他指出:“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只有当根苗茁壮,枝叶才能茂盛。”[2](P359)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也对家庭教育有所论述:“工人阶级后代的成长,主要应取决于工人阶级家庭对子女所进行的教育。”[3](P673)重视家庭教育,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习近平出身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庭,其父亲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功勋卓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作为革命家庭出身的子女,深受革命精神熏陶和洗礼。习近平曾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4]良好的家风,成就了习近平的一身正气与高尚品格。在老一辈革命家的谆谆教导和精神感染下,习近平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养成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生活在革命家庭,深受严格的工作纪律与严肃的生活作风感染,同时较早接受良好政治生态的熏陶,习近平从小就具备了坚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及较强的政治意识。习近平很重视家风建设,家庭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沃土,是成才的基础,对家庭的浓厚的情感,凝聚成了他对国家这个大家庭质朴而深情的热爱。“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的好,社会风气才有基础。”[5]习近平说:“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总是讲孩子们不要放在温室里,要经受大风大浪。”[6]习近平15岁的时候去陕北农村插队,在7年的摸爬滚打中,实现了从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为一体的转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很彻底的过程。

2.工作经历。习近平说:“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他们生活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7]大学毕业后,习近平放弃了在北京舒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会,到比较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去插队锻炼。在农村插队时期,他与农民吃住在一起,干活在一起,没有端架子,摆身份。梁家河,是习近平最早下乡插队的地方,至今,当地老百姓还对那时的习近平记忆犹新,而习近平也对这块曾经付出青春、倾注热情和斗志的地方倍加关怀。这里是习近平人生起步的地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西北黄土高原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和底蕴,成就了他对人民对国家浓浓的赤子之情和拳拳之心。河北正定,是习近平政治人生历练的开始,他想方设法带领当地村民致富脱贫,尽心尽责为人民出谋划策;招贤纳才,扶贫扶智,从全国看正定,从高处谋发展,夯实了他政治生涯的基础。福建宁德,习近平勤走基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活问题;大力惩治腐败,清理干部队伍中违规住房问题,获得当地群众的一片赞誉。用权为民,施政为公,成为日后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根本理念。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

从福建到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脚踏实地;从基层到中央,从沿海地区到经济重地,习近平总书记施政经验更加丰富,管理视野更加开阔,政治追求更为远大。在浙江时期,习近平曾带领浙江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到革命摇篮——南湖红船接受革命教育,用红船精神促进激励浙江的发展,勉励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践行红船精神,弘扬利用红船精神为新时期浙江发展再接再厉。[8]习近平曾经带领浙江党政干部考察团奔赴革命圣地井冈山,重温革命精神,忆苦思甜,为浙江经济转型发展寻找灵感与智慧,以革命精神激励工作,不忘革命初心。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带领全党全国进入了治国理政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阶段。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习近平不断强调理想与信念建设的重要性,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家国情怀融入到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把对家庭的关爱上升到对国家的热爱,对家庭成员的关心上升到对中华民族的关注,把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上升到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热爱,致力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未来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和谐共生。

二、历史悲情是激发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前进的动力,是探索国家出路的基本精神支撑,也是形成中国共产党革命初心和历史使命的前提

中国历史是充满悲情色彩的。五千年的中国史分分合合,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充满了迁徙与离散。中国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使自然灾害(干旱、洪灾、虫灾、瘟疫)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常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更是遭遇了“五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封建官僚的肆意压榨、买办资本的无情盘剥,中国人民生活暗无天日。“我们国家一百多年受屈辱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人的悲情心理。这种悲情心理曾经推动过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地为独立和解放奋斗。”[9]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激起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不惜杀身成仁进行艰苦尝试,向西方学习、向先辈学习,不论采用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铸成了中华民族悲怆的历史记忆。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困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10]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前路渺茫的旧社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为挽救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斗争,承担起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过艰苦卓绝、出生入死的奋斗,终于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艰难,让中国共产党更加珍惜革命成果,更加坚定革命初心,勇担使命。不畏困难、永远向前是党的革命本色,坚定信心、勇挑重任是党的信仰底色。党以无比坚定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无愧于“两个先锋队”的光荣称号,也无愧于始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从1840年以来,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在战乱不断、灾难频仍的进程中命途多舛。近代以降,无数先贤圣哲面对亘古未有之变局踌躇满志蹒跚而行,中国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无数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中国近代历史就是用鲜血来书写和擘画的。这种悲情记忆与悲凉心境也激发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毅力和斗志,中国共产党正是具有这种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精神,抱定初心、砥砺前行,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迈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三、初心坚定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先进性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胜利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之源

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11]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本,是永葆先进本色之源。为了不违初心、不辱使命,97年来中国共产党如履薄冰,时刻以党的纪律和理想信念严格要求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了改变贫穷落后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服务,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入党的章程中,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本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为中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懈奋斗,克勤克俭,没有自己丝毫的特殊权利和利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国为民的纯洁品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爱国情怀。97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解放思想的胆识与智慧。

以党员质量确保初心的坚定和纯洁。“徒有虚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而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和清洗‘混进党来的人’。”[12](P45)把好入门关,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员严格要求,严格筛选,严格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常思为民之心,常做惠民之事,常为利民之举。提高工作能力,端正服务态度,增强服务意识。接受群众监督,敢于面对群众批评。

以纪律保障初心的坚定和纯洁。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纪律建设,严以律己。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于违反党纪国法的党员干部绝不姑息,对于破坏党的纪律、损害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党员干部毫不手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党员干部在制度约束下开展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纯洁党员的初心和党性。“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1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性与初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就会缺钙。志当存高远,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才会更有超脱的视野和格局。理想信念是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促进更大的能量完成看似不可能的工作。有了远大的理想信念,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就不容易被蝇头小利、歪门邪道的利益所诱惑和迷惑,能专注于正义而光荣的事业。“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体现。”[13](P224)

以不断进步的事业巩固和坚定初心。用成功创造成功,用成就促进成就,不断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让广大党员干部信心满满意志坚定,充满动力和激情。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的自豪感获得感成就感与日俱增,广大党员干部也收获了信赖感荣誉感进步感,中国正从改革开放走向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向全面小康迈进,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中国正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积极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伟大梦想是化解历史悲情,升华初心使命,持续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和谐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不可一世的繁荣与辉煌,只是在近代遭到了挫折和失败,但是中华民族的底蕴和根基并没有被动摇。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和共同努力,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刻,离伟大复兴如此之近,中国正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梦成为世界各国高度认可和赞誉的共同理想,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世界大国的理念和风范,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气派和大国格局。习近平说:“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14]

1.个人梦想。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有信念、有理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15]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个人都应珍惜机会,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获得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机会。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成为当下中国的最佳状态。今非昔比,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积贫积弱的旧时代,中华儿女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中国做后盾。中国实力的强大,发展潜力的巨大,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在个人发展需要的软件上,无论是制度供给、法制保障、创业创新条件等获得充分的满足。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提升,个人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人的奋斗越来越倾向于社会奉献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逐渐融合共生。

2.国家梦想。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6]近代中国的支离破碎与断壁残垣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奋发有为的决心,在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舞台中央。当下中国不仅仅追求物质财富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而是向着更好更高质量的文明前进。进入新时代,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部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力争实现全面均衡、生态健康、文明进步的生活生产环境。党在大力推进“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的同时,加紧自身的建设,力争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保持党的宗旨不变,本色坚固,党性坚定。努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把党建设成为新时代更具有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政党,为新时代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的建设,雄安新区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雄安新区不仅仅是一个城区的规划,也不仅仅是一个新区的建设,而是国家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探索,对中国城市战略布局的探索。

3.世界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17]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与世界的合作交流,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时时刻刻都与世界发生联系。近代以来,中国虽然遭遇西方各国的凌辱和劫掠,但是现在逐步强大的中国,牢记历史,却没有牢记仇恨;铭记耻辱,却仍旧开放包容。中国欢迎周边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睦邻友好,以邻为善,与临为伴。中国坚持与世界大国一道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世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支持世界各弱小国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为非洲地区提供教育、医疗、卫生、贷款等援助。“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8]中国秉持“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念,坚持与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中国在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绝不是对世界构成威胁和挑战,中国梦是和平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是真诚的梦,与“非洲梦”“欧洲梦”“美国梦”以及“世界梦”是一道的,是殊途同归的。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合作和谐共处,建设一个超越疆界超越文化的人类大家庭。我们坚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顺应时代发展对当今世界性质和人类未来走向作出的重大判断,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全人类共同合作、谋求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人类建构起思考重大问题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等方面的系统概括和提升,也是推动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创造性的中国方案。在应对多变的世界局势和全球性危机时,这一理念必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生态和谐带来正面影响。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和满足了时代和平与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助于人类应对时代环境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困难,而且对推动各国间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1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智慧引领新时代中国人民走向世界,把传统文化家国同构的哲学底蕴升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国情怀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底蕴,有为民请命的牺牲精神,又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而奋斗的世界主义情怀。如学者王义桅所说:“中国共产党不仅有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带给世界四个自信:‘政党自信、社会主义自信、全球化自信,人类自信’。四个自信正转化为行动自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9]

猜你喜欢

共同体初心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永远的初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不忘初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