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音乐节目与民族文化传承
——以广东卫视《国乐大典》为例

2018-04-01彭秋华

视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国乐演奏家乐团

□ 彭秋华

举目四望,近几年的歌唱竞技类节目占据了电视综艺的半壁江山,大家熟知的《我是歌手》《蒙面歌王》《中国好声音》等这些鼎鼎大名的节目可谓是火遍大江南北,成为了大家业余的重要谈资。然而传统音乐的综艺节目却寥寥无几,影响力比起这些以流行音乐为主打的节目来说也差远了。

由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以“聆听盛世国乐、奏响永恒经典”为宗旨,大胆创新,勇敢地挑起了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责任大旗,是一档立意高远、以传播民乐为己任、立我民族之自信为目的的好节目。广东卫视能够在现如今激烈的收视抢夺战中,重大局、讲政治,打造这样一个上档次、有担当、注重社会效益的文化综艺节目,值得全国观众竖起大拇指点赞。

一、挑战高难度,彰显文化自信

从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家喻户晓的《超级女声》开始,直到今天的真人秀歌唱竞技节目《我是歌手》,十余年里流行音乐经历了从“草根”回归“专业”的进程,这是大众审美的变迁。然而,相较之下作为“雅”文化的民族音乐一直是默默流转,传承和发展也处于越来越艰难的境地,年轻一代尤其90后只知大牌流行歌手不识红线女的现象让人担忧。民族音乐门槛高、受众面窄。广东卫视推出以“揭开中国音乐之美”为初心的节目《国乐大典》,普及国乐、传承经典,彰显了对民族文化坚定的自信。

(一)融合中西方乐器,西为中用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不停地传唱下去”,节目评委嘉宾、著名国乐演奏家方锦龙这样说过,同时他也表示,西方的交响乐模式可以引入到国乐的演奏中,比如龚锣新艺术乐团在演奏《康美之恋》时加入了大提琴。从节目中我们知道,小提琴和琵琶都是从两河流域走出来的,这也是中西方乐器可以相互融合的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把西方乐器拿来演绎中国的经典曲目,更是传达了中国音乐的兼容并包、内蕴丰富。

(二)新编曲赋予经典曲目新的生命力

节目中晋风乐团合奏《托卡塔》,原曲是表现现代生活焦虑、烦躁情绪的《飞车》,乐队改编之后采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曲风,表现自由、奔放、热情的情感,富有变化,令听众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曲风的不同。这一类的曲目还有符生乐团的《梁祝》、女子水晶乐坊的《枉凝眉》等,经过重新编配、重新编曲,让经典曲目散发出时代的气息,让经典与时俱进。

(三)新玩法大大提振了对民族音乐的信心

相较可以预先录制成录音带作为伴奏的流行音乐来说,严肃音乐,更依赖于现场演奏,由于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和苛刻的客观条件限制而变得式微。①这也是民族音乐发展的自身条件局限,因此,节目还结合吉他等电声乐器、RAP(说唱)等现代流行音乐的手段,巧妙地避免了声道的单一性问题,由东山少爷和南亭会乐团合作完成的《叶问》开辟了摇滚民乐的新模式,让大家对民族音乐未来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另一方面,强化民族乐器的器乐化也是突围的一种选择,器乐化就是突出乐器本身的音色、加强演奏的技巧,而不借助电声乐的辅助,这两种途径都给观众带来专业级的视听享受。

二、以经典音乐为载体传承民族文化

“国乐”也就是中国经典民族音乐的观众群体相对比较窄,《国乐大典》可以说是电视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节目希望通过演绎经典,让观众欣赏、品读并且喜欢上经典音乐,并借此传递经典中的文化精髓。《国乐大典》给观众带来多个民族音乐的视听享受,奔放豪迈的草原文化、柔美动人的苏州文化、粗犷壮实的陕北民乐、温婉内敛的岭南文化等,都在乐曲中得以呈现。

(一)大师出手,名家助阵,提升节目段位

每种音乐形式都有先锋,他们的引导、指正对于后辈的成长非常重要。《国乐大典》邀请到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作为常驻点评嘉宾,他从业40余年,不仅在琵琶专业获得业界大师之称,还通晓阮、二胡等乐器;梅派传人胡文阁先生作为香港赤焱乐团的助阵嘉宾,在台上唱出第一个音的时候,就惊艳了所有的观众,一曲《贵妃醉酒》更是让梅派艺术大放异彩;知名演唱家龚琳娜倾情献唱,观众陶醉在她艺术级的美妙声线中;国际马头琴演奏家李波老师超凡的演出经历以及在国际上宣传马头琴文化的数十年坚持令人敬佩。此外,还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等坐阵点评席,他们的到来表明了节目的专业水准非常高。还有个特别的设置,中山大学国学教授郭冰茹在评委团里是唯一的“非行家”,她的功能是解读乐曲的内涵以及相关的文化故事,节目通过这个角色设置,帮助观众理解乐曲,让经典音乐更深入人心。

(二)节目给民族音乐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大平台

神骏乐团带来了蒙古草原文化、晋风乐团代表的是陕北山西的民俗文化、赤焱乐团代表的是香港多元文化下传统民乐的创新和发展、龚锣新艺术乐团带来的是西方与中国音乐结合创新的产物、海上城潮乐团代表是潮汕地区的本土文化、南亭会乐团则作为广东粤语地区民乐的新生代亮相,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在这个舞台各自缤纷又相互借鉴,实现了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

国际马头琴表演艺术家李波老师,作为助阵嘉宾参加节目,圆了神骏乐团多年的夙愿,节目点评嘉宾方锦龙与手鼓演奏家马里、二胡演奏家卞留念既是多年老友又是圈中名家,他们三位在台上合作了一曲《吐鲁番的姑娘》,美妙生动的音乐令舞台熠熠生辉;失联三十六年的年少知音雷群安(赤焱乐团)和李波老师在节目中再重逢,感慨当年,佳音重现,感动现场!让年轻一代受到极大的鼓舞。

节目通过竞赛的方式,促进了各派民族音乐的交流,这些乐团台上是竞争对手,台下却是好朋友,他们在后台排练的时候切磋技艺、交流学习,形成了一个“文化圈”。节目邀请的乐团,都是民族音乐界的代表,也是新生代力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年轻”,这个节目也可以理解为国乐版的《我是歌手》,年轻的演奏家让民族音乐在年轻人的心里留下印迹,让这些年轻的民族音乐人为全国观众熟知,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承。

(三)以音乐为载体,传承文化是核心

“晋风乐团”演奏的晋北梆子《三对面》不仅通过唢呐、笙、口琴子等乐器表达了曲中热烈对唱的场面,还加入了国家级和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的表演,呈现了“变脸”“帽翅功”“喷火”等绝技,通过音乐和戏曲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搭配组合提升了故事的感染力,同时让我们了解孝义木偶这一艺术形式,看到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上的窘境,引发思考。再如龚锣新艺术乐团演奏《侠心飞白》时,邀请毛笔书法家现场挥毫,写下“飞白体”书法,诠释曲意的同时让观众对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有所了解。这些“配角”自然没有乐曲本身吸引人,但是增加这些元素让节目在保证一定艺术水准的同时,以综艺方式增加了可视性,也是在向大众传达民族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的可能性,对电视综艺节目如何让年轻一代喜爱并关注传统文化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三、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电视综艺的使命

传统音乐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神文化产品,是情感交流的利器,音乐是不分种族没有国界的语言,是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传承传统音乐,就是传承民族文化。发展传统音乐需要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的辛勤耕耘,也需要观众群体的关注和爱护,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多多打造像《国乐大典》这样富有内涵、社会效益好的综艺类节目,摒弃只追逐经济利益、炒作明星、放大名人效应的快餐文化思路,才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注释:

①任佳.流行音乐编曲“老歌”换“新颜”的魔术之手[J].人民音乐,2018(5).

猜你喜欢

国乐演奏家乐团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演奏家
滚烫的交响灵魂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
香港中乐团第37乐季开幕音乐会:千年之声 钟乐龢鸣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