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创作中临摹、写生的重要性
2018-04-01付杰
付 杰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111)
一、中国画中临摹的重要性
临摹是中国绘画学习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及方法,是继承前人表现技法的一个主要过程,众所周知,一个画家的成长,一般来说要经过从临摹到写生、创作的过程。临摹主要任务是学习前人的表现手法、艺术处理及创作方法等,能够学习到前人如何从生活中选择题材、处理体裁、表达思想、慨括物象、经营构图和笔墨运用,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把前人长期积累的创作方法、笔墨技巧等经验很快继承下来,从而学习前人的优秀传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说临摹是基础课,是中国画技法学习入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今天创作出新的重要条件,所以南宋谢赫的著名《六法论》中,把“传移摹写”作为一法,所谓“传移摹写”就是临摹。现在有些人认为只要多画写生、素描、速写之类,就可以代替甚至取消临摹,这是极端错误的,古人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
当然,学习前人作品,如果全部否定或全部肯定都是不对的,因为前人的作品,也并非十全十美。所以我们临摹作品时,也应该选择好的范画,因为一个范画往往并非面面俱到。例如笔墨很好,但构图却不佳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思想上一定要弄清楚,学习时有所侧重,择画应以理法性强、章法严谨、笔法规范、墨法多变、色法和谐而典雅者为佳。
临摹须先学会读画,要把临摹和读画结合起来,同学习写文章要读书一样,要学会分析、梳理及研究,找出范画的技法效果、特点、以及风格流派、用笔用墨及构图取材方面的特征和技巧,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才能保证临画的技法效果更为准确,而减少失误,保证临画的质量。同时需要系统地阅读画史、画论、画录等一类的理论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不至于陷入俗气、匠气之中。
临摹有多种不同情况,有拓临、对临、背临、意临等方法。对临既是对照临本,按原尺寸和表现物象的技法特点,用笔用墨都是原原本本地进行临摹,要尽可能地画准,这就需要认真、细致的态度。对临也不是看一眼临一笔,而是先经过长时间的细读分析,加以比较,有了较深认识的时候再动笔去临。开始时,可能一知半解,属于机械地摹仿,但是反复多次后就能悟出其中奥妙,有时还需要在对范画的精彩部分,如笔墨技法、造型特点、花姿鸟态等格外用功,以掌握其精华,通过局部临摹,掌握其方法,做到“宁少勿滥”,不可“囫囵吞枣”这是一种有选择的学习方法。
经过对临几遍之后,对原作的精神面貌,笔墨技巧有所了解后,便可逐步过渡到背临,以默写的方法记忆默画而成,这是巩固对临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背临较难,但它不受拘束,在笔墨运用上更加自由,往往可以取得更生动的效果,而且通过背临还能逐渐过渡到自由运用的新阶段。
意临是更高阶段的临摹方法。明末唐志契说:“临摹最易,神气难得,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意临是参照范画,把握范画整体意境,可以抓其主要特点,力求神似,再揉以自己的感受,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把范画中带有规律性、情趣性和传神特点的东西反映出来,让临出来的画,“即像人家,又有自己在内”。这已经是带有创建性的临摹了,同以往带复制为目的,那种纯客观的临摹,是完全不同的。
总之,凡临摹总要眼看、脑想、手临全盘运用。不能只为临摹而临摹,因为我们通过临摹,不只是满足于学习一家一法,而需要从各家各方面滋其营养。如:赵之谦以北碑入画。陆俨少、黄宾虹笔墨功底大都是从“四王”而来,黄宾虹的画,整体来看,自是他的风貌,仔细分析,又有黄、王、倪、吴的笔法。张大千40岁前“以古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朱耷、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所以他们的画中,有丰富深厚的内在东西。
二、中国画中的写生
继承是为了创新,继承只是手段,而创新才是目的,通过临摹我们可以获起历代画家在生活实践的感悟积累,而学习传统技法,关键是学习前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对大自然写生中的提炼,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历代智慧的画工、画家们是在深入生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逐步丰富完成的一种特有造型艺术,这种直接切入生活,感悟自然,是积累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正是符合《六法论》中讲的“应物象形”,实际上就是写生。
写生是自然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也是画家直接从大自然的客观物象中提取和积累素材及训练造型能力的方法。一个画家的造型能力,首先要通过写生来获取,因此写生是造型的根基,忽视不得。我们在面对大自然观察、研究、记录中通常使用写生、速写、默写这三种方法,作为培养正确造型能力的基本功,也是收集创作素材的途径。三者,各有自己不同的功能,又密不可分,互有联系及不同阶段的要求。在写生中,首先要随创作具体要求确定所要搜集的素材。写生对象确定以后,须仔细全面观察,从中发现所要表现对象的特征,分析共性个性、选定构图的位置,再深入细致地研究对象的环境氛围和季节影响的不同变化。有了全面认识后,通过描绘记录下来,因此,写生过程中观察体验生活,远比绘画时间需要的更多,应当是循序渐进、由静到动、由简到繁,由一花一叶到折枝成林,从简单的局部构图到复杂的整体构图,对自然物象有目的进行精选、取舍、概括和提炼,强调题材的情、趣、意以加强艺术效果。
写生是“外师造化”的过程,是从“所见”到“所知”,由“视觉”到“传达”的过程,也是长期积累才会有结果的过程。写生要避免盲目性,要根据创作要求来选择写生对象,不至于出现没有目的,画来的东西没有用处,而有用之处,又往往没有画。同时写生还要注意和古人作品进行比较、进行印证,从中研究由自然生活到艺术创作的规律。徐悲鸿先生说:“美术之大道,在于追索自然”,石涛更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进行创作,中国画家无不循此规律“师法造化”。临摹是学习别人的技法,写生是到生活中搜集素材,而创作是临摹和写生的发展,是对大自然的进一步艺术加工,是调动、运用画家全部知识的过程,即检验了画家文化修养,同时也检验画家基本功的深浅。所以它遇到的问题远比临摹、写生要广泛和复杂得多。
三、构思立意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自然界的物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深入生活进行创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明确的表现主题,带着创作意图,有的放矢地去生活中收集形象素材,丰富完善自己的创作构思;另一种则是到生活中去开拓视野,增加知识,从中发现题材,然后进行创作。那么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有一点是明确的,进行创作首要是选择题材。也就是说,创作前要一定明确自己想画什么,要表现什么。
在中国画论中讲究“意在笔先”,唐代王维《山水论》中提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五代荆浩也说:“运于胸次,意在笔先”。“意在笔先”也就是先要立意,立意就是构思。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对确定表现的生活题材进行艺术设计处理、加工的过程,是画家心境和自然的统一。“构思立意”并不是从生活现场回到家中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深处自然环境之中与目识、心记、手写的感受同时展开的一种必然的思想活动。画家在面对自然生活进行观察、记录时,往往创造意识会随感受和激情而异常活跃,从而产生对某种物象强烈的创作欲望,这种表现欲望正是对作者“构思立意”的最好铺垫,对完善构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对作品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构思、构图及造型,在一幅画的创作过程中,都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特别是画面的构图形式多样,也没有一个定式,它是将“构思立意”形象化并丰富完成最初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构图在构思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并已寻找到能表现主题的绘画语言,在经过巧妙构思确立好表现主题后,就可以应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着手进行构图,这为构思的成熟起到了补充和推敲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要是画家只注重造型或笔墨技巧,而忽视构思布局、主题思想、宾主关系的研究和安排,就是费尽心机创作出的作品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总之,作画之前要构思好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和精神是很重要的。
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是通过笔墨来“造境”,而西洋画多表物,中国画多抒情,表物是客观放映现实,抒情是主观的歌颂现实。我们要创作出新时代的作品,使自己作品立意新、技法新、情感美,不但要在取材内容上反映客观现实,富有思想性,而且表现形式上,构图、赋彩、笔墨技法的处理上,都要注意表现出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如何准确表达时代精神,创作中也可多尝试采用一些办法,如:花鸟与山水相结合、工笔与写意相结合、重彩和泼彩相结合等绘画形式、手段的综合应用,使自己在创作中表达的更充分、更准确、更具有时代气息和创新意义。当然这些综合应用是困难的,在一幅作品之中要取得统一也不是那么容易,如:工和写的矛盾、花鸟和山水的比例问题等等,但只要多研究、多练习,通过反复耐心实践把这些矛盾巧妙的统一起来,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实践、反复锻炼才能逐渐解决的过程。创作的开始阶段,是难一些,这是必然的,画多了就好一些,因此要多画、多实践、多探索、积累经验创作水平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说明临摹、写生对创作的重要性,没有临摹和写生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搞好创作,可以说临摹和写生是地基,创作则是上层建筑。
总之,学习方法很重要,要有计划、有目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去学习。而要搞好创作,有所成就,还需要画外用功,古画论中对于画家的要求,除绘画本身之外,还有人品、心胸、学识、书法、旅行等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只有勤奋学习、深入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做到心境高洁,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感染他人、打动观者的心。所以作画不能单纯的靠绘画技术,而要有多方面的修养,既要不断观摩、学习、继承优良传统,还应多读书,深入现实、体验生活、大胆革新,只有这样反复锤炼,反复思考,创作水平才能不断地得到增强和提高,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贾德江.中国线描人物画[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2.郭味蕖.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十六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6
3.孙其峰.中国花鸟画技法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1
4.刘松岩.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画技法图解[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