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年”中对“什么是图书馆”的认识

2018-04-01吴稌年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工作

吴稌年

(江南大学图书馆,江苏无锡 214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构成的形式起了彻底的变化。建国之初,人民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1],图书馆界走上了解放后最初的接管、整理与改造的阶段。首先进行了馆藏文献等的清点工作,以便厘清家底,并建立学习制度,开展政治学习,以提高广大馆员的政治觉悟。这一学习形式根据各馆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有边整理、边工作、边学习的,如南京江苏省国学图书馆,每天利用1.5小时,根据指定的文件,采用个人阅读、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2]。有的是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如江西省图书馆,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1949年8月28日人民政府接管了图书馆,此后开展了政治学习活动,至是年底集中学习告一段落[3]。这期间,学习的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发展史》等文件资料,核心是使馆员清楚地认识新政权的性质、历史使命和服务方向等,从而解决立场问题、服务对象、发展方向等问题。

1 什么是人民的图书馆的认识阶段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这个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4]。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5]。在一个新时代、新社会的开局之时,什么是新时期的“新图书馆”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为此,一些学者及时地进行阐述。如当时较有影响的杜定友先生,根据图书馆的特征,在《新图书馆手册》一书中,认为“图书馆为人民服务,对于读者,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图书馆为人类保存文献,对于图书,不论新旧,一律选存”[6]1。同时,还阐述了图书馆工作要推行文教工作与方针,应运用唯物辩证法处理业务、人员的素质与要求等方面。在这一阐述中,将“图书馆为人民服务”列入全局之开篇,标明了此时作者的思想,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图书馆的基本属性,如保存文献等的强调,表明了作者对图书馆理论的积累,可说,这一解释是在近代图书馆期间所积累的知识上的提升。同时,又可明显地看出,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之初,与许多人员一样,对新时期的图书馆认识问题上具有模糊性,这一点集中地反映在为读者服务的认识上:“对于读者,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任何国家都存在着阶级性,尤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刚开创之时,更是如此,这就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人对“图书馆为谁服务”认识上的模糊性。如此,亦反映出了对什么是新时期的“新图书馆”认识上的模糊性。

更明白、更简练地说明什么是新时期的“新图书馆”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对图书馆定义的探讨、阐述之问题。当时的图书馆界,主要是通过刘国钧先生以前的定义来解释之。如李继先在1951年出版了《如何办理图书馆》一书,就完整地引入了这一定义:“刘国钧先生在他的图书馆学要旨里把图书馆下了一个定义:‘图书馆乃是以搜罗人类一切思想与活动之纪载为目的,用最科学最经济的方法保存它们,整理它们,以便利社会上一切人使用的机关’”[7]。这一定义,十分清楚地解释了什么是图书馆。1950年,金天游为了解答“什么是图书馆”而出版了“图书馆基本工作简本”,书中同时解答了“什么是图书馆工作”的问题。此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又于翌年再版。在再版时,他针对第一版中的不足,加了一个前言,主要是从理论上简要阐明“什么是图书馆”的问题,其中核心的是对图书馆阐述。该定义延用了刘国钧所下定义的精神,但是除对刘国钧所下定义在文字上有所修订外,主要是对最后一句的改进,变为“……,以便利广大群众使用,并进而主动地帮助他们接受为完成新社会建设事业所必需之知识的文化中心”[8]。这一表述,将刘国钧定义中的“以便利社会上一切人使用”改为“以便利广大群众使用”,这一改进,深刻地揭示了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与新中国建国方针、文教方针的一体化,同时揭示出了图书馆必须主动地为群众服务的根本问题。从中揭示出了此时认识“什么是图书馆”的问题,实质是一个认识“什么是人民的图书馆”问题,即必须解决图书馆服务对象认识的问题。

何谓人民?关于人民的范畴,其基本面是比较稳定的,但其整体中的组成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认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9]。1949年,毛泽东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认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0]。在“共同纲领”中,又增加了“及其爱国民主分子”,这样,在当时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人民范畴。

共同纲领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5]15。并规定了人民政府的文教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一个既破又立、先破即立的过程。为了迅速落实、执行这一文教方针、政策,1949年12月,我国召开了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全国范围的文教工作的开始,它对于我国开展新的文教工作具有指导和示范意义。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规定、解答了“什么是新教育”的问题,这一“新教育”即是在新政府、新时代的建立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因此,它是一种代替了旧教育的、反映新的政治经济的新教育,“是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人民民主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11]6-7。这种文化教育,充分体现出了以工农为主体的性质。因为新中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应该特别着重于工农大众的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11]6-7。由此进一步落实了共同纲领中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这一根本的、原则的问题,随之迅速落在实处,“为什么我们要把‘为工农服务’作为当前建设人民教育的中心方针,而不限于一般地提‘为人民服务’或者提‘为民族资产或小资产阶级服务’为当前教育建设的中心方针呢?”[12]17-25这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国家的基础,他所占有我国人口的80-90%,正是这部分人最缺乏文化知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主要靠这两个阶级,因此,“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12]17-25。

图书馆是文化教育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中心方针也是当时图书馆的中心方针,“新的图书馆的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它的工作内容是要提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文化”[13]。这种方针、任务的落实,主要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已有的图书馆的改造工作,使其能适应新图书馆的方针、任务的发展。因此,在对馆员的思想提高方面,通过政治学习,使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馆员迅速转变了立场、观点和方法,馆员们认识到了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图书更好、更科学、更及时地为人们所利用,必须真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尤其是为工农服务。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图书馆中,必须要尽快改革旧的、不合理的、藏书楼式的、摆架子式的作风。通过一年的努力,“所有图书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都彻底的认识了自己的任务的重大,彻底的消除了过去的不正确的观点和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14]1-4。在藏书的整理上,通过整顿,剔除了不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阅读的反动的、淫秽的、宣扬封建思想等内容的图书,增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和新文化内容的著作。同时批判性地保存旧有的书籍,以便做到古为今用。在服务内容与形式上,开始认识到了新型的图书馆不仅只收藏书籍或被动地让读者上门阅读,而且应主动地尽量设法去吸引读者,要创建新的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有重点地接近群众。在馆内的服务工作方面,“阅览工作最明显地显示着一个图书馆的方向问题”[15]。因为图书馆界的阅览工作,可以体现出是否充分发挥了为人民服务的作用,反映出为读者的服务程度,反映出图书馆开展为人民服务、加强读者服务,使读者在这里得到最大可能的帮助。要在馆内开展各种宣传、推广活动,如搞一些展览会等吸引读者。同时要大力开展图书的馆外服务活动,这是改变过去那种学院式的、消极的、藏书楼式的服务形式的最积极的方法,“我们还要把各式各样的适合于他们阅读的书,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送到工厂、农村和部队的大门上去,送到每一个城乡的角隅,送到各个没有图书馆、图书室的地方去,供给广大人民们阅读”[14]1-4。全国各地图书馆,在此精神鼓舞下,开展了各类馆外服务活动,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新的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即是1950年12月由苏南图书馆座谈会上所提出和概括出的:“最近半年来,由于工作人员的积极努力,苏南各地图书馆已有了显著的成绩。工作不再限于馆内,已由‘以人就书’进入‘以书就人’阶段”[16]。这一新阶段,充分体现出了图书馆向工农开门,向工农服务的理念和宗旨已落实在了实处。

第二部分,是通过大量诞生的新型的图书馆(室),迅速落实新图书馆的方针、任务。“1950年春,文物局图书馆处曾举行一次全国图书馆事业的表格调查”[17]1-4。通过调查,包括国(区)立、省(市)立、县(市)立、私立、大学、机关、工厂、工会图书馆等有391所,另有中学图书馆600所以上,全国文化馆约有1400所,农村图书室5000所左右没有列入统计表中。这一调查显示出了我国新型的图书馆事业在当时有三大新式的图书馆(室)异军突起。其一,文化馆。新中国成立后为普及文化知识和娱乐活动,在各地迅速建立起了许多文化馆,其中通常都设有图书室,有些县市小型图书馆(室)即归入其中,如东北地区在1950年时,“县及普通市图书馆,多数并入文化馆,为大众阅览室,有214处”[18]。这些图书馆(室)的设立,主要面向工农群众服务。其二,大量涌现的农村图书室,这是在新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一种全新形式的文化机构。由于东北地区最先经过了土改运动,农民当家作主,具有了强烈的文化需求,在新华书店的推动下,在整个东北地区在一年内产生出了5000个左右的图书室,这些图书室,都由新华书店辅导、农民自己组织自己管理,直接为农民服务,成为教育农民、农民学习文化的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这一形式,以后在全国推广,经过土改运动的农村,纷纷建立起了农村图书室。其三,工会图书馆(室)。在新中国,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有觉悟和组织观念最强的领导阶级,成立工会图书馆(室),从新中国一开始就受到了各级有关领导和政府机构的重视。1950年1月,全国总工会党委扩大会议第2次例会通过“1950年加强工人政治文化技术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中指出,在1950年,凡有2000人以上的工厂、企业,应设一个俱乐部、图书馆及业余剧团,凡5万人以上的城市应创设一全市性的俱乐部、工人图书馆。是年,全国总工会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决定在俱乐部内设立图书馆、阅览室。随着经济的恢复,工会图书馆(室)大量地涌现出来,原有的图书馆的工作不断改进,坚决贯彻为工农服务的方针和走出馆内走向社会,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的服务方式,以及大量涌现的新型的图书馆(室),组成了建国初期的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阶段。

2 大众化普及性的图书馆认识阶段

1951年至1952年,我国进入了继续贯彻维持、改造的方针、巩固已有的成绩、提高工作效率的阶段。要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民的图书馆,成为广大人民进行民主主义的教育场所。此时,在工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人民的图书馆,实行的是大众的文化教育,何谓大众化?这一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在以往的解放区,中国共产党是实行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因此,在广大农村建立苏维埃政府,建立根据地,因而在解放区内其大众主要指的是农民阶级,农民的问题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也成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从而,在根据地、解放区,“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19]。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大众文化建设的对象也有了变化,这一文化建设大众化的对象就不止农民阶级,而是主要指的工农联盟,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工农劳苦民众成为大众化文化建设的对象。1951年,东北区召开了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东北区的文化部就讨论了图书馆的服务对象问题,“认为东北的大中城市里应以工人为主要对象。因为东北是工业基地,要提高工人的文化、政治和技术水平,图书馆应该大力为工人服务”[20]68-75。由此明确了大众化文化建设的服务的主要对象,除了农民阶级外还有工人阶级,这是对《共同纲领》理解中的具体的深化。大众化文化的建设,其内容则是“大众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技术,基本的方法”[21]。其内容特点必须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须除去孤立的、无联系的、无生命、非科学的内容,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和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其形式应该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活泼多样的、方便人民大众接受、理解以及和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图书馆的大众化服务,最主要的即是大众文化的普及,这是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方向,是贯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方针的宗旨,“我们说无论哪一级的图书馆在目前都是以面向广大群众的普及工作为主”[20]68-75。在这一历史时期,“不是某一图书馆应做普及工作,某一图书馆应做提高工作,而是统统以面向广大群众的普及工作为主”[20]68-75。普及工作的贯彻也不是每个图书馆都相同的,愈到基层图书馆(室),其普及的任务就愈重,图书馆工作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设在文化馆内的图书室,可能是最普遍的形式”[17]1-4。当然,还有大量涌现的农村图书馆(室)和工会图书馆(室)。在贯彻大众文化的普及工作中,许多城市将街头小书摊、报刊阅览栏等都纳入其中,力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深入贯彻大众文化普及工作,逐步纠正了图书文化事业集中在大城市,一些农村、边远地区成为文化上的沙漠的头重脚轻的现象。

在大力开展普及工作的进程中,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的业务工作知识也越发有了迫切的需求。由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迅速,许多新加入图书馆事业的人员,对于图书馆业务工作没有一点基础,即使在图书馆有工作实践经验的一些馆员,也在业务工作方面带有很大的困惑,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旧的一套不行了,新的一套又没有”,在工作中比较被动甚至苦闷。较突出的问题如图书的选择标准、新旧文化图书的界限、新型分类法和编目法、图书排架、推广工作等的脱节。针对这些状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显得较为重要,“图书馆工作的技术,是无需一笔抹煞的,今天它还有用处,不过它的服务的对象变了,是人民大众了”[17]1-4。这一方针政策,表明了图书馆工作在吸取旧有工作中的有益的东西,剔除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东西,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更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创新,大力开展新形势新条件下的研究、推广工作,以更快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时代要求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出书,以解答新时代中的“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是什么”的新问题。

较早出版的这方面的著作是浙江省图书馆金天游编著的《图书馆基本工作简本》(1950年),他根据图书馆的工作进行归纳并将其分解,以便读者根据自己所做的工作而查询,是著也起到了图书馆工作手册的作用。书中内容主要归纳为三个工作范畴,并以条款形式表达:(1)图书采购工作,包括图书的选购、征求、寄存、交换、传钞、登记。(2)图书的整理,包括分类、编目、典藏。(3)图书的使用或流通,包括出纳、参考、推广。这一图书馆的“工作手册”的指导思想是:“图书的使用或流通,是办理图书馆的目的;采购和整理,是达到这目的的手段”[8]1。更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是:书中搜集了浙江省图书馆的所有图表式样和各种卡片的缮写格式,将这些内容作为附录列入书中,从而更显示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归的特征。是书的出版,犹如“及时雨”,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满足了界内大量人员的工作需求。1951年,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先生“现为适应急需起见,特赶编此手册,将一般小规模图书馆的应办手续厘订先后,编号列举,以便按图索骥,依次办理”[6]弁言,出版了《新图书馆手册》。何以为“新”者?人民大众之新也。他针对新时代、新要求,及时整理出了这一手册,对界内人员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图书馆工作”是和“什么是图书馆”紧密相连且必须回答的问题,如金天游在初版的《图书馆基本工作简本》一书中并没有解答“什么是图书馆”的问题,根据需求,他在第二版中迅速地解答了这一问题,及时地满足了读者和馆员对图书馆学基本知识的需求,促进了人们对图书馆的大众化、普及化的认识。

3 深化对什么是图书馆的认识阶段

“一九五二年底,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展开的一个重要标志”[22]。这条总路线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召开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党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在是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载入了新中国的首部宪法之中,标志着从1953年起,我国已顺利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任务与使命,开始进入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过渡阶段。我国“从1953年起,进入了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开始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份的比重稳步地增长”[23]。在这一快速进步的社会背景下,1953年起的以后若干年中,我国的文教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方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方针必须是‘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24]。开始了新时期的对不合理的现象加以整顿,对原有的工作加以提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潮即将到来,由此必然出现一个文化教育建设的高潮。我国在教育经费上的投入就明显地反映出了这一特征。“1953年国家拨出的教育经费达人民币34亿8000万元。这个数目,相当于国民党政府拨出教育经费最多的1936年的30倍”[25]。在这一形势下,图书馆界开始了对前一阶段“什么是图书馆”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的提高阶段。刘国钧的认识具有代表意义。从指导思想和图书馆宗旨方面来说,图书馆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新中国现阶段的图书馆应当是通过图书的使用来传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场所,应当是运用图书这一工具来推进新民主主义建设以配合国家的中心任务的地方”[26]1。从这一点上来看,图书馆的工作亦是一项政治工作,它要以图书为武器来完成历史赋予图书馆的使命。从服务宗旨而言,“现阶段的图书馆应当真正地成为人民所享有、人民所使用和服务于人民得益的图书馆”[26]2-3,这就决定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必须在这一服务宗旨的指导下所开展。因此,图书馆的任务除了要向人民大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外,还必须做到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要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帮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生产技术知识,以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生产技术素质,从而“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科学知识、先进生产技术和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国家”[26]2。

这一时期,为了提高对“什么是图书馆”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探讨了新时期的图书馆特征、功用、性质、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什么是图书馆?“图书馆是开展文化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为广大群众谋文化福利的地方;也即是帮助群众提高文化,对群众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园地”[27]1。这一认识,主要从图书馆这一组织机构的特性出发,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方向,这种图书馆是人民的图书馆,必须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想尽办法去接近人民,做好人民对图书的需求工作,“而它的方法是死书活用,即‘以书就人’”[27]4。图书馆的工作方向即是走群众路线,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加强为读者的服务,以便读者在图书馆中能获得对他们的最大帮助。解决了对指导思想与服务宗旨的认识后,必然要将其落实到工作的实践中去。因此,“什么是图书馆工作”的问题是必须要讲清楚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在全国的图书馆都在认真地思考和探索着。图书馆从创办开始到开馆服务工作,包括了图书馆的布置与设备、图书馆服务的宗旨与方向、图书馆的内部组织、图书的选购和登记、分类编目、旧书的整理与鉴别、图书馆的统计工作、图书馆工作的方式方法、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修养与工作作风、图书馆章程的制订等内容[27]目录。青岛人民图书馆在1953年时举办馆员短期学习班,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主要讲授和研究了3个问题:(1)什么是图书馆工作?(2)图书馆应该做些什么工作?(3)怎样去做图书馆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图书馆的方针任务是什么,并提出了怎样才能做好图书馆工作的要求,其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事业观,彻底批判诸如图书馆工作没有前途、是冷门等不正确的思想,以此为基础而解决图书馆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为了更好更直接地吸收苏联图书馆事业的经验,刘国钧及时翻译了苏联农村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和区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修班的学习计划与内容,为我国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图书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借鉴作用。

图书馆工作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与形势下,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呢?我国图书馆界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实践:(1)要把编制书目提要的工作重视起来,通过书目提要将优秀的图书有重点地推荐给读者,从而使读者可以在大量的藏书中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使书目提要成为读者选书的重要工具。这是对过去“以书就人”思想的进一步落实与工作中的细化。(2)建立统一的图书编目制度的呼吁。在我国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分类与编目两大问题制约着图书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如果能及早推行图书统一编目制度,则是解决此两大难题的重要举措。(3)开展开架式借阅的实践。镇江图书馆等一些图书馆,为使读者更好地有效利用图书馆,大胆地开展了图书的开架服务,形成了读者找书、借书方法上的重大变革,较好地改变了借书工作的面貌,节省了读者的时间,简化了借书手续,便于读者寻找所需的图书,更好地方便和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深化了馆员与读者的服务与需求之间的关系。(4)对分类方法的进一步研制,在产生解放初期的“东北法”“苏北法”等许多分类法的基础上,产生出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的、以科学体系为基础,结合图书馆界实际情况的“人大法”,从而将我国分类法的研究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5)对编目的形式、内容的研究,阐明各种目录的组成和编制方法、应用特征及内容组成,针对目录体系中分类目录的特殊性,专门研究分类目录的问题等等。可见,这一时期对“什么是图书馆工作”的研究与认识已远比前一阶段深刻,确实达到了在理论和实践中提高的要求。对“什么是图书馆”的问题同样如此:“在图书馆里,收藏了,罗致了一切人类文化在科学、技术、艺术、文学诸方面的各种精华记载,用最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整理起来,以便多数人的应用,从而帮助群众获得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它成为建设国家事业中的一个有力武器”[27]1。这一图书馆定义的阐述,深具“提高”之特色:(1)图书馆搜集人类文化的记载,这些记载可称为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开始了对知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基础与指针,按照毛泽东对知识的论述,将所有知识划分为生产斗争知识,即自然科学及社会斗争知识,即阶级斗争知识的社会科学,及对两种知识概括的哲学知识。(2)在整理工作中,突出用科学方法进行“系统性”整理问题,这是方便读者科学、高效、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基础。(3)突出了人民群众对于生活中必需知识的获取,这是对图书馆大力开展群众路线,以人民的需求为标准的诠释。

4 具有新时代代表意义的“什么是图书馆”思想的产生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工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28],在新的历史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即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之际,是年初,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会议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时代命题。随后,“图书馆工作”刊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科学研究工作”一文,首次在题名中提出了图书馆配合科研工作的问题。是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要求下,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和国家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部门提出了草稿,经科学家讨论,拟订出了“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其中明确了图书馆学在12年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翌年,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批准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对全国的图书工作作了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解决“什么是图书馆”问题,这一时期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图书馆工作会议。(1)由全国总工会主持召开的全国工会图书馆会议(1955年7月11-18日)。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了工会图书馆的方针任务是:“工会图书馆是工会组织向职工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阵地,它应在国家文化事业的方针下,适应工会工作的要求,贯彻面向基层,为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方针”[29]。(2)1956年7月5-13日,由中央文化部组织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图书馆的方针是:“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中央和毛主席指示上的‘全国规划,加强领导,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积极的稳步的发展我们的事业,以便很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30]。会议上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的两项基本任务是:“一项是向广大群众广泛流通图书,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水平,动员他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积极性;一项是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31]。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的方针和发展方向及任务,已由以前的文化普及过渡到普及与为科研服务的历史阶段。(3)是年底由高教部组织召开的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广泛讨论了高校图书馆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和地位、书刊的补充和利用、干部的培养和提高、图书馆的合作协调等问题作了研讨,会上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明确了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这三次会议,从大针方略上很好地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是图书馆”的问题。但是,这些精神并没有从学术角度去论述,因此,仍然缺乏具有学术指导意义的“什么是图书馆”问题的诠释。正是在这一需求下,刘国钧先生及时解答了这一问题,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结合新的历史的要求和我国图书馆发展的现状,将以往的“什么是图书馆”之问提升为“什么是图书馆事业”之答,由此,更加强调了研究图书馆的系统性、体系性和科学性,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他仍然将图书馆(事业)划分为多个要素去理解,所不同的是这些要素已经由以往的四要素改变为五要素:“(1)图书,(2)读者,(3)领导和干部,(4)建筑与设备,(5)工作方法”[32]。至此,关于“什么是图书馆”问题在实践中得到诠释,在理论上亦得到较为科学的解答。

5 结语

在17年这一历史阶段,人们对于认识“什么是图书馆”的问题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最早是对于“什么是人民的图书馆”的认识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上至下,通过新民主主义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和宣传、文教方针政策的宣传与落实,通过政治学习的及时开展,转变了人们的思想、立场、观点,从而对于人民的图书馆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树立起了为人民服务、主要是为工农服务的思想。进而又落实了人民的图书馆的宗旨,从而进入到了大众化、普及化的图书馆的认识阶段。通过服务对象的进一步明确,充分认识到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人民的图书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面向大众,尤其是要面向工农,大力开展普及文化、普及各种知识的工作。在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文化教育事业也产生了新的发展高潮,图书馆界进入到了深化对什么是图书馆的研究阶段。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加强为读者服务,在对图书馆工作的大力开展和创新活动中,加深认识了“以书就人”的含义,提高了对什么是图书馆问题的认识水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后,在政策层面上更加明确了图书馆的工作是普及和向科研提供服务的全方位的工作特质,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的学术机构,从而在根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图书馆”的问题。在学术层面上,刘国钧等专家学者,科学地解答了什么是图书馆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及时明确与解答,对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1949年6月15日[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467-1471

〔2〕 南京江苏省国学图书馆概况[J].文物参考资料,1951(7):48-67

〔3〕 周建文,程春焱.江西省图书馆馆史:1920-2010[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7

〔4〕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R].//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通过.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46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6〕 杜定友.新图书馆手册[M].上海:中华书局,1951

〔7〕 李继先.如何办理图书馆[M].上海:中国图书杂志公司,1951:2

〔8〕 金天游.图书馆基本工作简本:再版[M].杭州:浙江省图书馆,1951

〔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849-880

〔10〕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473-1486

〔11〕 马叙伦部长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1949年12月23日[M].//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2〕 钱俊瑞.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1950年5月、6月[M].//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13〕 新图书馆的工作与任务[J].文物参考资料,1950(7):19-21

〔14〕 郑振铎.一年来的文物工作[J].浙江省立图书馆通讯,1950(5)

〔15〕 东北区图书馆工作者暑期实习班总结报告[J].文物参考资料,1950(8):167-177

〔16〕 苏南图书馆座谈会概述[J].文物参考资料,1951(1):29-30

〔17〕 文物局图书馆处.全国图书馆事业的问题与展望[J].浙江省立图书馆通讯,1951(9)

〔18〕 陈源蒸,张树华,毕世栋.中国图书馆百年纪事:1840-2000[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16

〔1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655-704

〔20〕 东北区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总结:文物处王修处长报告[J].文物参考资料,1951(9)

〔21〕 徐特立.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化教育:1949,12,18[M].//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6

〔2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6

〔23〕 马叙伦关于全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和今后方针与工作的报告:1953,7,15[M].//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17-221

〔24〕 1953年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习仲勋副主任在大区文委主任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1月24日[M].//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89-191

〔25〕 刘培华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课提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57:131

〔26〕 刘国钧.图书怎样分类[M].上海:中华书局,1953

〔27〕 杨宗虎编著.怎样创办图书馆[M].上海:文化出版社,1953

〔28〕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1957年6月26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M].//国务院法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1957年7月-12月.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61-108

〔29〕 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全国第一次工会图书馆工作会议[J].图书馆工作,1955(4):51

〔30〕 李英敏.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总结报告[J].图书馆工作,1956(4):29-37

〔31〕 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向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提出的报告:明确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为大力配合向科学进军而奋斗[J].图书馆工作,1956(4):3-16

〔32〕 刘国钧.什么是图书馆学(供讨论用)[J].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1957(1):1-5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工作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不工作,爽飞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选工作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