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自媒体的后现代契合
2018-04-01贾宏宝
贾宏宝 杨 博
1.2.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051430
一、世纪相遇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为实现精神重建而进行的一次反传统、反理性的社会化的文艺思潮。传入中国后,仍因其发展的多元性、动态化、开放性而作为一种暂无明确定义的西方文论。不确定性为后现代主义的最主要特征,以多年间“后现代主义”概念的多变性、异质特点为例便不难理解其不确定性。正如伊格尔顿所言,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浅表化的、无根据的、游戏的、模糊的艺术反映当下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这种艺术不再明确划分高雅和低俗、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21世纪初,新兴的互联网技术扎根中国大地。至今十几年间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数字化的网络氛围刺激后现代中国本土化发展演变,后现代主义热潮随网络文化的发酵而嬗变。互联网的存在,加速生活和社交的互联网式转化,人与人、人与物的联系逐渐被消解和分离,而成为了单一的、去中心的、碎片化的独立个体。人与信息、人与物、人与人的链接纽带逐渐被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终端取代,面对面的情感诉说演变为了公众个体自媒体渠道的话语表达,彼此之间的联系为一串串数字化的符号替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后现代主义思潮发酵背景下,公众表达欲望膨胀现实下,多元因素碰撞而来的画面表达自媒体式转化的高级形式——短视频自媒体出现。
二、共性相知
(一)浅阅读与平面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公众接收信息和平民话语表达的主要渠道。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技术的革新而日新月异。信息的传播媒介因技术革新已经历了纸媒—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媒体样式转变。新闻资讯的呈现形式经历了图文—视频—短讯简文—短视频的转变过程。公众阅读的物理介质由纸质书籍渐变为移动视听设备,学习方式由读书笔记渐变为手机功能键“收藏”。传统纸质媒体学习效果侧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立足于思考理解,移动视听设备等新媒体将学习效果侧重置于阅读量和速度,立足于了解内容表面。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事物的浅层理解,反对深度挖掘和解读。公众对内容信息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获取。公众间自媒体者皆具有表达的权力,不具备专业媒体素养的公众传播对事物的浅表性的、片面化的解读与认知。以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为典型的短视频自媒体为公众间自媒体者肆意狂欢提供了空间。10s 短视频迅速成为当下最主流的视频内容呈现形式。简短视频的简易创作自然匹配着蜻蜓点水式的阅读理解方式和效果。
(二)草根化与大众化
大众、边缘、弱化常作为形容草根一词的用语。自媒体的草根特性促使自媒体又被称为“草根媒体”。草根自媒体通常是指公众个体出于非营利目的构建的,表达个人情感、记录生活、分享兴趣、平台交友的,实现公众个体平民话语表达空间的媒体样式。公众个体常通过贴吧、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兴的网络自媒体平台实现主观表达。自媒体者缺乏社会渠道和资源,制作内容成本低、质量差、公信力不足。自媒体平台降低平台准入门槛导致自媒体者水平参差不齐、年龄高低不一,内容生产基本可以归类为低质无内涵的恶搞、家长里短的草根生产。
短视频自媒体文化以其草根性为主要特征,以其创作主体的草根化、创作方式的交互性,促使“短小精悍创作样式”的微文化、“段子式语体”的戏谑文化等亚文化语态成为短视频自媒体文化的新时代的后现代表达。当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大众公众话语表达的火热渠道,内容生产便模糊了“生活和艺术”“高雅和低俗”的界限。传统媒体受到以草根文化作为力量支撑的短视频自媒体文化的冲击。草根化、大众化的短视频式内容生产占据了媒体内容生产量的很大比例,自此,短视频自媒体文化完成了后现代语境下草根文化的语义表达。
(三)碎片化与解构拼贴
短视频自媒体文化的碎片化特点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催化之下形成。移动互联网技术清除了公众自由表达的障碍,使得公众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媒体传播行为。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得自媒体式的自由,人人都有机会进行随时随地的自媒体内容生产,单元的、个体的、零散的图片或文字都是自媒体者内容生产的素材,单张图片、140 字简讯、10s 视频便成为了当下最主流的内容生产形式。短视频自媒体平台对原有的视频逻辑进行解构和碎片化拼贴。信息接收行为亦不受时空约束,非连续性的、偶然性的、探寻未知世界的碎片式互动行为成为短视频自媒体文化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最佳印证。
(四)平民话语与去中心化
在短视频自媒体文化构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平民话语得到了最大空间的释放。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最初设想在短视频自媒体文化的思想重构中前进。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界限模糊,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旧有的话语权威逐渐被平民话语解构。短视频自媒体文化现象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已经突破固有的文化层,如快手、抖音短视频平台和斗鱼、熊猫、映客直播平台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人都可以进行主观表达,去中心化式的分享行为成为自媒体发展的主要驱使力。
三、通病相联
(一)反对理性而强调感性
短视频自媒体不具备澄清事实的能力,反而通过自媒体渠道传播模糊公众的理性认知,容易刺激话题发酵引发群众性的社会化事件。短视频自媒体者并不具备媒体专业素养,不能清楚地、快速地辨别新闻虚实与否。“随大流”式的转发点赞发表个人看法,加速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去中心化式的分享行为没有理性的思考作为逻辑支撑,必然导致非良性的传播效果。草根媒体的群众基础反而会遭到恶势力的利用。
(二)文化性与价值观荒芜
短视频自媒体文化以其后现代主义特征泛娱乐化网络氛围严重。短视频自媒体平台诸如快手、熊猫游戏直播平台内容生产弥漫着金钱和娱乐的味道,短视频自媒体平台多为娱乐类内容,更不乏大量的游戏类、恶搞类短视频内容创作。更甚出现违规视频内容,严重违反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对网生代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冲击成为文化病症。
(三)历史虚无主义
短视频自媒体文化同“后学”所强调的历史虚无主义特征不谋而合,强调对历史的碎片化解构。历史文化长河被无情地解构为单一的图片、文档,否认人类光辉的历史过往。娱乐、恶搞、调侃历史英雄人物、事件,二次元文化、同志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元素穿插进传统历史事件,关羽张飞等《三国演义》英雄人物被赋予港漫、日漫化的游戏形象和大杀器,桃园三结义的文化内涵亦不再单纯。
(四)自我认同模糊
短视频自媒体文化大肆渲染的网络环境下,公众难以在数字化、碎片化、模糊化网络信息中寻绎存在感、获得感。游离、漂泊的公众缺少文化的附着点而因身份的多变感到无所适从。长期渲染在短视频自媒体文化下的青少年缺少对历史的敬畏。遭鬼畜式剪辑的传统历史素材不在少数,甚至是嘲弄和抨击。公众在“身世浮沉雨打萍”般自我认同真空的现实下反而追求一种娱乐化的叙事。精神世界空虚的公众难以在被解构的支离破碎的历史传统文化中获得归属感。
四、改进建议
(一)文化引流
短视频自媒体用户为众多泛娱乐内容信息所包围,公众信息接受因议程设置兴趣推送而出现了解信息类型单一、娱乐审美疲劳等问题。长期泛娱乐化内容生产浸染模糊了公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念空心化的公众很难在舆论信息前辨明是非,仅存的些许质疑的勇气亦在泛娱乐文化语境下烟消云散,理性认知水平及判断能力倒退。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的复位方能引导沉沦在虚无主义陷阱中的公众看清方向,大众注意力才能不被纷杂信息所分散实现空前统一。主流文化对多维意识形态、多元文化景观的正向引流引导短视频自媒体文化健康发展。
(二)输出管控
短视频为典型的移动网络自媒体的传播行为,本身就是对拉斯韦尔传播理论的解构。传统的“内容生产者—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受众”的拉斯韦尔式的线性传播模式为短视频自媒体文化后现代特征模糊了中心。“反馈”——短视频自媒体文化下“超人际”式的互动模式常态化。短视频自媒体内容生产输出源头的管控为规范自媒体生态文化怪象的明智之举。碎片化的内容传播刺激短视频自媒体内容生产量多而质低、有高原没有高峰的媒体生态现状。从传播源头规范内容生产,刺激个性化高质内容生产,把控低质无营养信息生产输出。
五、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和融媒体发展背景下,短视频自媒体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充分发展。后现代的文化特性促使公众话语表达权力得以提升,但又在资本等因素刺激下走向极端,模糊主流价值观念,容忍反道德、反伦理的现象滋生,以一种过度调侃式的眼光看待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出位行为需在法律和道德力量的规制下得以规范。短视频自媒体发展至今,建构出自媒体式的文化空间,自媒体文化语境下不应仅是公众话语权力的提升,更应是主流价值观念和传统道德规范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