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写生研究
2018-04-01邢昌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0
邢昌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一、概述
山水画最初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山水画逐步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种。“写生”一词,早在谢赫《六法论》中提出“应物象形”,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等,都反映早期山水画从“人大于山”“空勾无皴”的初期阶段到后期画家通过不断的观察自然,运用诸多的写生方式,提炼、充实了图式中的笔墨语言。不仅古人对写生重视,近代画家黄宾虹一生饱览无数名山大川,见识广阔,学问既高,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写生的基础上,古人逐渐形成了山水画的诸法,并以画谱的形式相传;今人在学习古人的皴、点法时在自然中得到验证并以更好的形式和方法创新,以充实山水画,以此使山水画得到新的血液。写生对山水画演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山水画写生目的
1、外师造化
“外师造化”就是以造化为师,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的研究学习,熟悉自然的规律,丰富作画者的内心世界。
熟悉自然规律之前要先认识自然,认识自然也是山水写生的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阶段。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面对大山、大水,我们该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并不是意味着要马上对自然景物进行描摹,照葫芦画瓢,在写生的过程中“画”只是一个很浅层次的问题,问题是怎么画,画成什么样。在写生过程中,我们尽量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风景,喜欢的角度,仔细观察,反复体会。“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要我们在自然中寻找知己,来一次心灵的交汇,用“眼”去看,用“心”去悟。
感悟自然山水就是在认识自然基础之上对自然的感悟和体会。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这时,“自然山性即我性,自然山情即我情”,以自然山水的性情观察山水,使山山水水融入胸中,得到最真实、真切的感受。物化并不是远
离生命本体的照化,而是切入生命的体验。郑板桥的“竹论”描述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为:观察、构思、实现。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其中,“眼中之竹”就是自然规律通过眼的参与,把自然主体以复制式的传送给大脑,使人接收主体的一种刺激、感受。把“眼中之竹”转化成“胸中之竹”,“胸中之竹”是把创作者寄情与物,使情感融入与物之中,主体借客体表达情感,流露真情,是客体得到升华。
2、中得心源
“中得心源”将造化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借此表达画者的内在情境,而由此产生的作品也会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对景写生,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于西画,西画可以面对真实的自然景观直观的描绘,而中国画不行,如果真的这样画也是可以的,这不能称之为中国画,只能说是描绘或者是记录。中国画是有感情的,不管是写生还是创作,在下笔之前要先立意,唐代张彦远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就是这个意思。立意在山水画写生创作中指的是对意境的确立。山水画强调艺术境界,追求意与境的交融,“物”与“我”的合一。
山水画最本质的特征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正确观察和理解,以及激发的真实情感,只有深入自然,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从平淡的生活环境提炼出意趣与生命感。
在这前提,只有大量的写生才能不断汲取自然营养,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提高自身的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书籍,多一些经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将看到的,经历的揉碎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消化成为自己的,画家运用自己的知识、生活感受和绘画技法进行综合安排,激发画者潜力,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慢慢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
三、写生方法
1、构图及观察方法
山水画传统的观察方法有三种,在郭熙的《临泉高致·山水训》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石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郭熙之后韩拙又提出迷远、阔远、幽远之说。
观察方法说来就是用什么方法组织好一幅画,使画面达到画者的目的,也就是要谈到构图问题。在古代不存在构图这一说法,称之为“布置”,早在顾恺之的画论中有所提到“置陈布势”,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将经营位置作为画道的首要要义,南朝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也说明构图的重要性。
组织画面时要注意“开合”,“开合”字面意义上就是开放、合拢的意思,绘画就像写文章一样,一篇文章有了中心思想,按照中心思想进行一篇文章的起、承、转、合。“起”与“合”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画也是如此。董其昌在《画旨》:“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甚多,要以取势为主。”又《画禅室随笔》:“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
清王原祁在《兩窗漫笔》中对局部开合和整体开合作了深入阐明写道:“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知所矜式。然愚意以为不参体用二字,学者终无入手处。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淡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且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龙脉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如能从此参透,则则小块积成大块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2、画面取舍
组织画面要考虑“取舍”。取即石涛和尚所云“搜尽奇峰”,即搜集、获取材料的意思。“舍就是舍弃删除原材料中不需要的东西,所谓触目橫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就是这个道理。黄宾虹先生曾《黄宾虹画语录》说过,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对景作画时,所面对的自然物态具有复杂性
和丰富多彩性,因此必须进进行单纯化、条理化处理,保留,改进那些能够构成画面中形象、线条色彩的素材,如有大有小,有粗有细细有繁有简等弃去与画面无关而乏生意的繁琐之物,甚至代之以大片空白。取舍要依照多样统一的艺术规律进行,既要突出主体,又要使形象趋于统一和谐,然而自然物象虽经取舍,往往还会带有不足,这就要通过意匠加工的另一手段——夸张加以弥补。
四、写生心得
画者,有所成就,无不“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远”从自然中汲取营养,通过概括、加工为山川传神写照,山水画中,皴、擦、点、染,笔墨变化等,不同意境的表现方法,都与写生有直接关系,离开写生画面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生是中国山水画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书目:
[1]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
[2]董其昌(明)《画禅室随笔》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月
[3]李锦胜主编 《中国画·山水》 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1月
[4]潘天寿 著 《关于构图问题》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