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空间
——以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为例
2018-04-01师天娇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师天娇(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一、《鹿王本生图》的故事情节与造型特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动画《九色鹿》家喻户晓,但故事内容是由敦煌257 窟的一幅壁画《鹿王本生图》改编而来却鲜为人知。本生是由巴利文音译过来的,讲述的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根据古代印度的轮回转生和因果报应之说,相传释迦牟尼成佛前转生为各种圣贤之人,仁禽义兽,舍身救世,精进求法,从而积累无数次善行,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佛陀。[1]这些故事主要来源于印度长期流传的神话、民间故事等。佛教创立初期,为获取民心,弘扬佛法,对这些大家熟悉的民间故事加以改造,编纂出一系列本生故事,易于被人们接受并且起到很好的宣传教化作用。
鹿王本生故事讲述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了一个落水人反被此人出卖的故事:传说从前在印度的恒河岸边,有一只美丽而善良的九色鹿王。一日,九色鹿王正在河边悠闲散步,突遇一人落水,九色鹿不顾自身安危,纵身跳入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落水人对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连连叩首拜谢,而九色鹿王不图回报只希望落水人保密自己的行踪,落水人答应并发誓,如果背信弃义,必定浑身长满烂疮,嘴里散发恶臭。其后在国王悬赏抓拿九色鹿的布告前,落水人见利忘义,告发九色鹿行踪并带领国王的大批兵马去捕捉九色鹿。处于重重包围中的九色鹿,在国王面前陈述了救落水人及落水人背叛誓言的经过。国王非常惭愧,愤怒地斥责落水人并下令全国以后任何人都不许伤害九色鹿,落水人因背信弃义的誓言也在刹那间灵验,身体溃烂,嘴中恶臭。王后想得到九色鹿的贪婪欲望落空,她又羞又恨,最后也心碎而死。[2]故事赞扬了九色鹿的忘我精神,宣传了善恶终有报的主题思想,生动的描绘了九色鹿富有人格化的神态,表现了鹿王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倔强品格。故事情节充满了宗教色彩,通过对画家笔下描绘的生动人物形象和场景的分析,来探究故事人物的典型性格和烘托故事情节的环境刻画。
鹿是故事的主角,姿态高傲且身形挺拔,矫健匀称的美丽形象展露无遗,无论是出现在哪一部分,它都最引人注目。奔跑的姿势十分轻盈,可能是对它作为一个神异之物的概括性体现。马匹向前的动态也是十分强烈,颔首奔跑,表明马匹速度之快。马的脚下是一排高低起伏的山峰,表明路途艰险遥远,而这一幕正好是国王率军队去捕捉九色鹿的路上,侧面反映出他们内心对捕捉九色鹿的强烈渴望,才会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寻找。最左侧,国王与王后于皇宫内,王后向国王说梦和告密,这是十分精彩的一个情节,我们可以注意到王后的形象,她依偎在国王的身旁,右臂搭在国王的肩头,食指微微翘起,似乎是在轻轻叩打,强调自己所说的话。拖地的长裙下露出一只光脚,脚趾好像也在不停晃动,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深刻地表现了王后正在唆使国王加害九色鹿的阴暗心理。国王表情严肃,笔直坐于殿内,似是在沉思,并没有很积极的回应王后,通过他与王后截然不同的神态表现,明确区分了国王并非是与王后一样自私霸道的人。
画面细节刻画非常生动,人物形象简单朴拙,面部丰满圆润,画面高潮部分也就是鹿王向国王诉说事情经过时,鹿王昂首挺胸,慷慨陈词,而国王在听到真相时立即在马上俯首倾听,情态虔诚温和,他的神态也反映了他的心理写照,有意思的是,国王的坐骑也颔首低眉,可见画家构思巧妙。国王本是一国之君,画面里的其他人对他都是毕恭毕敬的,唯有九色鹿姿态高昂,这也与故事本身的寄寓的意义有关,九色鹿象征佛教的最高领导释迦牟尼,怎么能向凡人屈服低头呢,这里体现了画家在创作时对佛教倾注了深刻的赞美之情。我们可以从这部分反观故事发展的脉络,九色鹿在左侧,其后是它讲述的情节,也就是在丛林中发生的事;国王在右,身后是宫殿里的场景,通过九色鹿与国王的会面,他们将各自的故事讲述出来,串联成一条线,再由国王鹿王对话的场景将故事合二为一,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所有人物衣着简单,仅以飘扬的彩带做装饰,但勾勒自然,轻盈飞扬,颇有“吴带当风”的意味,也可能是受到印度造像的影响。画面上象征性的山水和宫阙,不仅说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而且发展了汉代画像的平面装饰美。[3]
二、《鹿王本生图》的时空构成
绘画图式的视觉特点是建立在“看”的方式——时间性的动态游目和空间性的静态观看这一基点之上的。[4]前文提到这幅壁画故事大致可分为八个部分,画面分别为:(1)溺人落水;(2)九色鹿救起溺人;(3)溺人跪地谢恩;(4)王后说梦;(5)溺人告密;(6)国王率军捕鹿;(7)乌鸦叫醒九色鹿;(8)九色鹿向国王控诉溺人。[5]谢赫“六法”中提到“经营位置”,即谋篇布局,以期达到最佳的画面效果,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画师们是如何在平面静止的空间环境下描绘故事情节的运动变化及发展的。
这幅壁画绘制于无法移动的墙壁上,即静止的;但描绘的对象和故事却一直变化着,即运动的。首先从画面构图来看,画中元素包括人物、车马、山石的走势及水的流动都是由两边向中间呈现出一定的倾斜,包括九色鹿本身的动作也是引导观者将目光集中在中间区域。自右面展开的画面中的人物车马皆是朝左方向,自左边展开的画面人物朝右方向,这种态势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层层递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画面中心,这也是故事的核心,故事意义的重心。其次,从画面物象的安排来讲,画面中的山脉连绵不绝,但山峰的形体小于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和动物形象,这样安排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幅壁画产生的时代。
最后,从画面的视觉印象上来说,它的基本趋势是平摊式的,但与完全的平面效果不同,并非全然没有纵深感,也有前后的叠压和远近的暗示,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画面中的物象,都是在或左右、或上下的近乎平面式的推移中展开,无规律可循,视线也就在这里打转了。画面中来自不同时空不同物象的多重组合,使得观赏者的视线很难停留在某一个点上,而是随物象的移动而移动,通过前面对故事情节的划分,可以得知各个情节具有独立的审美性,但它们潜在的联系在一起对空间起到引导作用。故事发展就像一条线引导我们边走边看,在数度往复和循环中,空间感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欣赏的过程。
三、小结
通过对《鹿王本生图》的分析,我们发现精巧的构思创造了画面的流动感,达到了图像的运动而绝非传统观念里的静止。表现的图像叙事引人入胜,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绘画中的透视与时空构成关系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空间意识的反映,体现了画家的独具匠心,也是中国绘画对“真实感”独特的体验和领悟。《鹿王本生图》在平面中构建了丰富的空间效果,在时间的流动中我们缓缓而行,穿越时空和创作者进行了一场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