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印象
——我笔下的油彩青岛
2018-04-01杨婧仪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杨婧仪(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来青岛一定要看那些著名的德式建筑,风情旖旎的建筑着实赏心悦目,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的细致入微,都悄悄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还有那漂亮的海岸线,美丽的海湾夹角,这些成为很多旅游者对青岛向往的理由,更成为了很多画家来青岛作画的首选。大概是因为画家们远道而来青岛无暇融入当地的生活,所以大多数画家的作品画的都是他们对青岛的第一印象。欣赏他们画作,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形式语言。但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于我而言,更打动我心的,是那些有着风土人情的老街和老街上的朴素民居,以及背后的风云变幻、历史兴衰,甚至是深入到平常百姓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超越印象,深入生活的观察。穿梭于那些长长短短、或宽或窄的老街之间,寻找渐行渐远的历史印记和原生态元素,品读他如画般的美丽,是一件特别享受的事情。
1 印象——画家笔下的青岛
1.1 一个世纪前画家笔下的胶州湾
描绘青岛的油画最早应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德国画家卡尔·伍德克的作品《胶州湾的早晨》。这幅作品从内容上看,刻画的是信号山下的青岛村,整个村子在晨光中醒来,茅草屋顶的农舍上空漂浮着的雾气,可能是海滨清冽空气中凝结的水汽。快已干涸的青岛河,绕过信号山流向大海。但从远处的石桥可以看出,以前这里的河水应该并不少,不然不会建一座那么高的桥洞。远处的信号山顶可以隐约的看到一处小房屋,庞大的官邸还没修建。从色彩上看,画面以棕色调为主,近处的岩石是深褐色的,中景是棕褐色的村落,两种色彩生动的表现出青岛村浓浓的生活气息。再往后的山是灰褐色调,刻画的生动立体。而天空中的白云,也被画家主观的处理成棕色倾向,和整个画面协调一致。只有近处河流的入海口附近有点点绿色,那是草丛抑或是海藻。画面中几艘白色的小木船与房屋的一点点白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卡尔·伍德克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他眼中的青岛,他的青岛印象是薄雾笼罩下的青岛村落,也让我们真切的看到了百年以前的老青岛。
1.2 吴冠中笔下的红楼
吴冠中先生在不同的地方画过很多风景油画,因此也提炼出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滨海城市(青岛)》中他对客观景物大胆撷取,层层相积的红瓦与夹杂其中的绿树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而笔触的丰富性与色调组合,代表着他在油画创作中最为突出的成就。
《滨海城市(青岛)》中,他简明扼要、省略细节,着力突出红瓦与绿树的鲜明色彩对比;而他在青创作的另一幅作品《青岛红楼》,则以细微的笔触在画面上铺满密密麻麻的红楼,画作重意境,好像从每个小窗户都能看到每一户人家不同的生活。吴冠中先生当时还曾专门撰文记述《青岛红楼》一画——“青岛红楼知多少,笔底红楼颂青岛,七十年代上景山,俯视北京,故宫以外,极目皆青砖灰瓦,倔强的枣树不甘寂寞,欲刺天空,忽去青岛”不管是从吴冠中先生的画笔下还是从其文笔下我们都能看到那海天之间片片的红楼。
1.3 陈钧德笔下的天主教堂
相比较吴冠中的画,陈钧德的画多的是遒劲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无论是《青岛教堂》还是《教堂夕阳》,都显示了他西为中用的高超技艺。从《青岛教堂》可以看到画面中的色彩有塞尚油画的影子,都是用主观的意识发现适合画面效果的色彩,通过色彩感觉来代表自然。刘海粟生前曾如此评价陈钧德的作品:“有塞尚的永久实在性而无塞尚的郁重,有梵高的热力颤撼感而无梵高的悲怆,有马蒂斯的单纯明快韵而无马蒂斯的温情。”而陈钧德本人在与栗宪庭的书信交流中,也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偏爱极端”。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偏爱极端”,他的作品中才会有那些狂放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块。陈钧德的青岛印象体现在青岛的天主教堂。虽然画面形式感较强,自己主观感受的元素很多,但作品中依然少了生活化的地方。
2 超越印象——我笔下的老青岛
2.1 凝视望火楼——从观象一路获得的绘画启示
观象一路是在1918年修建的,是条环山路,建筑高低起伏,整条路上都是以花岗岩为基、居高临下的欧式小楼。当大家都被这些欧式小楼所吸引的时候,我却注意到了街的尽头有一处望火楼。望火楼为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现在已被废弃,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失去了它的利用价值,但它仍是这条老街上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地方。根据这一点启示,我决定将望火楼搬到画面上。
在画面构图上,采用竖构图,留有大面积的天空,画面中的建筑物有高有低,屋顶错落有致。所以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借鉴莫迪里阿尼油画的装饰性,用线柔和,有意勾勒填色,追求平面化效果,突出不同屋顶的形态,和所有屋顶连在一起的高低起伏感。拉长主体建筑物,屋顶横向的线又打破纵向线的呆板。在色彩上,采用色彩填涂的方法,装饰性色彩的运用不是客观、理性的,而是主观、理想的为画面构成所需要的,所以无需顾忌色彩的真实性,因此房顶用了比较鲜艳的红色。整幅画从色彩、构成、线条、块面上构成了一幅装饰意味较强的作品。
2.2 蜗居生活——从黄岛路得到的创作启发
在青岛,如果要寻找保存完好的上百年前的普通民居,大概黄岛路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光滑的石板路、破旧的小院落,斑驳的大木门……历史的痕迹在这儿处处可见。房子建设的简单直接,院落里住的满满的,像一个个火柴盒。这也是我儿时记忆最深处的地方。
老街民居有三个个显著特点,第一就是旧;第二个特点是乱;第三个特点是生活气息浓。于是我从这一点得到启发,以黄岛路为主题进行创作。画面元素有街边的肉铺,也有晾满衣服的老院子。
其中一幅作品主观的用偏暖色调来处理,色彩明艳,而不是墙体本身的深褐色,因为记忆深处总是温暖的地方。以紫色调和黄色调这两个对比色调来处理画面中的建筑,从而突出阳光照射下的温暖和投射到地面上的影子。另一幅作品用院落里拉扯的晾衣绳将蓝天分割成几个不同形状的块面,晾衣绳上搭着的衣服用鲜艳的颜色处理成疏密有分的几个点,房屋的墙面主观的处理成金黄色,墙上的投影处理成紫灰色,从而体现出中午光照的强度。
2.3 日式建筑——从黄台路上萌生的画面灵感
大多数人都被青岛的德式建筑吸引,却不知黄台路上有一群别样的日式建筑。黄台路是依靠贮水山修建的一条老街,资料显示,黄台路全长724 米,两侧仅日式建筑就有30 栋。我之所以想画这条老街,一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区别于那些德式建筑而不被人们所知;二是因为我在这里学习了三年绘画,这里见证了我在绘画专业上从一无所知到最后凭借专业考取大学,这里是我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每当穿行于这些老建筑之间,都会被他们的气韵所感染,想着有朝一日将这些灵动的建筑绘于笔下。日式建筑的特点是颜色清雅,木制屋檐,设计朴素,因此在我的画中运用接近于白色的较淡色调描绘墙体的受光面,用蓝灰色表示阴影部分,画面中以极简单的线条勾勒树枝和房子的轮廓,体现建筑的简约、朴素。
3 记忆——我对青岛的情感表达
黄岛路的颜色是深沉的,是忧郁的,如果把黄岛路比作人,他像是满腹经纶的老者,虽然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痕迹,但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我想通过描绘黄岛路来体现我们城市并不起眼但却打动人的角落,记录下每一个生活得片段和那些令人羡慕的邻里亲情。这样温馨而又亲切的场景,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怕是很快就看不到了!
这些老街、老建筑都是我们城市的瑰宝,也是不被人所知的城市角落,它们随时都可能会因为城市的变革而消失,所以我认为应该将这份美好表现出来,也应该在它们还尚存的时候把它们用画笔记录下来,倘若有一天它们真的不在了,我也会以此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