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地区战略中的失误研究
2018-04-01于学浩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358
于学浩(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一、战后斯大林时期的地区战略
上述提到,由于苏联在战后需要恢复元气,因此,在战后的斯大林时期(1945——1953),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冷战”策略,苏联则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在苏联国土周围建立安全网络。斯大林汲取了战争的教训,首要任务就是要防止日本和德国的崛起。斯大林在二战后直接提出:“必须占据最重要的据点,不让他们落在德国手里,不仅要在欧洲,而且在远东也要占领这样的据点,使日本也不能重新发动侵略”[1]。为了实现这一地区战略目标,苏联在二战中欧洲战场快要结束时,快速占领了柏林。在亚洲战场,1945年8月8日宣布对日作战后,苏联则占据了北方四岛。
基于未来安全的考虑和苏联在二战中本土遭到巨大伤害的经验教训下,斯大林提出要在周边建立“安全区”、“缓冲带”,这就势必将周围的小国纳入到自己的地区战略之中。在战争结束之时,斯大林就针对美国提出了:“谁解放那个地区,谁将会在这块地方上将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制度强加在它身上”。
斯大林战后的地区战略,总体来说就是将自己战略利益强加于与之相邻的周边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卫苏联国家安全的作用,也巩固了战后的胜利成果。但是,在建立安全带的做法上,苏联直接侵犯他国的利益,斯大林战后为了满足自己的地区战略目标,可以说已经深深地陷入了大国沙文主义的深潭之中,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从长期来看是不可取的。
二、赫鲁晓夫时期的地区战略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经过党内的斗争,赫鲁晓夫登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职位,这时的苏联经过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恢复,以及各项建设的不断发展,苏联的各项指标已经达到战前甚至超过战前水平。在地区战略方面,苏联的东西部已经确保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国土的西面与北约形成一道屏障,在东面,苏联控制日本的北方四岛后,也保证了其国土东部的安全。
“既然苏联已经确保在自己的地区中的绝对地位,因此,赫鲁晓夫一改斯大林时期的与美国针锋相对的做法,提出“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2]。赫鲁晓夫希望通过“三和路线”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在激烈的军备竞赛中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为军事扩充提供经济后盾。可以说,进入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地区战略正在向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过渡。但在其地区战略与全球战略中的大国沙文主义色彩依然浓厚。其一,苏联为了扩充自己的地区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想要控制中国,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的大连、旅顺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其实想要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和军事,之后的1960年苏联就将在华专家与合作项目全部撤回,并且在1969年挑起了珍宝岛战争。其二,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混乱的情况,波兰和匈牙利出现了反对斯大林模式的活动,这些本属于自己国家的内政方面,但是苏联为了自己地缘的稳定,对他国内政强加干涉甚至出兵。其三,二战后,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的从殖民地脱胎换骨的第三世界的国家,赫鲁晓夫表面上对其进行援助,但是苏联通过军事援助与经济援助将受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甚至是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控制,借此来建立海外军事基地,扩大自己的地区战略,以便和美国进行争霸。
综上,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的地区战略就是在保证自己在周边的强势与领导姿态的同时,开始将触角向外延伸,开始从地区战略向全球战略进行过度。但是在这种战略实行的过程中,苏联始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至上,这种战略思维体现着其大国沙文主义的特色。这种情况使诸多表面与苏联修好的国家,内心中实则想摆脱苏联的控制,一旦苏联地区战略出现漏洞,将会造成连锁反应,对苏联的地区稳定贻害无穷。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全球战略”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开始上台施展所谓的“国际战略论”。这套理论是在发展列宁的国际战略理论上所提出的,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攻击性。“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整个时期,苏联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进行了类似于‘穷兵黩武’的军事战略扩张,并且在20世纪70年代使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在与美国的军事竞争中处于攻势地位”[3]。
在勃列日涅夫的执政前期,依然将战略重点放在自己地区势力范围之内,战略重点放在欧洲。在这时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内纷纷出现了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想法与行动,最主要的就是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苏联对此的做法是进行大加干涉,直接将军队开入捷克,这是对一个国家主权的公然践踏,体现了其大国沙文主义的做法。“在镇压了‘布拉格之春’后,苏联抛出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有限主权论’,‘大国责任论’等理论”[4],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在社会主义国家内的老大地位,满足自己的地区战略需要,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苏联的常规军事力量和核力量都与美国持平甚至超过。拥有较强实力之后,当时的勃列日涅夫等苏联的领导人甚至宣称“地球上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列”。其表现为:在亚洲,支持印度攻打巴基斯坦,对其提供援助;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非洲,挑起了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由于领土争端的军事冲突;插手安哥拉内战等等。其对外扩张的最高峰是直接出兵阿富汗。这些扩张的军事行动足以表明这时的苏联想要从地区的领导地位转变为全球的领导来取代美国。但这些行动也都无一例外的体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四、戈尔巴乔夫的战略收缩以及地区战略崩溃
“1985年的苏联迎来了其史上最年轻的一位总统,就是戈尔巴乔夫。在戈氏上台伊始就面临着严重的内政外交困局”[5],以及自身的经济困难,再加上此时里根上台后,美国经济、军事的恢复,美国再次处于攻势地位。在此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思维”外交,在此的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开始了全球战略的收缩,最重要的是从阿富汗的撤军,与美国在世界各地寻求缓和”[6]。
在其地区战略上,苏联也放宽了对周围国家的限制与压迫,从蒙古国撤军以及建立与东欧各国平等的外交关系就是重要表现。但是,正是由于以前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式的地区战略,所以一旦放松这种地区战略后,就如强压下的弹簧被松开后迅速反弹,致使周围大批的国家不想在与苏联为伍,以波兰为代表的一批东欧国际纷纷脱离苏联,使苏联的地区战略陷入崩溃的边缘。可以说,长期的大国沙文主义式的地区战略的实行造成了一个积重难返的局面,也成为了苏联走向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