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卢梭儿童美育思想探析

2018-04-01李倩文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爱弥儿卢梭美育

李倩文(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爱弥儿》中,将革命思想应用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得出了教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理论。卢梭以性善论与感觉论作为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并以此延伸出的自然主义理论成为指导儿童成长的主要依据,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从而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是卢梭教育理念的初衷。

一、卢梭儿童美育的主要目的——养成品格

在儿童时期,品格的塑造是卢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通过培养积极健康的品格,来对下一阶段的理性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卢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通过对儿童的情感施加影响,进而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形成儿童自己的审美判断,保持人天生纯真善良的品格,排除消极影响,顺其自然发展。审美教育价值的意义在于它偏向于用美的法则成就人的心灵,无形之中将人带入到一个极具高度的精神世界,以此养成完满崇高的人性。卢梭试图通过审美教育,达到完满人性,养成品格的目的,以期通过个体心灵的塑造,达到改造社会的效果。

人品格的养成,构建在审美力的基础之上,卢梭认为,人生而就有对审美的感知能力,但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力存在着差异,其演变过程中达到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并且,每一个人的审美力都将因为种种不同程度的原因有所变化。由此可见,卢梭将人的审美力视作一个可变的量,具有后天培养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施加影响,从而提升人的审美力。对待儿童,卢梭主张尊重儿童的自我感受,在此阶段下,带给儿童审美力的提升,从而导向人性的发展,将审美力内化为人的素养,进而塑造人性,养成品格。

二、卢梭儿童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分析

卢梭的审美教育思想围绕着自然主义思想展开,并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理念实施的终极目标,而从中,以哪些理论辅助“自然人”理想的达成,成为卢梭儿童审美教育内容探讨的重点。

首先,儿童中心论是卢梭美育思想的首要支撑点。“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始终将儿童的思想、心理状态置于研究的重点,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用“消极”的引导去代替“积极”的规划。

其次,以儿童中心论为基础,针对儿童在这一时期感性能力可塑性强的年龄特点,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儿童的感性能力,这是组成卢梭美育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

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以渲染神学来泯灭儿童的天性,理性教育思潮掩盖了感性教育,致使儿童的审美意识扭曲甚至走向病态,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善良的天性,将儿童置于成人社会,“小贵妇”“小绅士”演变为不符合儿童年龄的“赞美词”。为冲破这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卢梭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成为冲破传统的关键因素。对于英国实科教育学家洛克所重视的理性指导以及克制欲望的道德标准,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理性做出了自己的阐释,他认为洛克所主张的理性教育,是为附和时代要求所提出的病态的教育原理,这个原理就一个封建思想弥漫的教育环境而言,是最为流行且时髦的,然而在卢梭看来,这个所谓时代的产物,实则并不符合教育的规律。“就我来说,我发现,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由此可见,卢梭反对对儿童进行过早的理性教育,相对而言,卢梭十分看中感性在教育中的地位,情感与教育结合,自始至终显现于卢梭的审美教育的理念,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无疑是理性教育至上的旧教育制度的掘墓者。

我国极富有盛名的美学学者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明确表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儿童的理解力是建立在一切同他们眼前可以感觉得到的与之利益相关的事物之上的,凡是与儿童自身紧密相关的事物,他们便可以理解得很好,为了适应儿童的心理理解能力,感觉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第六个感觉”的概念,儿童的认知,就是感性的认知,换言之就是把多类感觉构建成易懂的理念,这种感觉的领域,就是儿童所触及的精神视野。卢梭的儿童情感教育通常与自然相结合,卢梭表明,把学生置于自然环境下,让其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各类现象,之后便可以使学生变得异常具有猎奇心;但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就绝不可以过快满足他的好奇心。感官的碰触,是儿童形成美的理念的最为直接的手段,也是触发儿童好奇心的有力途径,但仅仅停留在触及外力激发感觉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儿童较之幼儿时期已经拥有了成形的理解判断力,以幼儿时期对感官的保护以及正确的引导为基础,儿童时期便能对其情感世界施加适当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内心情感世界的触动,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达到审美能力的提升。通过孩童对自然美的感受,使孩童获得对自然美的鉴赏力,保持孩童自然的天性。与人的交流也是儿童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是在学习过程中,审美情感交流的重要保障。卢梭提出,作为老师,年龄应该尽可能降低,与孩子成为朋友,陪伴孩子成长,获得孩子的信赖,并提出,每个人一生只能教一次学生。教师所带给儿童的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便是通过情感交流,情感交流可以使儿童成为与人为善并乐于交流的人,儿童爱自己,才能去更好的爱他人,才能形成完满的品格。

自由,是卢梭美育思想中又一重要内容,卢梭所提出的自由理念,是一种有节制的自由,他认为,自由的本质在于一个不受束缚的人,只想其所能,爱其所爱。这是卢梭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理念以适宜方法作用于儿童,便足以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此处提出的自由,是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所享有的自由,用于儿童教育,就是卢梭倡导的“儿童中心论”,不限制儿童的个人想法与自身能动性,透过童真的视角,鼓励孩子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在自由的环境中,愉悦成长。这种自由,能够使人在获得真正自我满足的同时,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也是最终实现“自然人”的途径,作为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就要让其尽情的游戏,运动,感受美,充分使用大自然所赋予他的一切力量,来进行他所喜爱的审美活动,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来限制儿童的自由。在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施加引导性的“约束”,对有节制的自由加以实践。因此,儿童的游戏上是有规则的,音乐及绘画上的训练是有方法技巧的,对劳动能力上的培养是有目标的,只有在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使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展能力,孕育感情。

三、卢梭儿童审美教育的实践方式

“实施美育或者审美教育,其最根本的形式或主要形式,就是艺术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对应其教育理念,提出了相应的实践方式,对于儿童的审美教育,主要的方法,就是实施艺术教育,游戏、绘画、音乐、劳动都侧重于感性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调动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激发儿童的认知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审美情感的体验,达到美育的目的。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游戏的设计,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卢梭十分重视儿童游戏,并提出了众多实施方案,其目的,就是通过快乐自由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卢梭所设计的儿童夜间游戏,以此来训练儿童的触觉并打消儿童对黑暗的恐惧,将令人畏惧的黑夜,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日常的游戏实践,锻炼儿童的勇气,从而对黑暗产生美的判断。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所有的应该掌握的技能,在实质上不过只是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的一切活动变得游刃有余,这才是大自然的要求,才得以使儿童的娱乐成为一种趣味横生的艺术,使儿童在学习知识时不感到勉强,不至把娱乐当成苦役。游戏不仅能让儿童感受到乐趣,还能使儿童从中感受美,提高对美的判断力。通过游戏形式的不断变换,在游戏过程中学会测量与测算,这些教育手段,并不是对儿童施加强制影响,以此提高能力,而是通过游戏,这种情感教育,来使儿童自然而然的获得技能,养成品格,并为之所用。

绘画,是卢梭儿童审美教育实践方式的另一种手段,卢梭认为:“不是为了这门艺术而学这门艺术,而是在于使他的观察正确和手指灵巧,一般地说,他懂不懂的怎样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关系是不大的,只要能够做到心灵眼快。”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的感觉能力不受理性思想的束缚,因此,儿童绘画最好的老师是大自然。卢梭对儿童绘画能力的要求,是通过双眼对实物进行捕捉,换言之,就是临摹眼前所见所感的具体事物,对房屋,植物,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临摹绘画,通过养成这种绘画习惯,来替代对书本画纸上已经固定了的色彩线条进行照搬的绘画方式。卢梭不要求通过绘画,使儿童成为专业的大师,而是将绘画作为欣赏自然美的手段,以此锻炼儿童的审美能力,发展完满的人性。通过儿童绘画过程中的模仿,积累经验,获得感知力,达到培养儿童眼力的效果。

音乐,也是卢梭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卢梭对音乐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与他从小受音乐的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卢梭人生的流浪阶段,帮别人抄录乐谱曾是卢梭主要的经济来源。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人有三种声音:说话的声音或音节清晰的声音、唱歌的声音或者旋律的声音、伤感的声音或者高昂的声音。”并认为,成人可以将这三种声音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完美的音乐,但“孩子们是不会这种音乐的,他们唱的歌没有感情。”卢梭在培养儿童听觉时主张将其与触觉相结合,这种方式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当我们把一只手放在小提琴上,单凭音箱的震动就能分辨出它发的是低音还是高音。”通过触觉,将音乐转为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用手的震动,感受音乐的存在,这种实体方式,更易于儿童对音乐产生自己的理解,更为直接的感受音乐带给心灵美的体验。音乐能够较为直接的表达人的情感,因此,为让儿童全面理解音乐,在教授儿童唱歌的同时,也要培养儿童的识谱作曲能力,将适应儿童年龄的歌辞给他们唱,迎合儿童的思想,使儿童真正感受音乐带给他们内心的愉悦之感。

卢梭主张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反对束缚儿童的自主行为。语言的呵斥只会使儿童感到疑惑,增加其好奇心。马克思认为审美起源于劳动,因此,卢梭提倡儿童亲手进行劳动探索,在劳动的过程中,锻炼了儿童身体各部分协调能力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给予儿童相应的美感体验。在《爱弥儿》中,卢梭让爱弥儿亲自参加务农工作,开辟自己的小田地,“我们每天都给蚕豆浇水,我们看见它们成长起来的时候,简直高兴极了,我对他说,这是你的,他就更高兴了,因为这里投入了他的时间、他的劳动、他的辛勤以及他的人格。”从中,爱弥儿所得到的,不仅是收获的蚕豆,更有在辛勤劳动的过程中亲身感知到的创造物种的伟大力量,此种感受,是享受劳作乐趣的体验,是美对心灵的渗透。

注释:

①②④⑤⑥[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74,89,179,187,188.

③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5:80

猜你喜欢

爱弥儿卢梭美育
再论爱弥儿是谁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