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的哲学维度
2018-04-01于贵平
于贵平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就属其中之一。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思考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我们会感悟出其蕴含着的深厚的哲学底蕴。哲学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实现了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把哲学的任务界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把握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促进社会进步,其实践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只有通过哲学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才能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积极的决定性的意义。
一、规律论: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在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详尽部署,由此,使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得以延伸展开。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精准脱贫思想是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即社会存在而产生的,其产生、发展一方面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实践之中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实特征等实际状况的契合,即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所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而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就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路,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换言之,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的产生是由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及其客观规律决定的。
我们知道,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首先是一种本质的联系。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但并不是所有联系都是本质的,都称之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属本质性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的联系,只有通过人的思维过程,即认识过程才能把握之。其次,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再次,规律是一种稳定的联系,它是贯穿于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的相对稳定的联系,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才会重复出现。而客观性是规律最主要的性质,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发挥作用。人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改变规律,人只能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简言之,人在社会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而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就是说,人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主体,在规律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被动性存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即也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前提,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必须付诸社会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为此,主体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能不能收获成效,成效能不能得到巩固,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扶贫开发推进到现在,重在精准,成在精准,这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
同时,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从把握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出发,是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思想准确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积极探索规律,自觉遵守规律,按照规律谋划扶贫开发思路。他所倡导的实质上是基于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的科学扶贫,即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部署扶贫脱贫的任务,又提出扶贫的具体办法。习近平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那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3]福建工作期间,他提出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等这些指导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脉相承的。
二、方法论:“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了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学说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和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即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别,所以要求我们在社会实践中要做到“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重点论”强调分析和解决矛盾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两点论”要求要综揽全局、统筹兼顾。所以习近平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4]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给精准脱贫指明了具体方法,即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统筹推进创业、就业、健康、教育、金融、保险、建设、兜底、社会等多方面扶贫。这一思路蕴含着及其丰富的、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实践层面,坚持“两点论”,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分析解决问题。坚持“重点论”,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矛盾转化论,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分析解决问题。还要运用战略思维,具备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做到空间维度上的全局谋划与时间维度上的长远考虑相结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时要有系统观点,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结构变化、相互作用中动态地去把握事物、思考问题,以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因此,2015年6月在贵州,习近平指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5],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6]。正是基于这种思路,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中的分批分类理念得以产生。后来他详细论述了其分批分类扶贫理念,并概括为“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7]。
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故“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8]。进而,在“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相统一的理念指导下,产生了现阶段精准扶贫的流程设计和科学机制,包括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环节,并形成精准脱贫中的目标识别、贫困治理、动态管理、成效考核、成功脱贫、后续跟踪的一系列工作流程,达到了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统筹兼顾。
三、主体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思想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提出的扶贫开发理念,是新时代扶贫开发思想形成的源头,其在本质上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都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9]
习近平刚到宁德时,当地干部群众一个很迫切的愿望是想要赶超发达地市,提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但习近平同志从人们群众的生活现实需要出发,认为首要任务是摆脱贫困。遂之脱贫致富成为习近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于是敏锐提出应当以解决吃饭、穿衣、住房问题为首要内容,将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消除贫困为主要内容,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实现扶贫和扶智相结合,坚定不移推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这都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的表现。习近平说:“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各级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10]“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11]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一系列论述,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体现了党在发展的问题上对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同时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和目标。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他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则更进一步表明我们党坚持的发展,是落脚于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上的,它既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每个具体的人的全面发展。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寻求的是发展“最大公约数”,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消除贫困,也就是要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决不厚此薄彼,有亲有疏;就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所有这一切,都蕴含在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之中。
四、目标论: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进步
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落脚点。社会进步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存在,其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习近平则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家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3]这就是说,实现“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重申,中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稳固。他还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4]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就是要指导所有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致富路线图,“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15]。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终极价值和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个性亦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之上,这样,才能使发展的核心即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可能,使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得以实现,使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得以落地。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摆脱愚昧状态,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高社会理想和追求,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换言之,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为人们在追求自身全面发展过程中,总会从中不断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我实现或自我发展的满足,产生相应的获得感、愉悦感、充实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可,推动着生存质量的不断提升,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对自身全面发展的强烈追求,反过来这种追求又会自然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最高的追求价值之所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习近平精准脱贫思想正是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了起来。
马克思说:“所有哲学家都试图说明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综上所述,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逐步提高发展完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基本特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