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江源生态脱贫路径研究

2018-04-01王洁琼张兴年

市场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三江绿水青山精准

◇王洁琼 张兴年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具有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少数民族众多、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等特点。在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牧民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不高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处理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的关系,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牧民生活不断提高的目标,是摆在扶贫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与具体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生态扶贫概念的界定

诸多学者在生态扶贫的不同角度进行过界定和解释,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表述。本文所指“生态扶贫”的概念是指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扶贫开发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发展经济的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生态文明色彩的扶贫思想和方式,也是精准扶贫的补充。

(一)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扶贫

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扶贫的核心就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存。生态扶贫在三江源地区的开展将会帮助三江源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赢的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在扶贫开发中的具体要求。

生态扶贫是针对贫困地区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的新的扶贫思路和方法。在保护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与扶贫开发对应衔接,使扶贫开发合理地成为生态文明理念之一,突破了以往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相互矛盾冲突的状态,以生态文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满足了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满足了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

(二)生态扶贫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江源生态十分脆弱,人为破坏很难修复。扶贫开发工作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生态型贫困,进入越扶越穷的恶性循环中。在扶贫开发工作环节中,如何处理好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最关键的一点。贫困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生态问题,“最贫困的人口生活在世界上生态恢复能力最差、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环保与扶贫之间有机的结合不仅是三江源脱贫致富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三江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把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同时作为扶贫开发的两项重要的工作,综合地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衡量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

(三)生态扶贫是精准扶贫内涵的补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一理论体系在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将会成为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同时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新理念,将精准扶贫途径从“四个一批”拓展到“五个一批”,增加了“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扶贫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创新扶贫理论基础上将生态保护意识有效地融合进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中,不断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生态扶贫正是扶贫理论不断创新的结果,丰富了精准扶贫思想体系的内涵。

二、生态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缺失

自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开始,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4月25日,对外公布了《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通篇贯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现了“人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者”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发展是重中之重。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三江源的现实情况来看,现存的扶贫机制并没有在三江源地区取得好的成效。在三江源的基层工作者对生态扶贫这个理念缺少明确的理解,业务水平也较低,制约了生态扶贫工作的开展。对当地群众参与生态治理也不能进行积极地引导。在生态扶贫过程中群众并未取得直接的利益,对生态扶贫存在抵触心理。现实中,当地掠夺粗放式的发展仍然是主流,生态贫困代际传递,新观念与旧思想的更替过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二)生态扶贫资金短缺

生态扶贫包括和扶贫开发和环境保护两项工作,兼顾两个方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生态扶贫工作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一方面是因为中央财政扶持力度有限、地方财政支持单薄、社会资本融入极少等。另一方面,资金管理机制体系不完善,管理中存在扶贫资金的擅自挪用等不良现象,也是造成生态扶贫资金短缺的原因之一。

(三)人力资源不足

生态扶贫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也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支持。三江源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与发展的滞后,人力资源仍旧很薄弱,同时也有“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情况,人才流失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这是造成贫困地区从“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动力不足的原因。

(四)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生态扶贫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最根本的机制构建就很不完善。在生态扶贫工作的开展当中,扶贫开发的部门与环保部门很多工作是重合的,但是又因为在不同的部门之中,扶贫就只是扶贫,不会过多地考虑环保的问题。反之,环保部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就很容易造成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九龙治水的窘境。

(五)扶贫开发短期目标与生态保护长期目标的矛盾

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短期内想要得到预期的扶贫结果是很困难的。而当地需要脱贫的老百姓却需要快速有效的脱贫方式,脱贫缓慢就会影响当地群众对于生态脱贫的看法,推行的过程就会极其艰难。传统的生态扶贫模式有许多的弊端,在治理的过程中政府投入大量的资源用来扶贫,但是扶贫成效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长期处在支出大于收益的情况,无疑会加重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扶贫工作的长期性也导致脱贫成本的增加。传统的生态扶贫模式在刚开始的阶段进行动员也能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根本上不解决投入与产出之间不均衡的矛盾,对于后期扶贫工作的投入、维护、发展将会产生阻力。所以生态扶贫工作需要改进工作模式,解决投入——产出比短期内不均衡的问题。这在群众中提高生态扶贫工作的认可度与提高生态扶贫成效极其重要。

三、生态脱贫的路径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个文明形式的新的探索阶段,作为第三个文明的生态文明,秉承的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只有绿色发展才能成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助推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与田野对话,要善于学习农牧民的智慧,要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避免进入社会达尔文主义。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相融合。要对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为当地老百姓创造绿色、可持续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拓展生态扶贫资金渠道

生态扶贫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确保有效开展,这无疑是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要让扶贫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就需要足够的机制和政策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不仅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也需要努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国家政策层面的财政税收减免政策,吸引生态型的企业主动去三江源贫困地区发展,既可以发展当地经济和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有效帮助企业自我发展与开拓。同时可以鼓励三江源地区群众进行生态创业和发展生态产业的合作社,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品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当地的各种农畜产品和藏药已经开始有了较高的品牌辨识度,在本土和国内市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政府为群众提供专项、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政策,通过打造旅游品牌,发展生态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当地的市场化程度。在发展当地生态产业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注意资金去向,所以扶贫资金的去向都要公开透明。问责机制也要严格落实到个人,杜绝资金挪用与去向不明的情况,遏制腐败现象。

(三)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生态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三江源地区人力资源的缺乏,需要集合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同时也需要培养吸收干部,倡导志愿者、社会组织来扶贫地区,参与到三江源地区扶贫的队伍当中。人才的聚集将会为贫困地区提供新鲜血液。也要让当地的老百姓参与到生态扶贫的工作中,让老百姓享受到生态扶贫工作的成果,就能让老百姓自发地成为保护环境的主力军。在生态保护中改善民生,激发群众保护生态自发的内在动力,才会有可持续的生态改善。只有政府有力、市场有效、社会参与,才能让三江源的老百姓从帮扶式扶贫转变成自发式的脱贫。

(四)协同发展,保证合作联动

生态扶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扶贫开发地区的各个领域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权力分配之间的博弈。想要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需要在各个领域和机构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确保信息沟通的流畅和明晰责任主体的划分。同时也要求不同领域和机构结合起来进行生态扶贫的工作。所以在学界也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在行政机构也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联动合作。所以,打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壁垒,就要搭建学界、行政部门、各个社会组织机构之间有效畅通沟通的桥梁。“生态指标”和“扶贫指标”一起融合到扶贫开发的工作当中,对于生态扶贫将会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高效结合

扶贫产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将会解决环境保护这样的长期目标和发展经济的短期目标之间产生的矛盾。如果当地发展扶贫产业,就要求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生态可持续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二者的矛盾,同时也可以让三江源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循环当中。利用“建立一批、扶持一批、引进一批”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全面加快三江源生态产业的发展态势与具体的制度体系的建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继续提出了“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了绿水青山在扶贫开发工作当中的重要性。

生态扶贫产业需要完整循环的产业结构来建立可以循环发展的市场模式,让生态扶贫产业可以在发展中实现绿色、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开发利用政府、社会、群众广泛认可的资源,让生态扶贫产业能够在生态脱贫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当地的发展潜力,例如在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有丰富的湖泊湿地和格萨尔文化等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保护好当地的环境与自然景观,还可以用来发展旅游产业和周边旅游产品及配套的旅游包车、住宿等服务。打造当地的文化与旅游品牌,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让产业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让当地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这些生态扶贫开发的产业,能够为当地的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于扶贫开发工作有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发展当地特色的旅游生态产品,对带动周边配套服务业,集群产业、链条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真正意义上让当地老百姓享受到生态扶贫的红利,享受到实惠,才能够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一个良性的互动,有足够的动力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群众脱贫,且避免了返贫的可能性。

[1]张红栓.青海生态保护地区扶贫开发思路和对策[J].青海草业,2012(06).

[2][英]戴维·皮尔斯,杰瑞米·沃福德.世界无末日[M].张世秋,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王三运.扶贫开发贵在精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J].求是,2015(19).

[4]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14-07-11.

[5]徐增让.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J].科技导报,2017(06).

猜你喜欢

三江绿水青山精准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绿水青山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精准的打铁
三江并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