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2018-04-01厉国威安玉琴
□厉国威 安玉琴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职业发展的新态势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该计划实际要达到的结果并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简单加法,而是利用“互联网+”下的新技术、新平台,将两者实现深层次的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拓展了经济在网络上的空间,从而最终实现互联网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促进互联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合。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出现了财务共享中心、云计算等新的形式,实现了会计核算与业务活动的同步集成,会计职能已经由核算职能为重心逐步向业财融合的方向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其超强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将促进会计核算从以往的分散核算向共享式的集中业务处理转变。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为会计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创造了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带来了会计职业发展的新变化。在“互联网+”时代,会计职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新态势: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
2014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一年被业界称为管理会计的“元年”,在随后的几年里,管理会计在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地位日益升高。然而,管理会计要想在企业中真正发挥作用,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信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的时效性决定的,越具有时效性的信息其可利用性越高,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提升,有利于在大量的数据中快速、有效地挖掘有用的数据信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管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促进企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有机融合。因此,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业财融合,真正的增强绩效分析能力和会计信息的决策支持能力,管理会计信息化是关键,一个庞大、快速、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将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
2016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明确指出“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这里的“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就是“业财融合”。根据毕马威、ACCA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合作举办的“业财融合的未来”圆桌会议的内容,受访的企业领导者均表示,财务高管、财务团队与内外部业务合作伙伴之间的有效协作和融合,是推动企业成功创新和增长的关键。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下,企业通过业财融合,能够极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密切地追踪战略实施成果,更加灵活的支持创新,更加精细的实现绩效管理,更加紧密协同的改善客户体验。
(二)会计工作人工智能化
2017年5月10日,德勤财务机器人正式问世,这款人工智能机器人是2016年3月10日德勤与Kira Systems联合推出的,目的就是让机器人来代替那些高频、重复且附加值低的工作。毕马威也早在2016年3月就宣布在其审计服务中拟应用IBM的“沃森(Watson)”认知计算。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并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从而能够对目标客户的相关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状态有一个更加有效精准的了解。人工智能化大大节约了会计、审计工作的成本,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并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管理、控制和决策等方面来。随着“云会计”理念的提出,未来会计信息可以共享在云端,会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进行业务处理。通过“云计算”可以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实时融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管理者可以实时地实现对企业经营风险的管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信息毫无疑问成了这个时代的中心,企业的会计核算同样也由传统模式向依托大数据模式转变,搜集、整理及分析大数据已经变成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企业业财融合的关键环节。因此,对数据的搜集、分析及挖掘能力成为了会计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能否熟练掌握并运用大数据成为会计职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虽然大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会计人员如何利用好大数据,才是决定会计工作效率的关键。根据《2016-2020年中国大数据行业深度调研即投资前景预测报告》,59%的数据是无效的,70%的数据形式太复杂,85%的企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应对数据数量和复杂性迅速增长带来的挑战,98%的企业的信息系统无法及时、有效、精准地服务于业务工作。由此可见,如何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今后会计工作人员面临的巨大考验。
二、“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能力方面的新要求
传统会计是利用结构化数据,通过编制凭证、报表等手段提供历史财务信息,而“互联网+”时代的会计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实现业务活动与会计处理的同步进行,实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技术的应用无疑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挑战,会计人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提升自己:
第一,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习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门技能,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财务人员要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主动让财务工作走到业务的前端,真正实现业财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
第二,熟练掌握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一些传统的知识、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具备大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数据的挖掘与处理和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具有规模巨大、种类繁多、处理极快、价值密度较低等特点,大数据为企业提供了海量的数据信息,但是数据需要挖掘、加工、整理后才能变成有用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对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因此,一名合格的现代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方面的技能,熟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具备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第三,较强的学习能力。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还要具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方法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并加工成有用数据的能力。同时要求财务人员要熟悉业务流程,做到财务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及时的吸收“互联网+”时代的各类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新的知识、技能与实务工作密切结合,灵活运用。
三、“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会计人员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会计人员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及时转变传统模式下的思维习惯与工作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主动学习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专门技能,努力实现会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以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例,恰当的决策是建立在准确的预测基础上的,而准确的预测则是依赖大数据的支撑。因此,企业管理层应在本企业中积极宣传“互联网+”的概念,引导本企业员工转变原有观念,在思想上、能力上主动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二)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适应未来的课程体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目前业界没有明确的界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同时拥有另种行业职称,对会计学科而言即为会计专业职称;另一类是“双素质型”,即教师在拥有相关领域科研素质的基础上,同时具备将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就会计专业而言,教师除了具备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应当具备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在“互联网+”时代,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出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同时传统产业也处于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融合发展之中,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传统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具备现代化的、超前的视野,熟悉和掌握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知识和技能。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商业模式要求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是实时的而不是滞后的。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弱化会计、财务和管理之间的独立性,要突出学科的完整性,强化“泛会计”(价值管理)理念,同时培养方案中要强化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设置,培养出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既懂会计又熟练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校企合作机制应进一步完善
“互联网+”时代正在迅速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改变着我们的产业,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互联网+”下会计人才培养,要以培养学?的实践技能为主要目的,加大与企业融合的力度,而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正在做什么,企业真正需要具备什么样知识结构和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认识到学校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方面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学校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调整缩短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