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04-01高继文
高继文,王 硕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358)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任务、总目标,创造性地解决新时代我国如何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人民期待,提出了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骤、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我们深入领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从三个方面高度概括其重大意义。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8-9这句话立足现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这启发我们,要结合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就和经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上,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几代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探索各种救国强国的方案,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和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掀起推翻旧社会的革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2他回顾党为实现伟大使命奋斗的艰苦历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野阐明党的历史的本质和辉煌成就,给人以丰厚的思想启迪。
党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推翻三座大山、消灭旧制度,建立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人站了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曲折前进中进行了伟大变革,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由此“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12它为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和重要的经济社会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制定了分阶段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和发展战略,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到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8这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走向强盛和伟大复兴,可以说,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对中华民族作出前所未有的伟大贡献,关键在于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国情、中国历史发展需要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和道路,解决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南、领导和依靠力量、发展战略、制度保障和内外政策等重要问题。党带领人民寻找、选择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逐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甚至中华文明史,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性和优越性,阐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道理。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21这就以深厚的历史思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说透彻了,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因此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13-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新的里程碑。党带领人民进入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10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根本扭转了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悲惨命运,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个奇迹,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境地,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焕发了盎然生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4]社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自2010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二,2017年达到827122亿元,[5]比1978年增长226倍,占世界总量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在30%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4]自2007年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5]119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领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高铁运营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首位。[6]56国家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和治理能力等大幅度增强,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改善,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并充满活力。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具有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已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表现出巨大优势和广阔前景,这为今后的发展准备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还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和时代意义。这有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今时代的优越性,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和赞誉,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还意味着在当今世界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将显著提升,中国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引领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总起来说,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正确判断,指明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起点和方位,使我们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而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和方位,谋划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必将有助于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是这个长期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的国情特点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行动纲领和方针政策,形成了党的历史上最新的“三步走”战略,指明了今后前进的方向。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涵义和国情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9这段话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方向、战略步骤、价值追求、目标指向和世界影响,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多重指导意义。有的专家精辟指出:“显然,这些内涵和使命是紧扣中国梦包括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具体目标来说的。也就是说,新时代是通过努力奋斗更真切地贴近实现中国梦的时代。”[7]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当前至本世纪中后期的主要表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方略的立论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阶段。
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目标任务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因为,我国已将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大幅度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今广大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不再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分配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市场竞争不充分、有效供给不充分、动力转换不充分、制度创新不充分等情况还很明显。这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不相适应。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总书记强调了党和国家工作需要关注的一些新问题、新要求,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以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变化,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新“三步走”战略安排。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2-23这个战略安排是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规划、具体化,既是雄心壮志,又切合实际。实现了这三步目标,我们将创造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将更加完善和定型,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文明程度将大幅度提升,对人类文明的引领作用更大,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在上述战略安排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如期实现这一任务,他指出:“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8]823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了我们党对人民和历史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党为人民的利益接续奋斗的宗旨和品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我国经济总量预计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8]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现代化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将发生新的变化。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壮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共产党领导的强大力量,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再者,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将极大地激励党和人民乘势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奋进。
关于如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1]22这段话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着力点、总体布局、新型发展战略、重点工作和检验标准,这几方面各有侧重,但有内在联系,目标是一致的。“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因为主要矛盾变化决定了党和国家工作的近期目标、重点和着力点,这就是适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新目标、新任务,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在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体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优越性。统筹推进五大建设,正是为了使发展更加全面、平衡和充分,建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社会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一个也不掉队;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城乡区域共同发展。[9]831-833实施新型发展战略,是指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科学发展道路,寻求发展的新模式、新动力、新结构,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的一些重要举措明显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比如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经济工作重点,推动新技术手段的普及应用,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去除过剩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要素,降低生产成本和库存,实现供需体系的动态平衡,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国家不同地区协调发展,也是为了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和总原则,加大工作力度,抓紧抓好当前制约国家发展大局的重点、难点、风险点之类的工作领域,不要因为轻视这些工作妨碍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根本保证
在新时代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不仅要有新战略,还要有新举措、新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总结了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贡献后,提出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的重要思想,是十九大的一个新创造。这是总结近百年党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新经验,针对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梦想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课题,所做出的重大结论,事关民族复兴前途命运。国内有的学者认为,“四个伟大”是思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重大课题的顶层设计。[10]5我们认为,也可以说,“四个伟大”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根本保障,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意义。
四个“伟大”各有特定的内涵,又密切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伟大梦想是目标引领,伟大斗争是精神状态,伟大工程是根本保证,伟大事业是旗帜航向,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都是为伟大梦想服务的。这几者的有机统一集中体现了奋斗目标、实现途径、领导力量、前进动力的有机统一,党的命运、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有机统一,归到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统一。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个伟大斗争,就是要与前进途中面临和将要遇到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做斗争,这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艰难困苦的事业,不会一帆风顺,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是伟大斗争。这种斗争是一种信念想定、方向明确、斗志昂扬、头脑清醒的精神状态,是共产党人的强大优势所在。一方面,我们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不满足、不动摇、不懈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政策,迎接重大挑战和风险,研究和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另一方面,还要坚定原则和方向,保持政治上思想上的清醒,不消极懈怠、不回避躲闪,克服重大阻力和矛盾,扫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绊脚石。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方面指出了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坚持什么、维护什么,更加自觉地坚决反对什么,告诫“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1]13夺取这个伟大斗争的胜利,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建设富有成效的表现,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保证。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民族的脊梁,是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只有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建设事业才能胜利,民族复兴才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16“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13所以,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搞好党自身的先进性建设和自我革命,是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在十八大以来取得显著成就基础上,坚定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原则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特别是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以思想建设筑牢全党的理想信念,加强党组织建设和执政本领建设,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民族复兴大业才能有正确航向、坚强领导核心和伟大力量。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文化、凝聚中国力量、发挥中国制度的优势。在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尖锐激烈的新时代条件下,我们一定要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和文化。尤其要围绕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新发展战略等几个方面,不懈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这样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有正确道路、强大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
统揽上述四个“伟大”,坚持这样的顶层设计,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1]14,赋予党的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协同推进四个“伟大”,还要与“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相结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结合。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将有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一步步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变为现实。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8-03-01.
[4]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N].人民日报,2013-11-06.
[5]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陈晋.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7-11-08.
[8]刘学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路径预判[N].中国经济时报,2018-01-16.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0]齐卫平.“四个伟大”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