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新民俗电影民俗叙事的现代观照

2018-04-01李嫣红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俗现代化

李嫣红

随着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中国电影以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风格呈现在荧幕上,电影中民俗元素激增,民俗叙事成为别开生面的电影叙事方式。“所谓新民俗电影指的是在电影创作中,以民俗文化作为电影故事的叙事主体和艺术创作的主题载体,通过电影的各种表现手法,将民俗美学的瑰丽与传统文化的意韵融为一体的主题电影。”①这些电影与过去只将民俗作为电影的点缀和衬托的创作风格大不一样,将民俗事象作为创作的主题,将其与当下的时代背景和审美艺术相结合,以求既能满足符合时代格局的要求,又能满足观众的视听快感,故不妨将这类的民俗电影称为“新民俗电影”。

一、现代化进程观照下的新民俗电影

1.现代化进程深刻影响着电影的民俗叙事

现代化进程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是从西方开始的,其开端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及文艺复兴时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这一阶段,人类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代化进程首先在西欧和美国完成,其标志是西方各国成为发达国家,然后波及到整个世界。现代性即指现代化进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特征,如民族国家的建立、大工业化生产、科学理性的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建构,等等。

社会现代化进程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同步的,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持正面的、积极的取向;另一种则对现代化进程采取批判反思的态度,在一些艺术家看来,虽然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自然受到破坏、人类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后者的审美取向倾向于艺术应该表现大自然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谐,人性的纯洁质朴。而在民俗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则突出地表现了这些特性。实际上,这两种相对的取向在具体的电影作品中往往交织在一起,呈现为极其复杂的共生形态。

如电影《花腰新娘》讲述了云南花腰彝族的姑娘凤美与善良淳朴的阿龙之间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影片很多镜头展现了花腰彝族的民俗风情:“三年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莫问爱情深不深,就看腰带给不给”的定情花腰带;发展自古老图腾崇拜的花腰“舞龙”;传统民居“土撑房”;“吃不厌”的云南米线;变化多姿的“烟盒舞”;美妙动听的“海菜腔”,这些散发着原汁原味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凤美泼辣骄横,敢于冲破传统婚俗,在结婚当晚便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之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违背了“归家”习俗,参加了舞龙队,展现出了现代女性敢于冲破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无畏精神。实际上,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古老的民俗习惯已被自然地摒弃,例如“归家”婚俗,人们对这种变化趋势持积极的认同而不是否定的态度。但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有些传统民俗的没落,则使人感到无奈和痛惜。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在八百里秦川上的无双镇,老一辈的唢呐师父焦三传艺给徒弟游天鸣,希望他将这门民间手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但在现代化大潮的裹挟下时代风尚正发生转向,唢呐班子不得不面临无以为继、四散衰败的现实。影片真实地表现了陕西农村婚丧嫁娶时请唢呐班子的习俗:请唢呐班子要派接客,负责运送唢呐匠的工具,到了地方主人还要行接师礼;唢呐班子有“四台”“八台”之分;百鸟朝凤只传“天分高,德行好”的人,等等。唢呐班子从最初一套自成体系的规矩,到后来逐渐衰落,直至被西洋乐队所代替,无不使人叹惜和反思,为什么这一民俗文化会逐渐走向衰败?通过影片,人们更加直观而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进程使原有的一些值得被保留和传承的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遗忘,如何将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并传承下去,值得人们去反思和探索。

2.民俗在现代化中的处境具有多向性

置身在传统与当代的之间、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杂中,传统民俗正在急剧改变。从理性认识上看,人们明白民俗的改变和消逝是必然的,“民俗本身就是与变迁紧密相连的,因为民俗的土壤——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着变化的过程。”②但是从心理情感上,人们对民俗的消逝和改变免不了持留恋态度。因此,创作者在对同一民俗事象的表达常常出现既批判又认同、既惋惜又认为是必然的结果,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表达,反而使影片极具张力,艺术质量与思想内涵都大大提高。

影片《图雅的婚事》讲述了蒙古女子图雅“嫁夫养夫”的故事:图雅的丈夫巴特尔因下身瘫痪无法支撑起整个家,作为全家支柱的图雅又因为干活累坏了脊椎骨,不得不带着丈夫改嫁以养活全家。图雅勤劳能干远近闻名,追求者众多,但都不愿意接受她的丈夫,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变化以后,最终图雅嫁给了一直帮助她的邻居森格。影片以“嫁夫随夫”这一沉重的民俗事象为内核,将雄浑的荒漠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悲凉的马头琴和悠长的蒙古长调中充分展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命力。影片看似是在讲述一个妇女不抛弃残疾丈夫的故事,实则是在挖掘影片所表现的民俗事象背后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瓦解。

影片《碧罗雪山》讲述了云南少数民族傈僳族村民世代与黑熊生活在一起,在对熊的图腾崇拜和矛盾冲突中,寻求与之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影片以纪录片式的客观呈现,真实地展现了傈僳族原始、古朴封闭的生存环境,以及在这一环境中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村民将熊视为至高无上的神,但是却接连出现黑熊毁坏庄稼、咬死畜生、甚至是伤害村民的现象,因黑熊而引发的生存危机与对黑熊图腾的崇拜使他们陷入矛盾之中。最终的解决方式是村民搬离了世代居住的村落,向黑熊作出让步。影片隐喻式地表达出传统的宗法图腾向现代化转型可能是解决现实矛盾的最好办法。

电影《季风中的马》是一部草原现实题材的影片,真实地反映了草原、牧民、游牧文化的现实生活状态。随着草原的沙化,游牧民们放弃了祖祖辈辈的游牧生活,卖了马匹、羊群,搬去城里寻求生路。牧民乌日根也在作最后的抉择:是搬到城里去?还是继续留在沙化草原的蒙古包里?是把马卖了还是不卖?最终乌日根放生了白马,走向了城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草原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变得难以维系,人们都面临着新的生活,即使是最倔强的坚守,也必须作出抉择。新生活虽然令人向往,但是传统却也难以割舍,是将其当作累赘抛弃,还是携带包袱一同前行?“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大转变中,无论少数民族本身是否选择现代化,他们都会被动地卷入现代化潮流。”③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正逐渐消亡,人们只能通过电影艺术来缅怀那纯洁的、质朴的、倔强的人的原始生命力以及逝去的古老生活方式。

二、商业文化视阈中新民俗电影的民俗叙事

1.商业文化语境中的民俗景观

商业化通俗地说就是以逐利为目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商业化,对民俗的运用更多地是为了制造出一种视觉奇观,构建壮观刺激的影像,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创造经济效益最大化。电影视觉奇观是指“电影中由制作者精心选择或构建的、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呈现出的、能够为人们视觉直接感知到的具有强烈吸引力或刺激效果的影像”。④换句话说,开始走向商业化的中国电影正是借着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手段,制造出非常逼真甚至是夸张的民俗影像效果,向观众呈上一道道关于民俗的视觉盛宴,使广大电影观众无不惊奇于中国大地上竟有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景象,同时也向世界呈现出一个“奇观化”的中国。

商业文化语境中中国电影对民俗事象的运用,确实提高了影片的感性色彩及观赏性,使新民俗电影不断走向国际市场,但与此同时也展现出其另一面,即许多电影是一味追求票房和知名度,只关注电影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震撼力,而不注重影片的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诸如“文化独立性丧失、原创力缺失”“哗众取宠的物质主义大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评论时常不绝入耳。如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上映后收获了2.5亿票房,还获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并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奖提名、美国电影业服装设计工会奖历史类最佳服装设计奖,以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等多个国内外获奖提名。影片中极力地展现了豪华奢侈的氛围,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华丽的宫廷服饰,声势浩大的打斗场面,并将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结尾处展现了重阳节的一些民俗习惯:在重阳节当天要头插茱萸;在王宫摆放菊花;燃放礼花,唱《太和颂》,等等。可以说,影片融入了多种中国古典元素,使尽浑身解数将这些西方人眼中的神秘东方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仍然没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抓住观众的心,而遭致批评声四起。

2.新民俗电影与其他文化产业的链接

在市场经济带动下,新民俗电影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有益于其发展的市场道路。一部新民俗电影的成功拍摄,可以带动一系列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更高更持久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在影片中植入广告,或者将与电影有关的图书、服装、珠宝、影像等延伸产品进行开发,充分提升和拓展电影附加值,达到既能吸引观众又能提高市场效益的效果。

一部民俗电影拍摄完毕以后,其中经典的拍摄场地通常会被保留下来,作为旅游景点供人们参观,方便人们了解影片拍摄过程,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刺激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民俗电影拍摄场地被保留下来作为旅游景点。如《武侠》在云南边境城市腾冲取景,电影一上映便引发了一股“腾冲热”,影片中多处取景地如顺古镇、银杏村、黑魚河、高黎贡山等地便成为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胜地,这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再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拍摄场地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电影拍摄完后便成了国家4A级景区;《红高粱》的拍摄地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号称“东方好莱坞”,以其古朴、荒凉、原始、民间化为特色,成为拍摄古装题材和西部题材的首选外景基地,也是炙手可热的旅游景区;《秋菊打官司》拍摄场地陕西关山牧场;《英雄》的拍摄场地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林、四川九寨沟箭竹海、浙江横店影视城秦王宫;《十面埋伏》的拍摄场地重庆西部的茶山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千里走单骑》的拍摄场地云南的元谋土林、丽江、束河古镇、石鼓镇、玉龙雪山;以及《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拍摄场地重庆武隆天生三桥风景区和浙江横店影视城,等等。这些拍摄场地有些原本就是在旅游景点,有些是在影视城,有些是为了外景拍摄而临时搭建的,在完成电影拍摄以后才保留下来成为新的旅游景点。许多游客都是为了目睹电影里的真实场景慕名而来。由此可见,新民俗电影的兴起,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新民俗电影中的情节是民俗化的情节,影片中的人物是民俗化的人物,影片中的场景是民俗化的场景,民俗使人们对民族、地域、时代、种族有了不同认知。民俗在影片中不单单是对社会大环境的呈现,更多的是对民俗事象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益的探索,我们倡导通过电影展现主流的健康的民俗文化,进而期望由此引发人们对民俗的更多关注和保护。

注释:

① 潘新:《中国民俗电影市场化探析》,《当代电影》2010年第11期。

② 路璐、王思明:《我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范式与复兴路径》,《中国农史》2013年第6期。

③ 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④ 方超:《电影视觉奇观美学意义探讨》,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猜你喜欢

民俗现代化
冬季民俗节
边疆治理现代化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