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江:回引创业,为发展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2018-04-01本刊通讯员

四川劳动保障 2018年6期
关键词:示范园区补贴人员

近年来,巴中市通江县深入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充分挖掘在外人力资源,多方搭建对接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

通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61万农业人口中有2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通过“回引创业工程”,回引返乡创业人员3047人,创办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企业和经济实体607家,投资总额49.17亿元,被纳入全国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

引得回:党政主导、精准对接

一是锁定回引创业工作目标。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成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基地)30个、示范村50个以上,回引返乡创业人员5000人以上,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000个以上,培育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少于100家。

二是突出高位推动精准回引。组建返乡创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多方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在外成功创业人员信息库,锁定潜在回引创业群体。聚焦乡镇推荐的目标人员,量身定做回引项目。

三是畅通返乡创业对接渠道。在通江籍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地区,建立域外劳务基地和农民工工作站,精准宣传返乡创业政策。坚持举办返乡创业工作推进会、“返乡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宣传返乡创业典型人物事迹,推介重点招引项目,实现返乡创业项目签约11.5亿元。

留得住:搭建平台、跟进服务

一是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创业项目56个,吸纳城乡劳动力就近就业2000余人。牵头成立创业孵化平台,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信贷融资等服务,帮助500余人成功创业。

二是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建立1个创业服务中心和59个基层创业服务窗口,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政务服务改革。每月开展一次“返乡创业服务周”活动,集中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宽返乡创业人员经营场所登记要求。

三是强化返乡创业人才支撑。依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地合作平台,成功培育“双创”人才235人。聘请66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高校专家学者等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为860多名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

能发展:政策扶持、真奖实补

一是加强金融政策扶持。成立1000万元返乡创业贷款分险基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142万元、返乡创业贷款4141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年利率3%进行贷款贴息,帮助89家返乡创业企业贷款12062万元。县财政对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贷款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按年利率的3%贴息;贷款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按年利率的5%贴息。

二是落实返乡创业补贴。出台返乡创业岗位、社保等6项补贴政策和重点创业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补贴、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投资补贴等3项特殊政策,累计为276家返乡创业企业兑现补贴资金2295元。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办经济实体,给予1万元创业补贴,累计兑现大学生返乡创业补贴125万元。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和品牌奖励。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3年内新增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按50%比例奖励;对国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培育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5万元奖励;对购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并实施转化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驰名商标(名牌)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和有机产品、绿色产品认证的,最高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对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新三板”上市的企业,最高给予300万元奖励。目前,累计向20家返乡创业企业兑现奖励资金455万元,回引创业的“巴山牧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巴中首个上市企业。

可持续:跟踪培育、拓展空间

一是多样培训提能力。围绕返乡创业人员特点、需求和县域经济特色,把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项目论证等相结合。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为1300余人提供各类创业指导服务。

二是深化创新增活力。主动对接前沿企业、科研院校,组建专家团队。实现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者实时对接。

三是示范带动强合力。在返乡创业群体中,牵头建立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目前,全县相继建立返乡创业示范园区17个,带动423人成功返乡创业,吸纳4000余人就业。

猜你喜欢

示范园区补贴人员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园区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浅析贵州省正安县谢坝大鲵驯养繁殖示范园区建设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关于建设富宁县睦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思考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