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开发区SWOT分析
2018-04-01
山西省开发区是指山西省范围内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等各类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截止到2017年底,山西省共有各类开发区40个,分布在山西省11个地市。山西省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分为工业园区、旅游产业园区两种类型,其中大多数开发区属于工业园区。以煤焦化、钢铁、铸造、医药、玻璃器皿、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等为主的开发区正在兴起,新材料、医药、化工、铸造和机械等产业成为了大多数开发区选择的主导产业,并与之产生了相应的产业链,为各地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成为各地市转型的桥头堡。目前,山西省开发区在产业结构上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6大产业集群,承接了80%以上新开工项目,贡献了60%以上的新兴产业产值,已成为引领山西省转型发展核心区域。为了引导开发区制定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基于转型升级战略,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山西省开发区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深入分析,为开发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山西省开发区发展优势(S)
(一)丰富的自然禀赋
山西省具有很大的开发区发展的优势。虽然在科技的发展浪潮之下自然禀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和动力。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以煤炭为主的开发区,这些集群是以本地资源为纽带,在当地特色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大型企业的扩散效应
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方面,山西省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一批新产业、新动能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富士康、罗克佳华、吉利汽车、中鼎物流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引领带动各类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发展碳纤维、石墨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制药、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良好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山西省开发区保持着平稳的增长势头,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各主要园区长期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初显;服务业发展实现量质提升,金融、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四)丰厚的社会网络资本
山西省企业家大多由本土发展起来,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资源在其企业的运行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中市场性资源、智能性资源、经验性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家获得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持,从而获得相对信息优势、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降低风险、节省交易费用。
二、山西省开发区发展劣势(W)
(一)开发区规模较小
山西省开发区规模经营不明显,且投入产出效益总体偏低,土地利用强度现状值与理想值差距较大。从区域分布来看,太原市区以及清徐县,大同、阳泉、忻州、晋中等地区开发区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程度较高,集群密度较大。而其他地区开发区发展则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集群数量较少,发展程度较低,配套设置以及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缺乏。
(二)产业结构雷同
山西省开发区的产业构成比较相似,特别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建设比较雷同,而且主导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相似的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将加重环境的负荷。相似的产业布局,会导致相同产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很大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且破坏生态平衡。
(三)自主创新能力弱
山西省开发区高端创新资源和要素不足,高水平研发机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资源相对较少,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打造人才高地力度不足。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滞后,缺乏培育小微企业成长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
(四)体制机制不完善
开发区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灵活,存在部门设置不健全、职能交叉等问题。项目落地、服务工作机制不成熟,存在服务环节缺失、部门间衔接不畅等问题,导致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同时,政府服务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尚待提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比重低,市场力量在市政管理及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参与度较低。
三、山西省开发区发展的机遇(O)
(一)中国开发区改革进入新阶段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为了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
(二)“十三五”时期山西省区域发展战略
山西省在未来发展的最新定位是“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我省是国家级煤机装备制造基地,是资源产业低碳化发展技术研发基地,也是资源产业低碳化发展技术研发基地,是全国煤炭配置中心,也是中部地区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与陆地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为此,“十三五”时期,山西省将实施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共生发展、山西沿黄地区与陕蒙豫互动发展、积极对接陆地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动融入大中原经济区等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开发区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时期。
(三)国企改革为开发区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后,市场就一直对中国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充满期待,这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国企改革不仅意味着释放市场力量的活力,对于山西开发区的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大多是开发区的龙头企业,国企的改革意味着国企活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也意味着扩散能力的提升,因而有利于提高山西省开发区的生产力和市场活力,对于集群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有着促进作用。
(四)供给侧改革为开发区发展带来政策性优势
供给侧改革对山西省开发区的影响是促进煤化工相关产业做大做强、促进非煤产业迅速发展。供给侧改革就产能过剩情况,对产业进行调整,此举对以煤炭能源产业为发展核心的山西省提供了改革动力。在《山西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指导下,全面去产能、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煤炭行业进行深度整合,有利于相关行业做大做强,促进了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如交城、孝义、清徐等地的经济开发区。除此之外,在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推行下,山西省进一步走向产业转型发展道路,为非煤产业提供了发展窗口期。政府加大对创新、可持续产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新型产业关注度,促进了非煤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以物流为核心的太原民营工业区、以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科技和商贸为双翼的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提供了政策优势。
四、山西省开发区发展的威胁(T)
(一)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遭遇资源瓶颈
山西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资源的制约是最现实的威胁。“一煤独大”大独轮发展模式严重受制于人。传统经济模式被挤压,逐渐面临被替代的境况。开发区的发展同样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在宏观层面,与其他省市的竞争加剧,以煤焦化、钢铁、铸造、医药、玻璃器皿、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等为主的开发区在宏观竞争当中并无法占据优势地位,新材料、医药、化工、铸造和机械等产业产值更是处于全国中下游。
(二)去产能政策实施淘汰能源企业
根据国家提出的化解产能过剩要求,化解产能过剩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为此,近期,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支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三年内停止煤炭划定矿区范围审批,不得受理未经核准的煤炭采矿权新立和变更扩大生产规模申请,对未按国家规定核准备案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不得安排建设用地计划,不得通过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审查和办理供地手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去产能位于五大任务之首,而在去产能中,钢铁和煤炭行业又首当其冲,山西省大批煤炭开发区或者依托煤炭发展起来的开发区将会受到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