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萨特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

2018-04-01郭康军

世纪桥 2018年1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萨特异化

郭康军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一、萨特的异化理论

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存在主义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奉行非理性主义,带有历史悲观主义的色彩。萨特自认为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需要用他的存在主义理论作为补充。虽然萨特自认为在理论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较大的理论分歧,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的缺陷需要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来进行补充。

异化问题是萨特人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这是人学理论上萨特与马克思主义重大分歧点。当人们的生存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会加重异化现象,当人们的经济、自由、道德和情感统统被束缚,没有支撑的时候,就会丧失自己的主体,变成客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注意到了这些变化,为了把人们从异化的深渊拉出来,实现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他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他们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吸收了异化范畴,阐发了一系列关于异化的理论。

在1960年发表的《辨证理性批判》中,萨特从自我对象化的结果作为某种对他来说是异己的和敌对的东西而出现这一现象来考察异化问题,并把它置于匮乏的前提下,处处受匮乏的制约,提出了匮乏——异化的社会本体论。萨特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匮乏,同时把异化的产生归于匮乏,匮乏是永恒的,是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萨特关于匮乏的定义是这样的:“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居民或集团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某种具体的自然物(或产品)的数量上的不足。”[1](P.128)由于物质资料的匮乏,人类为了能够存活并繁衍下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满足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匮乏是生产的动力,生产力于是由此便发展起来。同时萨特认为这种匮乏也是人与人之间敌对关系的根源,萨特说:“在匮乏的环境下,人被人所否定乃是人被物的否定。”因为对物质的需求相对于物质对需求的满足来说存在着矛盾,由于匮乏,一部分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当这种不满足达到无法维持人的自然生命的程度,人与人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就将不可避免,再加上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料总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因此每个人都对彼此的生存构成威胁,人们处于一种敌对关系之中,匮乏是对人存在的否定,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在这种匮乏的环境中,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可以被称之为人;而在实践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总是属于相互威胁的性质,在这一点上,人又成为“非人”。所以人们会进行争夺,产生冲突和对抗,进而引发暴力行为。

在萨特看来,匮乏是异化的根源和原因,是匮乏造成了异化,克服异化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消除匮乏,然而萨特认为人类社会的匮乏是普遍的、永远存在、无法消除的,所以结论就是异化也永远无法克服,异化是人的永恒存在状态,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旧有的异化被克服后,新的异化又会接着产生,并且在人和匮乏斗争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匮乏内在化的现象,既匮乏成为人的一部分,意思就是,在匮乏的环境中,人们进行斗争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以使自己的生命存续下去,需要的满足是手段,生命的存续是目的,但是欲望总是无法得到满足,需要也在不断地膨胀,人很容易沦为无尽欲望的奴隶,成为满足需要的工具,保持生命的手段反而成为生命本身的目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们受制于自然的匮乏,当生产力水平足以满足每个人的生活需求时,当然这种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匮乏又会因为人为的因素而依然存在,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非但没有消除匮乏,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和扩大了匮乏的范围。比如说美国作为当今的农业大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一吨的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大片的平原和高度机械化的生产使得美国的农产品丰沛到几乎无限供给的地步,如果对美国的全部农田进行耕种,其食物总热量足以供给全世界人口的需要,然而为了保证耕种者和农场主的利益,以及确保农业就业岗位的稳定,当然这种保护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很多耕地荒废闲置,进行轮种或者休耕,以限制供给,提高农产品的售价。然而当今世界范围内,尤其在非洲的一些地区,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忍饥挨饿的难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中南美洲以及非洲的人民以种植可可和咖啡换取微薄的报酬以维持生计,然而在超市里,可可和咖啡的制品却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这或许就是世界的运行法则,虽然农业生产力足以养活所以的人,但是农业资本生产的目的也是为了要取得利润,只有在共产主义把私有制扬弃之后,等到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利润,由于缺乏导致的异化就会消失。

不仅匮乏直接造成了异化,而且异化还产生于人们克服异化和超越异化的活动之中,克服匮乏的实践活动常常导致与人预期目的相反的结果,人活动的结果成为了一种外在异己的力量反对人。马克思则认为是异化造成了工人阶级物质上的匮乏和贫困,导致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工人阶级的匮乏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这种异化现象的存在导致的。所以萨特认为马克思颠倒了异化和匮乏的关系,然而实际上因果倒置的却是萨特自己,萨特的观点与马尔库塞的“总体异化”思想非常相似,马尔库塞在对科学技术批判的基础上,认为异化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异化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认为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它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共存。萨特认为异化不仅仅是存在于经济领域的现象,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同样存在异化现象,萨特严厉的批评了苏联那种极权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现象,认为这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异化。

萨特认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物质世界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人的欲望永远都不会有得到满足的那一天,旧的欲望得到满足,新的欲望又重新出现;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证,接着新的需求又被创造出来,因此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匮乏的阴影,将会永远存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异化,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主张通过革命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结构,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灭亡以及对僵化分工的克服,异化也将随之消失,这是萨特所不认可的。说到底匮乏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现象,萨特的异化永存的观点缺乏科学根据,是无法驳倒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

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考察的对象是现实的个人,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异化的生成和扬弃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对于异化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诠释,比如“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2](P.35),“异化就是异己化,是指某一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与自己相对立的东西这一特殊现象”[3](P.43)等说法。社会发展进步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实现人、解放人,给予人自由,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实却在压抑人、反对人,造成了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生成于对象化过程中,但对象化并不必然生成异化,异化的根源不在于纯粹的物,也不在于对象化活动本身,异化的根源不能到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关系中去寻找,而只能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中去寻找。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是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探索的是人类通向自由的道路,异化就是人的自由解放的对立面,异化是人处于不自由、不解放的状态。在建立唯物史观之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还带有旧哲学的痕迹,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有关于自我意识的异化的探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开始关注市民社会,讨论政治异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异化的根源不在于产品和劳动本身,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压迫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这表明马克思彻底从抽象的人的本质的思辨中摆脱出来,从社会历史关系的角度思考异化问题,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研究的深入,在《资本论》中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生产过程,马克思发现资本的无限增殖本性是异化的根源,所以必须通过扬弃资本的方式来解决异化问题。在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中,现实的个人是运动的主体,而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异化的生成和扬弃是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过程,而不是黑格尔的那种纯粹精神领域的抽象运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面对现实的,而不是黑格尔的抽象思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异化观,既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去理解异化,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则转变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既从实践、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来理解异化,这种转变体现了马克思异化思想摆脱旧哲学影响的过程,反映了其异化思想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所以我们今天也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足点研究异化理论,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异化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观,马克思在文章中重点研究了经济领域中的异化问题,这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的超越。然而此时的马克思并未超越人本主义,他的异化思想仍然带有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色彩,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并未完成对费尔巴哈的超越。费尔巴哈从自然主义出发,预设了人有一种自然先天存在的,使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同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也是以抽象的人的“类本质”为前提的,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却发生了异化,劳动失去了自由自觉的特性,人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现实的人不再是人,马克思此时对异化的理解,是以理想的人的本质即“类本质”为参照系的。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具体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利益和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但是得到的越少,与此同时他们创造的财富越多,自己却越贫穷,创造的产品越多往往产品越贬值。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对于工人本人是外在的,不是属于他们本质,劳动本身应该是愉快的过程,但是异化劳动中,工人不在是自觉自愿的活动,转变成了被迫,强制的奴隶制劳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发挥不了正真的体力和才华,而是感到不自在,精神和肉体都是饱受摧残折磨。只有在劳动之外才能让他们感到自在和愉快”。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生活”被降低为仅仅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异化为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的存在。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前面三种异化的结果,“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4](P.59)。

分工给了人们例证,意思是人们只要处在于自然社会中,利益冲突就会存在,利益冲突包括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所以,分工还不是出于内心,是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然而人自身的活动对自己来讲的话,是一种不同自己,和他人对立的表现,这种表现,压制着人,并不是人能操纵的表现。这说明异化的产生是自发形成的,从而产生了分工。人的异化行为的根源是,强制的分工,财产占位己有的心理,显示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分裂,在这所有的面前,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相结合。所以人的异化现象不是永远的,社会的生产发展不断提高,人的异化根源相对随之消失,异化也随之消失。

三、两者异化理论的比较

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和萨特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两者的异化理论在根本上是不同的。萨特认为匮乏是导致异化的主要因素,并且认为匮乏一直体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根本无法消除,而马克思则认为异化是私有制和分工导致的,想要消灭异化,首先,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必须消除私有制,其次,把旧的分工形式废除,马克思提出来的共产主义就是对异化彻底的克服。萨特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不是完全背道而驰,萨特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异化和马克思有相似之处,但是他提出这个观点的同时完全抹去了异化的发展背景,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没有结合人类的发展提出来的,这根本不合历史事实。而马克思探讨的异化则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物质的、社会的对抗关系。而萨特却认为人类的活动对象化和异化是同等的,在他的理论中,不管人们通过哪一种活动谋求生活物资,都会产生异化。

萨特把匮乏作为产生异化的根源,没有从根本上去了解人与物、人与人异化的原因。匮乏的“偶然的普遍性”表明萨特的异化理论是一种“异化永恒论”这与马克思有着根本的不同。马克思把异化科学归为私有制,这种现象在某一个阶段产生,就会在某一个阶段消亡,异化是社会历史的范畴,走向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性。

萨特所说的异化思想具有消极的一面,原因是由于萨特的“匮乏——异化永恒论”,导致出来的必然结果。然而马克思的理论截然不同,他所倡导的理论是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为我们人类的科学发展指出了一条用意志力量来制服异化,来回归人性的路线,是大力的发展我们的生产力,走无产阶级革命,来消灭自己内心占有的心理欲望,消灭异化劳动,来真正意义的实现我们共产主义社会,从而解放全世界人民。

总之,萨特的异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虽有相似,但是从根源上,有着截然不同之处。理论形态上,萨特是从个人的观点出发,异化的行为成为人类生存的跟本形式,没超出存在的主观意识。被称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萨特的异化观,本质上是存在主义的,是一种消极的异化观。

[1]陈宣良,译.萨特.辨证理性批判[M].上海:上海商务 出版社,1976.

[2]庄福林.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靳辉明.谈谈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M].北京:北京出 版社,1984.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萨特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异化可能性和必然性探析——基于马克思异化理论视角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探析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