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2018-03-31林斯妮杨少芬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本化柔性管理工作

林斯妮 杨少芬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大环境的冲击下,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传统的单纯依靠外在制度、纪律进行强制约束的刚性管理模式已愈发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因此,运用柔性管理模式弥补刚性管理模式的不足,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柔性管理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柔性管理模式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模式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模式具有强制性特点,而柔性管理模式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被管理者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方式。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从管理理念看,具“人本化”的特征。柔性管理模式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主张对不同性格、不同需求和不同思想状况的学生进行服务式、关怀式以及精致式管理,使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都能得到关注。柔性管理以理解和信任为前提,以说理和引导为手段,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因此,“以人为本”是其最大的特征。

2.从管理方式看,具“宽松化”特征。柔性管理模式注重营造宽容、轻松的人文环境以及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从内心的感化教育入手,增加被管理者的信服感,使被管理者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和配合管理工作,达到“瓜”不“强扭”也“甜”的效果。

3.从管理主体看,具“自主化”特征。柔性管理模式强调管理者的“无为而治”和学生的自主管理。它不是采取外在、强制的约束力,而是通过调动学生的内心力量,使其在反省中产生内在、自觉的驱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自身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学生管理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质性转变,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进步和自我发展。管理者只是学生自主管理的辅助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4.从管理手段看,具“多样化”特征。柔性管理模式不能只是单一地采用刚性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是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把刚性的要求带进学生的内心,获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当前,浪潮般的网络信息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两微一端”、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主宰着人际交往的方式,也使我们的管理手段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模式的意义

1.是贯彻新版学生管理规定的现实需要

2017年9月1日,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开始全面实施。该规定将“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表述改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还要求“实施学生管理,應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同时增加“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等内容。新规定重点“规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行为”并“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对于构建高校学生权益的保障机制有着跨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提高。而柔性管理模式的本质就是彰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它能够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新版的学生管理规定得以贯彻实施的现实保障。

2.是应对当前的高职教育环境的最佳选择

随着大众化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师生比例下降、管理控制层级多而工作效率低、学生抵触和不满意情绪膨胀等新问题挑战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又在重新定义教与学的行为,丰富的信息渠道使得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并不比学生管理工作者少,管理者对大学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慢慢降低。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而强调 “学生管理自主化”“管理方式多样化”的柔性管理模式却能顺应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3.是培育新时代的高职学生的客观要求

新一代的高职生出生于“00年”前后,鲜明的个性表现为:权利意识强,但义务意识弱;自我意识强,但集体意识弱;参与意识强,但思考意识弱;有独立的精神,却缺乏独立的能力,有挑战的勇气,却缺乏承受的能力。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通常能感受到他们对学校管理模式的认同感和接受态度已经有别于以前的高职学生,他们不会轻易服从,而是更多地提出“为什么”“凭什么”“我干嘛要这样做”。客观形势的变化使我们意识到对新一代高职生必须采取符合当代高职生的群体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能让学生将外在的刚性约束内化为内心的行动指南的柔性管理模式。

三、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的路径

1.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

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对学生实施人本化教育来实现管理的目标。因此,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柔性管理的内涵和实施的必要性,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一是要更新腐朽观念。要彻底转变“师尊生卑”的传统意识,树立“生本”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法律主体地位,将学生看作是跟教师一样平等、重要的权利主体。要意识到学生的权利对于管理方来说其实就是义务,如学生有享受公平对待的权利,那么管理者就有公平对待学生的义务。二是要转变工作思路。要意识到封闭、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控制管理模式已越来越无法对管理产生有效性,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进行人本化的管理,才能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抵触、不满意、不接受等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所以,工作思路要变“管理型”为“服务型”、变“控制式”为“关怀式”、变“严管”“狠抓”为“活管”“善抓”。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淡化“官”念。三是要转变工作方式,变“发号施令”式的管教行为为“平等对话”式的引导行为。在当代高职生的心目中,已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或“应该”的,他们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合理的对待;他们藐视权贵、不屑权威。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在开展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工作技巧,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巧妙地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去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内心,力争成为学生的良朋好友。通过实施“软引导”取代 “硬控制”,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2.建立人本化的管理制度

秩序井然的管理是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但良好秩序不是学校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学校规章制度建立的初衷。所以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就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原理。一是制度的制定必须融入人本化关怀。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充分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不应以大量“必须”或“不准”等限制条款为主,不应仅仅是义务规范和限制的罗列,还必须有涉及学生利益的权利规范和权利救济制度。义务规范的文本应尽量减少“禁止”“不准”等威胁性、强硬性词语,取而代之为亲和式、劝导式的词语,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接受制度制定的初衷,从而自觉甚至积极地参与管理工作,并内化为长久性的自主行为。二是制度的执行要进行人性化管理。一方面管理者应该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要注意程序执行的合法合理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人之差异性”的现实,要允许存在不同的差异,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做法。人的全面发展是在自身基础和特长之上,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使自我个性得到充分彰显,制度的执行过程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要适当授权。当人在真正意义上感受到自己是一切活动的实际主人时,才有利于他们从事某一活动的热情,进而调动他们进行创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自主管理的权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建人本化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存在于校园内部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精神环境等多个方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学生在校学习,除了上课,其余时间都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课堂教育能给予学生知识和技能,那么校园环境就是学生全面素质和修养提高的根本所在,其具有积极的育人作用。因此,要践行柔性管理理念,就必须在校园环境的建設上下功夫。一是在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上,建筑风格以朴实、自然、清新为主,并能体现宁静、优美的学府气氛。要有标志性、象征性和引领性的建筑物,能对学生起到教育、感染、熏陶、规范、塑造作用;二是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上,应注重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健全校园生态管理体系,有效地控制校园景观维护、能源、资源节约等环节,在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对学生生态教育的普及;三是在校园文化精神环境的建设上,一方面要完善各种文化设施,如树立校训警句格言牌、建设文化长廊,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沙龙”营造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气氛,并通过开展“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活动和成立“兴趣小组”“协会”“社团”等组织,营造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民主、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坚定信念,丰富知识,规范行为,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柔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要求管理者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开发灵活的管理方法,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重视柔性管理功能的发挥。当然,刚性管理也不能完全被忽略,它与柔性管理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管理的基础,后者是管理的升华,刚柔并济是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管巍,周玫.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柔性管理理论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3):29-31.

[2]任海涛,孙冠豪.完善高校学生权益保障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5):95-101.

[3]崔海今.浅谈对高校学生的柔性管理[J].教育探索,2010(9):74-75.

[4]吕越丹.高职院校学生柔性管理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4-116.

[5]王飞.高校辅导员践行柔性管理模式初探[J].江苏高教,2015(2):102-104.

[6]彭舸珺,郭建东.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维度的人本管理及其实践[J].甘肃社会科学,2012(2):197-203.

[7]周芳.以育人为本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人本化柔性管理工作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城市路灯精细化管理工作探讨
中小企业柔性体系的协同与共治机理
智动柔性充电弓亮相上海
以“人本化”管理模式促学校高效运行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管理中的思考与实践
首款柔性智能手机上市
柔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