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及改革创新研究
2018-03-31李栋
李栋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前沿省份,一直以来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而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出现矛盾,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断地调整教育方式、整合教学资源,逐步完善和改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鼓励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实战型人才。[1]
一、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广东省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经过一个周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培养模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随着社会发展,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行业发展。现阶段各高职院校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繁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注重教师理论培养导向化模式。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基本保障。近年来,为强化教师的理论水平,各高职院校采取不同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以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为例,为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拓宽教学视野,学院结合实际,于2015年分三批教师分别赴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培训学习,通过培训,不仅增长了专业知识,而且了解了名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为教师今后在教学中取长补短、提高修养奠定了基础。
2.强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模式。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几乎都把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考核指标,教育行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理应成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2012 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精神指示,广东大部分职业院校通过参加信息化教学水平培训班、研讨交流会等方式加大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培训力度。通过一个周期建设,各学校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3.深化教师行业挂职立体化模式。近年来,高等职业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成为各高职院校赖以发展的基础。广东作为我国较为发达的省份,必然缺少不了各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支持,为了吸引和培养高技术人才,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方面从国内外引进人才;另一方面结合行业的发展需求,与院校合作定向培养人才,必须要有实操性强、专业水平高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保障。因此,各高职院校全面制定了相配套的教师行业挂职锻炼制度,提高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通过到行业挂职锻炼,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到行业挂职锻炼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标准;二是教师不受挂职锻炼单位的工作时间约束;三是挂职锻炼时间有限,难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
4.提高科研水平多角度发展模式。科研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还体现其在同类院校的技术能力。近几年,广东各高职院校加大支持与投入,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利用院校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科研的目标和完成科研任务。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能的办法,促进产学研结合,制定各种政策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促使教师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拓展视野,为提高科研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广东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
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做法大都是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院校选拔专业教师到行业跟班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看似科学合理,但实际和预期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对7家行业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行业实践期间一时难以适应行业的大部分工作,且教师的理论性太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感性。再者,教师到行业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行业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导致行业不愿意让教师参与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例如,某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被选派到某通信管理局跟班学习,但每天工作任务是接电话和处理各种非业务性事物。不难看出,如果行业切断了教师锻炼学习的路径,那么“校企合作”就形同虚设。因此,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想方设法拓宽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使其呈多元化发展。
(二)对教师培养模式定位不够准确
对专职教师的准确定位,是培养综合应用型教师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造成教师短缺,一定程度上出現教师混岗现象,致使相关教师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作为,加之缺乏相关的分类管理制度,从而导致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升缓慢。对于专业教师培养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存在混岗培养现象。据对广东省10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9.8%的专任教师跨专业授课和行政人员兼职授课,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容易导致专业性较强的教师综合水平弱化。混岗教师现状,不仅加大培养难度,且教师在新领域的知识学习中比较被动,尽管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整体教育水平还是没有明显提高。
2.缺乏落实分类管理。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不仅是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更是加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工程的重要支撑和建设高技能、应用型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分类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高校的整体水平和增强综合实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战型人才,但在实际的运用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岗位设置不科学,分类管理不明确,导致了教师定位不准,教育培养取得的效果不明显。现阶段,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必须准确对教师进行定位,科学地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培训。
(三)考评模式不健全
科学合理、客观公正以及体系完善的教师考评制度能准确地评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更能为教师的评优评先提供依据,进而做到人尽其才,一定程度上能够极大地调动教师的教育热情,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稳步发展。相反,考评机制存在缺陷,不仅阻碍教师的发展,且影响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就目前的考评制度来看,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
1.考评制度过于机械化。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工作,都是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过于机械化和行政化,考核达到指标就算合格,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评判活动,既要看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要看教姿教态、思维能力、审美取向及对学生高尚品格塑造等方面。
2.考评过程缺乏监督。下派到行业锻炼的教师,缺乏制度的监管和约束,往往是以行业的鉴定结论加以考核。相关行业的问卷调查显示选派的教师大多都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但碍于情面,鉴定却为优秀。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院校和行业缺乏共同的监管和考评制度。
3.考评标准不科学。绝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把论文、课题、项目等作为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巨大的职称评定压力下就出现了金钱学术、关系学术和造假学术。论文的篇数、刊物的级别等并不能说明教师的水平如何,关键还是要对其进行综合考评,不断地完善考评体系,科学、客观地对教师作出评价,提高其投入教育的积极性。[3]
三、优化广东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探索新型的“双师型”教师考评模式
教育评价机制在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期间是功不可没的。换句话来说,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同时,新型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和培养模式无论是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还是对院校整体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具有深远意义。现有的“双师型”考评体系和培养模式,经过一个周期试用,存在一定的瑕疵,只有优化现有的培养模式,教师才能进步,学校才能发展。特别是广东省内高职院校,要在充分了解“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职责基础上,探索新型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优化当前的培训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全面科学评价的导向、激励、调节、监督、管理以及培训等功能,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真正培养出一大批实战型、复合型的高水平教育人才。[4]
(二)完善信息教学一体化模式
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全面铺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就成为衡量各行各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就成为必然。但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信息化教育培训,各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全面的信息化培训体系。
1.提高软、硬件使用能力。加大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軟件和硬件的使用培训,使教师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能利用各种软件完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搭建远程视频互动教学,在课堂中使学生能和专家进行交流。
2.提升教师信息化授课水平。结合本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能力,科学培训教师的授课水平,使教师能够达到教学的全信息化,尤其对于新教师的培训,因其本身教学经验不足,但又需要其尽快适应信息化教学。因此,要根据新教师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此外,各高职院校还要鼓励开展微课教学比赛,促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上一个台阶。笔者所在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微课建设方面就做得较好,2017年10月学院为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购买一批微课录制设备,并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3.强化高职院校教师的网络查找资源能力。互联网的发展,方便了网络资源的查找和运用,要促进教师自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能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培训动态,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健全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修补漏洞,查找不足,跟上时代的步伐,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5]
(三)构建科研行业化培养模式
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是高职院校教师管理中的基础工作,也是提高教师综合技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很多院校为了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提升科研能力,给出很多优惠条件和相关的配套资金,科研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是,科研成果必定不能停留在理论的范畴之内,只有转化为社会产物,才能体现出科研成果的价值。行业是科研成果发挥效能的最佳之地,据此,只有教师参与到行业的科研工作,才能检验教师的真正实践水平。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和行业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制度,以行业为依托,把行业遇到的难题规划为科研项目,与院校的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共同攻破,这样不仅提高了行业人员的理论水平,还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达到了两者互赢的最佳效果。
(四)健全知识更新及时化培养模式
具有渊博的知识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和前提,还体现其院校的文化底蕴薄厚。一所院校的发展,不仅要有硬件条件来支撑,更需要有深厚知识的教师为其扬帆掌舵。目前,省内高职院校有一部分专职教师知识陈旧,无法适应快速更新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学,我们必须面对事实,找准根源,加大对新知识的灌输和培训,以应对日益更新的知识变化。要加强和完善前沿知识培训体系建设,特别是专业性强,更新快的知识,要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开展院校之间的交流,完善互派教师学习制度体系建设,把先进、前沿的技术和知识及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进入一流的高职院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美珍.提高职业院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研究[J].时代教育,2017(11):37.
[2]王彩凤.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259.
[3]李辉,贾晓薇.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5(5):650-650.
[4]杨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研讨[J].经贸实践,2017(13):283.
[5]熊美珍.提高职业院校新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研究[J].时代教育,2017(11):37-38.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