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8-03-31马永红陈丹

高教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社会责任企业

马永红 陈丹

摘 要: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视角,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系统,分析动因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市263家企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动因仍是自身经济利益追求,其次是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和追求。内部动因均与企业的经济利益需求显著相关;外部动因作用于内部动因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基于此,提出建议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关键词:企业;校企合作教育;动力机制;经济利益;社会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教育又称为合作教育,国际上通称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指高校、企业合作,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培养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1]理论与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形式。我国《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5)等多项政策文件都强调要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还面临一些困境,尤其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工程院2015年12月《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情况评估简要报告》指出,校企合作是卓越计划的特色与基本保障之一,但目前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还不健全,部分企业与行业部门缺少参与该项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陈丹、马永红(2017)在对专业硕士实习实践情况进行调研时也发现,仅有27%的用人单位与高校建立全日制专业硕士合作培养基地。[3]因此,掌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提高企业参与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是解决当前校企合作教育问题的当务之急。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因素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为:一是仅对各个动力因素进行独立讨论,而未能从整体角度构建动力系统;二是大都停留在静态的动力因素分析层面,未能深入研究动力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三是研究方法上,偏重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企业本源出发,在分析企业存在目的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系统,探析动力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机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教育的研究成果,为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提供依据。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及动因的界定

(一)“经济利益-社会责任”与“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双维动力系统

1.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动力系统

现代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单位。对于企业存在的目的,不同的企业理论有各自观点。古典观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经济观认为,公司不再是只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还要对社会负责,管理者必须承担社会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社会责任理论则认为企业最基本的价值是生产出消费者需求并认可、有价值的商品,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影响到社会和环境,因此应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卡罗尔教授的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由企业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责任共同组成,其中经济责任指按照社会需要生产产品并提供服务,同时以公平的价格对外销售,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盈利;法律责任指公司应遵守法律,承担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伦理责任指企业经营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和规范,根据公平、正当和正确的原则,实现企业社会价值,满足社会成员的期望;自愿责任(又称慈善责任)指公司有慈悲的心,法律或伦理都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履行该责任,而是企业自愿行为。[4]美国学者马克·施瓦兹(Mark S.Schwartz)的企業责任动力模型认为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为有三个方面的动力,包括经济动力、制度动力与道德动力。[5]其中制度动力指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道德动力指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取向、企业自身的价值追求与认同。

我国《公司法》(2006)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教育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高校是人才供给方,企业是人才需求方。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能够实现人才供需的对接,达到高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6]我国《教育法》(2015)第四十八条也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为学校组织的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助和便利。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动力系统。经济利益动力指能满足企业经济利益需要,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因素集合。社会责任动力指促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因素集合,包括制度动力和道德动力。

2.内部动力-外部动力系统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认为,任何主体行为的产生都是由主体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即B=f(P,E),B表示行为,P为主体变量,E代表环境变量。[7]企业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必然受到主体变量和环境变量的影响。主体变量是企业内部动力因素的集合;环境变量是企业外部能够唤起诱导、驱动或转化为企业内在动力,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因素集合。

根据对校企合作教育系统界面的分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外部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高校和宏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按照PEST法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四个方面。政治环境主要指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法律法规等因素。鉴于法律法规均由政府颁布,本文将政治因素归属于政府的动力因素。经济环境指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状况。科技环境指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情况。社会环境指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范。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经济利益-社会责任”、“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双维动力系统具体分为内部-经济利益动力,即自身利益追求驱动力;内部-社会责任动力,即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同和追求;外部-经济利益动力,即外部利益刺激力;外部-社会责任动力,包括法律法规约束力和非正式规范约束力。

(二)动力因素界定

1.内部-经济利益动力:自身利益追求驱动力

获取人力资本。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适应需要而有方向地学习,在社会生活中自我发展。有研究表明,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对各行各业的员工该做什么有一个全面理解,比没有参与合作教育的学生更了解自己长处和不足,有效缓解了学生由学校到工作的过渡问题。[8]因此,企业可从合作教育学生中考察未来员工,降低人员选聘风险,节省新员工培训费用。

获取科技资源。校企合作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随着企业竞争范围的扩大和竞争程度的加剧,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更新改造等。[9]

获得经济利益。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最大的动力因素来自于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将其以合理的价格出售,与此同时获得利益,实现经济增长。企业还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专利技术等智力资源以解决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难题,增加企业无形资产,提高企业竞争力。

2.内部-社会责任动力:企业价值认同和追求

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相连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把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和外部非正式规范内化为自身经营模式或企业文化,从而把参与人才培养,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内在价值追求。

3.外部-经济利益动力:外部利益刺激力

政府支持引导力。根据“三螺旋”理论,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是政策、经济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其职能是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塑造校企合作行为的轨迹和方向,为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与内部环境[10]。政府通过实施相关项目、计划,设立各类“基金”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如美国联邦政府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内在需求不断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和颁布有关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教育予以明确的财政支持,出台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税收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政策,为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驱动。[11]

高校資源能力吸引力。每一类战略联盟合作关系都有其特定情况下的价值,它们都可以被看作是寻求机构联合的重要途径。[12]具体到校企合作中,当高校所能提供的资源和能力不但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并能击败所有其他资源拥有组织时,企业便会放弃从其他组织获得资源的途径,选择与高校合作。这种吸引力一方面从企业所需资源的质量来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获取人才和科技资源过程中的优势服务,比如通过各种手段能够给予企业合作资金补偿,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提升社会声誉等。[13]

市场状况拉动力。企业是处于市场环境中的经济组织,企业的决策行为极大的受到市场状况的影响。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的市场因素主要是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

当企业预期到市场需要某些产品或技术,而自身能力又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就会对寻求合作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得生存或长远发展。高校具有与企业互补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发挥互补协同效应,使技术创新活动效率更高。

科技发展水平拉动力。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环境的巨大变革积极影响着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运营。通过校企合作教育,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资源和创新资源,提升科研水平,缩短技术创新周期,降低开发科学技术的风险。

4.外部-社会责任动力:法律法规与非正式规范约束力

法律法规约束力。企业必须在社会法律和规章的规定框架下运行,国家立法的强制性要求是驱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因素之一。校企合作教育发展成熟国家的实践也表明,政府通过立法对校企合作教育进行合理规制,明确规定各参与方的责任、权利和地位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开展。如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1994)就明确规定:“美国大型企业都将参与强化教育与工作相联系的活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校企合作在新世纪的地位。[14]

非正式规范约束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不仅需要遵守政策法规的约束,同时还接受社会传统、大众期望等非正式规范的约束。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形象除了与其产品、服务的质量有关以外,还得益于企业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企业通过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形成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公益效应,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改善公司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本文界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因素如表1所示:

三、动力因素作用机制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动力因素自发的作用结果;另一方面是外部动力因素作用于企业内部需求,并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动力因素作用机制的分析主要包括内部动力因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外部动力因素对内部动力因素传导机制的分析。

(一)内部动力因素作用机制分析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内部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源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获取人力资本,提高科研技术水平,有利于推动企业长远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和经济利益。另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表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给各利益相关者留下好印象,获得员工忠诚,赢得消费者信赖,提高公司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从而增加公司绩效。[15]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人力资本需求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H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科技资源需求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H3: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同和追求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二)外部动力因素传导机制分析

根据动力因素来源,将外部动力因素的传导机制分为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导、以宏观环境为主导的传导机制。

1.以政府为主导的传导机制

校企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通过立法或者行政管理等手段进行引导和干预。一方面,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合作教育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对企业施加“外部合法性”压力,促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渐认同并追求校企合作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满足企业经济利益需求,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4:法律法规约束力与企业价值认同和追求正相关;

H5:政府支持引导力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2.以高校为主导的传导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是双方或多方参与主体力量的简单相加,更是资源和优势的互补。高校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身,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和获取满意的学生作为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弥补科技资源匮乏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短处,节约内部研发产生的成本,共担自身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高校的教育质量越高,科研能力越强,就越能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6: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人力资本需求正相关;

H7: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科技资源需求正相关;

3.以宏观环境为主导的传导机制

如前所述,宏观环境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非正式规范约束力、市场状况拉动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拉动力三个方面。社会传统、风俗习惯、大众期望等非正式规范对企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往往会遵从大众期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将这种外部非正式规范逐步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认同和追求。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当自身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或应对市场竞争时,企业会积极与高校合作,以弥补自身不足,维持更多的经济利益。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促使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获得高校科技资源,提高自身科技实力。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8:非正式规范约束力与企业价值认同和追求正相关;

H9:市场状况拉动力与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经济利益需求正相关;

H10:科技发展水平拉动力与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科技资源需求正相关。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作用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四、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的方式以北京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中熟悉校企合作教育情况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中高层管理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3份,有效率87.6 %。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与多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初试版本。后经过预测试,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版本。校企合作教育层次为高等教育层次,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个层次为主。企业动因以图1为基础,共设置32道題项。每道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分制计分法,“非常重要”计5分,“比较重要”计4分,“一般”计3分,“不重要”计2分,“一点也不重要”计1分。答题者选择的分值越高,代表其认同感越高。

本文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通过主成分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法进行验证。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设计中,尽量采用过去实证研究中比较成熟的理论以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同时,本文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验证问卷的效度,采用特征值大于1,因素荷重大于0.5等标准抽取主要因素。结果为抽取的主要因素均能解释各指标变异量的90%以上,说明问卷的内部结构良好,具有较高的建构效度。

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验证问卷的信度,计算得出各指标题项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超过了0.95,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满足研究要求。

2.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力因素评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与讨论

表2是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各动力因素评价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统计结果显示,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评价排前两位的均是自身利益追求驱动力,包括经济利益需求(3.52)和人力资本需求(3.44)。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行为决策仍以有利于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企业在和高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希望获得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人力资本,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经济利益。这与张俊珍(2008)、许艳菊(201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合作,贯穿着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16]

排在第三位的是企业自身对校企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同和追求(3.43)。这表明现代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作为社会人和利益相关者组织,企业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还应承担相关社会责任。访谈中有很多企业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离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企业高度认同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对大学生、行业发展和社会有利,并愿意和高校合作,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胡海青(2012)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部分企业认为参与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借此履行社会责任和回报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职业能力对全体企业和社会有利。[17]

排在第四位的是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3.3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招收优质的大学生作为储备人才,获取高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因此,教学质量高、学生生源优质、科技水平高的高校本身就是刺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诱因。吴强(201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高校人力资源、科研资源以及投入是企业选择校企合作伙伴时最关注的影响因子之一。[18]

统计结果还显示,来源于政府的两项动力因素,法律法规约束力(3.22)和政府支持引导力(3.17)排序相对靠后。经进一步访谈得知,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但这些政策法规都属于原则性规定,缺乏强制性要求和具体操作细则,对企业的约束力有限。且当前中央层面并未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仅通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2012)对企业接收大学生实习给予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对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教育暂没有税收优惠政策。因此政府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引导力度有限。

企业内部动因中科技资源一项得分最低,这一项与张俊珍(2008)的研究结果略有差距。经分析和进一步访谈,原因主要为:一是与调查企业行业有关,张俊珍调查的企业以电子类企业为主,本研究调查的企业不仅包括IT类企业,还包括工业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和建筑房地产企业,不同企业的需求存在差异;二是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形式主要是提供实习实践岗位给大学生,时间一般为3至6个月,短时间内很难提高企业科研技术水平并产出科研成果。这也说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形式還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3.研究假设实证结果与讨论

运用SPSS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各动力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

内部动力因素作用机制中,人力资本、科技资源需求与经济利益需求呈显著强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96以上。价值认同和追求与经济利益需求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86。Reinhard K(2010)的研究结果也显示支持高校的研究和教学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与高校开展合作将给企业带来创造其形象的机会,有助于企业长远发展。[19]

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动力因素传导机制中,政府支持引导力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显著强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力与企业价值认同和追求显著强相关,两者相关系数均在0.6以上。这与吴强(201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政府的介入包括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一定政治资源支持,资本支持有利于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20]以高校为主导的传导机制中,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分别与企业内部动因人力资本、科技资源需求显著强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和0.665。以宏观环境为主导的传导机制中,非正式规范约束力与企业价值认同和追求显著强相关,相关系数为0.697;市场状况拉动力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显著强相关,相关系数为0.711;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拉动力与企业科技资源需求显著强相关,相关系数为0.642。

进一步运用SPSS对内部动力因素的作用机制和外部动力因素的传导机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显示,回归方程式1中,企业内部动因人力资本需求、科技资源需求、价值认同和追求与经济利益需求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41、0.519和0.211,相伴概率值P小于0.001,说明构建的回归方程有意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人力资本需求、科技资源需求、价值认同和追求与经济利益需求显著相关,研究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得到支持。

回归方程式2中,政府支持引导力、市场状况拉动力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83、0.630,相伴概率值P为0.000,说明政府支持引导力、市场状况拉动力与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显著相关,研究假设5和假设9得到支持。许艳菊(2014)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政府的支持包括税收优惠、专项资金补贴是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外部因素。[21]

回归方程式3中,法律法规约束力、非正式规范约束力与企业内部价值认同和追求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503和0.530,相伴概率值P均为0.000,说明法律法规约束力、非正式规范约束力与企业内部价值认同和追求显著相关,研究假设4和8得到支持。

回归方程式4中,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拉动力与企业科技资源需求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13和0.384,相伴概率值P均为0.000,说明构建的回归方程式有意义,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拉动力与企业科技资源需求显著相关,研究假设7和假设10得到支持。

回归方程式5中,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与企业内部动因中人力资本需求的回归系数为0.665,相伴概率值P为0.000,说明高校资源能力吸引力与企业人力资本需求显著强相关,研究假设6得到支持。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当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动因仍然是自身利益追求,主要是经济利益需求和人力资本需求。企业通过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储备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其次是企业对参与合作培养人才,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和追求。现代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参与人才培养,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组成部分。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内部动因均与经济利益需求显著相关。企业通过参与校企合作教育,获得企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源,有利于长远发展,获得竞争优势进而获取经济利益。同时,虽然企业参与合作教育会产生短期成本,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促进企业经营业绩提高,满足企业经济利益需求。

外部动因作用于内部动因促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一是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责任,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价值认同与追求,从而将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内化为自身责任。政府还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满足企业经济利益需求,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二是高校拥有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满足了企业生存发展对于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源的需求,使得校企联盟形成的可能性增大。三是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等市场状况促使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而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刺激企业为提高科技水平,维持生存或获得长远发展而与高校合作;社会传统、大众期望等非正式规范对企业价值观产生影响,使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对校企合作教育的价值认同与追求,进而把参与合作培养人才作为自身的责任。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社会责任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